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简介:文学作为历史──从盖尔维努斯的文学观看近代文学的形成王建文学作为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客观存在的文学发展过程,它由具体的文学活动构成,如作者的创作,作品的产生与流传,读者的阅读等等;二、以文学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基础撰写出来的文学,它以书面...

  • 标签: 文学史理论 历史哲学 文学史观 语文学 施莱格尔 赫尔德
  • 简介:◇今晚的嘉宾是获奖无数的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她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自1964年首次发表小说以来,她已经出版了70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这还不包括各类短篇小说集、戏剧集、评论集、回忆录和青少年小说。她的新作《诅咒》也是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在世纪之交的普林斯顿大学,是一部融合了魔法、科幻、历史等元素的史诗巨作,

  • 标签: 历史书写 乔伊斯 文学创作 社会正义 种族主义 欧茨
  • 简介:《正红旗下》的写作动机源于老舍对自身积蓄已久的满族情结的排遣。《正红旗下》叙说了19世纪末京城旗人的平凡故事,细腻描摹了彼时京城旗人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现了时代嬗变期满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正红旗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老舍对自己割舍不掉的旗人文化的一次全面而饱满的展示。《正红旗下》没有因为残缺而减少其文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反而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遐想的韵味。

  • 标签: 满族情结 故事讲述 旗人文化
  • 简介: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晚清戊戌维新时惟一支持变法的地方主官,后被慈禧赐死。父亲陈三立,号散原,是近代著名诗人,宋诗派的巨擘,著有

  • 标签: 陈寅恪 文学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中国 治学理念 文学评论
  • 简介: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角度切入“耶鲁学派”的哈罗德·布鲁姆的文本观,分析互文性理论在其文学理论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诗学误读”理论突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一元论,同时使他摆脱了解构主义的意义空缺和文学空缺等虚无主义倾向。最后,本文指出布鲁姆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自从元和时代韩愈推尊李杜以后,王维已难以与李杜比肩,但在后世多数论者看来,王维才是"盛唐之音"的"正宗"。特别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确立与新变方面,王维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通论七律》中把王维、杜甫的七律分为两大派别,他说:"何谓二派?一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此为极境。一曰王摩诘,如班孟坚文,以密字为主。庄严妙好,备三十二相,瑶房绛阙,仙官仪仗,非复尘间

  • 标签: 王维诗歌 三十二相 文学史意义 李杜 昭昧詹言 杜子美
  • 简介:<正>1837—1860年期间,法语加拿大出版了七部哥特体裁的小说,它们都具有恐怖特点。本文要谈的是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其产生消亡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的作家们被气氛恐怖、情节突变、人物奇特、景物玄奥及其他超自然的奇妙手法所迷惑,摹仿哥特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恐怖以婉转的形式出现,与其说象贺拉斯·渥尔波(HoraceWalpole)、

  • 标签: 幻想文学 十九世纪 魁北克 社会历史原因 哥特风格 思想根源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一起,被很多学者称为美国文学中“新冒现”的文学分支,但就是这个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文学分支却引发了东、西方学术界对一些文学学术热点问题的重新思考,其中之一就是华裔美国文学对美国主流文学的改写和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力图说明这个新的文学分支的成功,以及它对美国主流文学的改写和对文学经典的重构并不像有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是因“迎合了白人读者胃口”而取得的、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成功。该现象蕴藏着深层的学理原因,它反映了文学文学经典发展的一些必然规律。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经典 解构 重构
  • 简介:<正>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编撰的《20世纪世界文学》(王忠祥、彭端智、朱宪生主编),系湖北省教委组织的10部高校文科新教材之一,约计25万字,将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本世纪东西方文学的发展状况,评析本世纪东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探讨本世纪东西

  • 标签: 世界文学史 20世纪 西方文学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发展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
  • 简介:以史与论结合并切实适应本国广大读者和学界需要为特色的《法国文学》(三卷)修订本,2007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堪称优秀的多卷本文学专著汇集了国内法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代精英(多人执笔)的劳绩,主编是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 标签: 法国文学研究 出版发行 文学史 修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平安中期,陷于现实政治、理想追求与佛教信仰矛盾深渊中的代表性文人群,把源于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作为重要的思想思潮与文学思潮引入日本,从而使佛教信仰与文学追求统一起来,增强了对文学的信心与勇气,使创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平安中晚期、镰仓时期和南北朝·室町时期,狂言绮语观作为日本重要的文艺思潮,几乎在所有文艺领域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身也逐渐从二元论发展到一元论,甚至成为庶民教化的媒介,最后融入整个文艺之中.

  • 标签: 白居易 日本文学史 狂言 佛教信仰 现实政治 理想追求
  • 简介:《台湾女性文学》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女性文学实践,它在史料整理、地域色彩、性别文化与批评等方面颇具特色。其努力,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研究领域走向成熟与细化的趋势。通过对三百多年台湾女性生活、文学创作与女性意识变迁的历史梳理,勾勒了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轮廓。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史 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文化变迁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布尔人作家波斯曼是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马弗京路》以两次布尔战争为大背景,通过草原故事能手夏尔克·洛伦斯大叔之口,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西北边境的马里科镇布尔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全面反思并批判了布尔人的宗教、道德和历史。在形式上,通过不可靠叙事人夏尔克·洛伦斯在不同时空间穿插变换,从而在叙述人和作者之间制造一种不确定的距离感,使作者能够游刃自如地对布尔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波斯曼 《马弗京路》 不可靠叙事
  • 简介:第一部中国文学出于外国人之手,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至于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著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则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事关中国文学研究的起点标界和源流变迁,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析。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黄人 编撰时间 林传甲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的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的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回顾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天津文学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不同代际的作家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不过,创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隐忧,它们成为天津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作为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版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天津文学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方法超越了其区域界限而具有了标本意义上的启示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总结,从城市视角解读新世纪中国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天津 文学书写 城市 扫描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