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正>叙述与描写及形象的智慧风貌叙述与描写本来是卢卡契一篇文学论文的题目。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叙述与描写都是两个最常见的普通用语。虽然它们之间有着语义上的某些区别,但我们还从来不曾赋予它们绝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卢卡契则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

  • 标签: 卢卡契 文艺创作 读书札记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
  • 简介:<正>历代艾米丽·勃朗特姐妹研究中,人们难免为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艾米丽为什么能写出《呼啸山庄》?1846年,勃朗特姐妹的诗作失败,三个人商定各写一部小说。八个月之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就写完了(其他两姐妹的《简爱》和《安格尼斯·格雷》也先后完成出版)。夏洛蒂和安妮的小说均有自己当家庭教师的经历为基础,有较强的自传色彩。后来却是艾米丽的小说声誉最大,而且成了千古名篇。那么,艾米丽究竟是哪来的生活积累?豪渥斯荒原如何哺育出一位20多岁的作家?从未体验过爱情生活的艾米丽怎能写出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复仇故事?于是竟有一度所谓著作权问题,竟有小说实为哥哥勃兰威尔所作、或为其父帕特里克所作、或为夏洛蒂所作的各种猜测性的文字。其他肯定艾米丽著作权的争论,也由于作家生平资料缺乏,难以做出令所有人信服的切实解释。

  • 标签: 《呼啸山庄》 艾米丽 夏洛蒂·勃朗特 创作源泉 家族人物 庄园
  • 简介:近年来我国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欲显匮乏,文艺的本质是求真、尚善、臻美,然而很多文艺尤其是民族文艺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特质——诗意,沦为经济的附庸,本文首先引出目前民族文艺所处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民族文艺追求诗意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游牧民族代表张承志作品的诗意化表现,最后倡导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更加注重感性。

  • 标签: 民族文艺 诗意 游牧民族
  • 简介:论文的主要目的在较为切近地把握庄学对于"艺"、"文"、"美"的根本观念,并剖析它们与庄学思想主体的内在联系。全文分两编,上编是对庄学及其与古典思想传统关系的论述,下编是对庄学文艺观念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导论对论文论述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思路作了通释,力图将庄

  • 标签: 文艺观 通释 古典思想 虚静 本原性 风格论
  • 简介:<正>比较文艺学与其它文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一起,是文艺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法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照例是一种具有自己內部继承性联系的个别民族的文学;与这种研究方法不同,比较文艺学首先对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明制约

  • 标签: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 比较文艺学
  • 简介: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谈,由十五个片段组成,主要包含了诗人的诗学主张,以及个别诗歌的创作背景。其语言富含哲理,需要细细品读。

  • 标签: 现实 时代
  • 简介:<正>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烽火中成长的青年作家,都怀着感激的心情谈到过高尔基对他们的精心培育和对他们创作的重大影响。列昂诺夫(1899年生)说:“所有我们这一代文学家都是从高尔基身边起飞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属于高尔基的风格学派”。在整个二十年代,高尔基大部分时间都侨居外国。但是他却千方百计同苏联的文学发展保持血肉联系。他订阅大量的苏联文学杂志,同广大作者和读者保持密切的通讯联系,非常仔细地阅读青年作者寄来的作品或手稿。真心实意地向他们叙述自己的

  • 标签: 高尔基 二十年代 作家 文艺思想 新文学 文学发展
  • 简介:阮忠著20万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定价:5.60元。共分5章,即:庄子篇、格调篇、章法篇、人物篇、言意篇,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作者有意识地在庄子研究领域另辟蹊径,使该书从创作的角度切入,在庄子散文的创作生成、散文的篇章结构形式和造句用字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意蕴、寓言的言与意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创作论 庄子研究 言意 人物形象 篇章结构 人物篇
  • 简介:<正>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是象征派大诗人,苏联俄罗斯新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勃洛克生活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伟大转折年代,那是俄国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正如勃洛克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心中笼罩着梦幻和黑漆,

  • 标签: 勃洛克 俄罗斯 抒情诗 象征派诗人 二十世纪初 知识分子
  • 简介:<正>一个作家进行创作,总有某种文艺思想作指导,即使这种指导思想不是自觉的,也许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的理论。有些作家先学习文艺理论,然后创作,在这种情况下,他运用理论是自觉的;另外一些作家事先并未有意识地学习理论,就进行创作实践活动,

