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光并不是一位非常显赫的作家,他没有司马迁、韩愈、苏轼这些名字所具有的光焰和气势,如果说韩文如潮,苏文如海,有光的散文只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以它的明净、朴素而自成面目。有光的散文作品被选入古代各种古文选本和现代语文教材,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以《项脊轩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为代表的叙述家事亲情的作品,这些干净朴素的文章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五百余年文脉不绝如缕。

  • 标签: 女性书写 中国散文史 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 项脊轩 世美
  • 简介: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云消风止冰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谼。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矼。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咙。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

  • 标签: 中允南康 刘中允 同年刘
  • 简介:<正>顷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一教师来函,称研治唐诗时或遇佛学问题未能解决,望我相助。其举例诗为晚唐皮日休《送圆载上人日本国》:讲殿谈余着赐衣,椰帆却返旧禅扉。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飓母影边持戒宿,波神宫里受斋。家山到日将何入,白象新秋十二围。

  • 标签: 皮日休 圆载 赐衣 新秋 持戒 神宫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一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陈寅恪在为陈垣所作的《敦煌劫余录序》那篇著名的序文中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 标签: 陈寅恪 治学特色 民族文化 史学研究 历史学家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契诃夫的一些作品,探讨了契诃夫叙述手法的若干特点,主要归结为两种独特的叙述模式:情境小说和生活小说。情境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非戏剧化和借助于情境实现叙述重心由外向内的转换,以及内在的色彩、节奏、音调起伏等因素对于叙述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活小说的特点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情境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叙述中较少使用高密度事件,多使用重复性场景,总体来看呈现出印象主义艺术的特征。

  • 标签: 契诃夫 情境小说 生活流小说 叙述模式
  • 简介: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 简介: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人,因好食甘饴,故号甜斋。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曲意境深远,属词、曲两属之调。简淡中将抑郁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徐氏散曲的代表作之一。

  • 标签: 散曲 作家 意境 元代 代表作 赏析
  • 简介:意识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艾丽斯·沃克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她在书写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地球)命运的真切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其所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审视性别压迫与“自然歧视”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破坏自然与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质性;二是抵制西方父权社会里那种把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批判那种与性别歧视一样根深蒂固的“物种歧视主义”思想。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昨天的故事》──列·托尔斯泰生前未发表的一篇意识小说王景生托尔斯泰最早的叙事作品是写于1851年而在1928年被载于其全集的《昨天的故事》,它属于未竟之作,具有某种“试笔”①的性质。然而,托尔斯泰生前不曾发过的这一习作,在心理描写方面显示出的特点...

  • 标签: 列·托尔斯泰 意识流小说 内心独白 什克洛夫斯基 弗洛伊德 心灵辩证法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