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人来自何方,去向何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在宇宙间的根本处境是什么?短暂的生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忧患、烦恼与焦虑,生命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

  • 标签: 庄子 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 悲剧精神
  • 简介:周作人散文很好地体现了“五四”那代文人所特有的“文人气”或者说是“士大夫气”,其风格整体言淡而有味,不温不火,读其散文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沉静下来。不过,周作人散文是不大容易读懂的,要进入他的世界其实有些困难——不仅在于时代环境的变迁,也在于周作人散文确实机关四伏,暗道难寻。

  • 标签: 周作人散文 死亡 初恋 “五四” 士大夫 心灵
  • 简介:这是当代希腊著名作家卡赞扎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米哈伊家族三代人,尤其是米哈伊队长的经历,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克里特岛人民为摆脱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

  • 标签: 《自由或死亡》 希腊 当代 卡赞扎基 小说
  • 简介: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属于过程哲学流派的"心理时间"范畴,他把一些相同的事件通过不同思想人按照自己的时间观念表达出来,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合的循环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南方人纷繁复杂的情思纠葛和内心的情感沉积.

  • 标签: 福克纳 情思 心理时间 真实 流派 情感
  • 简介:本文作者是一位多项国家级大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勇往直前的军旅作家——1989年他第一次进藏,身体不适应,发了几天高烧,差点丢掉性命。可他一连九次进藏,创作了上百万字反映西藏生活的作品,写作了描写青藏铁路的长篇报告文学;年初,他深入抗冰前线,写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冰冷血热》,首印8万册;汶川地震的第三天,他赶赴到灾区,在灾区度过了他的50岁生日。在北川的那个夜晚,他一夜未眠。在穿越老虎嘴、再探堰塞湖的路上,一条狗救了六位军人的命,他是其中之一……

  • 标签: 长篇报告文学 军旅作家 第三天 死亡谷 老虎嘴 刘建明
  • 简介:<正>从八十岁逆流而下,坐在时间的河岸。有个先生多次寻问我的年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对我的年龄感兴趣?最后我对他说:我很老也很年轻,你可以把我看成八十岁,也可以把我看成十八岁。是的,我很老也很年轻,有可能是八十岁,也有可能只有十八岁,不知你们是否懂得?此时,我逆流而下,在一个秋天坐在故乡的河岸,我,只有十八岁。

  • 标签: 我不知道 滔滔江水 还给我 青瓦 我就这样 蜿蜒曲折
  • 简介:<正>如果你看我的文字像看摄影作品一样,肯定没读懂我要说些什么;如果你以为我的叙述都是写实,可能是肤浅的阅读。此时,我像一个梦游者一样,站在时间的风口,开始一段灵魂的呓语。你可以跟随我的叙述走马观花,也可以和我一起沉入时光黑洞。

  • 标签: 摄影作品 特约专稿 不知道 在路上 告诉我 草山
  • 简介:本世纪以来,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处世方式、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他们的结交时间等,都曾引起文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深入探讨。所谓的"竹林七贤"云云,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无这样的集团实体。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篇《清谈误国》中引《世说新语》"文学"、

  • 标签: 七贤 《世说新语》 处世方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学创作 讲演录
  • 简介:喜剧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的美学要素,喜剧性死亡因其独特的"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性死亡意象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死亡喜剧性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喜剧性死亡意象 黑色幽默 情感 理性 情境
  • 简介:纳博科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科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的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的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的行动时间还是作者的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的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的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在原始思维的呈递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感悟中,星新一结合个人生命体验以及对时代、社会的观察和了悟,形成了独特的死亡意识,并赋予死亡丰富的艺术内涵.

  • 标签: 死亡意识 创作主题 艺术内涵
  • 简介:  2002年秋在武汉的一次外国文学学术会上,听说编辑部拟于次年初邀请苏珊·桑塔格来华参加学术研讨会.我很是高兴,因为我正在翻译她的小说.我拿定主意一定要参加那次会议,以期对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是,到了开会的时候,我却因他事缠身未能与会.后来听说桑塔格也因故未能如约出席会议,心中的遗憾感稍稍有所减轻.小说译完等待出版期间,桑塔格于2004年12月28日去世了.……

  • 标签: 小说死亡 死亡匣 直面人生阴影
  • 简介:2009年7月15日,第141届芥川奖揭晓,44岁的矶崎宪一郎凭《最终的栖身处》以压倒性的优势从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第141届芥川奖评选委员会会议于当日下午5时在东京筑地的新喜乐高级餐厅召开。池泽夏树、石原慎太郎、小川洋子、川上弘美、黑井千次、高树伸子、宫本辉、村上龙和山田咏美等9位委员悉数出席,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决定把奖项授予矶崎宪一郎的《最终的栖身处》。矶崎宪一郎1965年出生在日本千叶县我孙子市,1983年从东京都都立上野高中毕业,1988年从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同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公司职员。2007年以《最重要的孩子》获得第44届文艺奖,从而登上日本文坛。2008年,《眼睛和太阳》入围第139届芥川奖候选名单。2009年发表的新作有《世纪的发现》和《绘画》。《最终的栖身处》主要描写的是经历过几次婚外恋情的某一制药公司职员,在得知自己有了女儿之后,终于领悟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与妻子并无默契,曾一度决意离婚。如果在即将分手的那个夜晚妻子没有吐露怀孕的真情,他将失去自己最终的“栖身处”。作品描述了主人公长达20年的婚姻生活,像一个个生活的断片一样,把时间累积了起...

  • 标签: 出炉纪实 奖出炉 描绘时间
  • 简介:高特弗里德·本恩是德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医生。早在学医期间他就已经解剖了大量尸体,后来的军旅生涯更使他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接触。死亡先是使他感到震惊,继而令他对生命乃至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为了战胜虚无,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意义,他一度让自己相信连尼采自己都有所保留的一句话:存在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永远合理的,从而一度把艺术和诗歌创作视为战胜虚无主义的唯一可能。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得不承认,他并不相信艺术会有这一力量。尽管如此,他最终不仅承认了死亡,而且如愿地在明亮的夏日里死去了,留给我们的不是悲哀,而是一首首令人敬畏、引人深思的诗。

  • 标签: 死亡 虚无
  • 简介:马丁·艾米斯的长篇小说利用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时间观念--时间的线性、矢量性和不可逆性,将时间的流程倒置过来,使时间的不可逆性成为可逆性,通过戏仿诞生、堕落和拯救的人生模式,构成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质疑;而主人公分成为两部分--"魂灵"与"身体",互不了解与互不统属,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倒置又瓦解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观念;所有这些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部质疑现代性的后现代寓言.

  • 标签: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长篇小说 英国 文学评论 启蒙运动
  • 简介:时间性危机是西方文化中最深层的危机。本文由时间性角度切入《荒原狼》,从纵的方向剖析了《荒原狼》时间性危机的缘由,又从横的方向清理了“荒原狼”克服时间、出逃时间的诸种方式和方法,并对黑塞开出的以“幽默”来救治人的时间性危机的方法进行了评析。

  • 标签: 黑塞 《荒原狼》 时间 危机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