  • 标签: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作家 文艺观 小说创作
  • 简介: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佼佼者。她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但篇篇都是对人生特殊微妙之意义的探索。她在创作时往往着眼于追寻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社会意识,注重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探测某种生活的底蕴,冷静地思考和反映西方人生活中的孤独、苦闷与困惑。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和小说艺术的革新者,波特创造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她的小说的具体解读来探讨其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并力图勾勒出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轨迹。

  • 标签: 凯瑟琳·安·波特 创作思想 美国 小说艺术
  • 简介:2000年6月,日本报社所做的"这一千年里你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投票评选调查结果揭晓,荣居第一的既不是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也不是久负盛名的古典杰作的作者紫式部,而是一个明治时代的作家夏目漱石.报社的调查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而在1998年日本杂志社邀请各界名流所做的"二十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评选中,又是夏目漱石的名列第一.那么,夏目漱石的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使得近百年后的日本人--而且上至学者专家下及普通百姓--仍争相阅读,推崇备至呢?

  • 标签: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
  • 简介:<正>在苏联大地上,改革之风方兴未艾,苏维埃国家正处在重大的转折时期,苏共“27大”的召开,标志着苏联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苏联文艺界的改革,经过从五十年代开始的思想准备,在全国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掀起高潮。近年来,苏联文坛空前活跃,民主气氛浓厚,变化显著,引人瞩目。戏剧界、影视界——改革的先行军苏联的戏剧界、影视界在当前的改革中率先行动,异常活跃。戏剧部门首先开始改革的综合性试验。“27大”闭幕后不到两个月,苏共中央便召开了戏剧工作会议。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尖锐地批评戏剧在树立清醒的生活方式

  • 标签: 前苏联 历史阶段 生活方式 思想准备 五十年代 苏维埃国家
  • 简介:<正>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瞿秋白(1899—1935)在译介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方面,由于他跟鲁迅等许多左翼作家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从而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时期为开端,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较广泛地译介和宣传,则始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

  • 标签: 现实主义 文学运动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家 浪漫主义 拉普
  • 简介:<正>蒲宁,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宁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宁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宁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宁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大文豪海明成站着写作的怪癖几乎是无人不晓了,难怪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双关妙语“恕我不站起来了”。实际上海明威并不是非要站着才写得出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小说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腰部曾因飞机失事而受伤,站着写可以减轻一些痛苦。海明威真正的习惯是在动笔之前一个劲地猛削铅笔。纵观世界文坛,以怪诞而有趣的方法创作的文人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少有所闻而已。就写作时的姿势来说,可以称各不相同:美国大作家马

  • 标签: 西方作家 世界文坛 美国当代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飞机失事 卡波特
  • 简介:奈侏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其作品一方面非常关注后殖民地社会的边缘人的根基丧失、家园失却、归属不定的虚无感和无根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中虽然也反映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但作为另类的后殖民地作家,他对“半生不熟”的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毫不掩饰地表达他的轻蔑和厌恶,并近乎冷酷地揭露和批评后殖民地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宗教和信仰的矛盾。“真实”是奈保尔的最高美学准则,为了逼近真实,他将“虚构”和纪实融为一体,创造出能最好地服务于其创作目的的“混成”形式。奈保尔的文字简洁、明晰、硬朗,早期作品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特征。

  • 标签: 奈保尔 文学评论 政治 宗教 文化 后殖民地社会
  • 简介:<正>一、川端走上“新感觉派”创作道路的因果关系。1924年,一些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纠集在一起,十月创刊《文艺时代》,为首的是横光利一,主要成员有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人,受过菊池宽赞赏的川端康成,是后起之秀。他原先倾向于后期“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等的新理智主义的描写手法,随着现实的剧变,渐渐偏重于性变态心理的感觉现象刻划,以构思奇特的主观幻象吸引苦闷彷徨的部分市民和知识青年。千叶龟雄在1925年《世纪》杂志十一月号上,评论他们的创作特点,总括为一个概念,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便用来作标帜,但有些成员后来分道扬镳,如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坚持其基调于始终的是横光和川端。横光未满五十岁(1947)逝去。川端则在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四年(1972)自杀,这一流派也就告终了。

  • 标签: 川端康成 新感觉派 创作道路 芥川龙之介 创作特点 诺贝尔奖金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