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斯坦·坡廷格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当了几年律师后,他接连在几个政府部门任职.20世纪90年代初,坡廷格开始他的写作生涯.1995年,他的首部作品一炮打响,这部所谓的"医学悬念小说"被翻译成10种语言,荣列包括在内的所有畅销书排行榜.2000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出版.是坡廷格2003年推出的新作.他的第四部小说即将问世.

  • 标签: 最后纳粹
  • 简介:作者回忆她与纳粹母亲之间的故事。赫尔加4岁时母亲就抛夫弃子(还有赫尔加的幼弟)加入纳粹军团,一去不返。从那以后赫尔加只见过她两次,第二次相见是在维也纳的养护中心,赫尔加怀着复杂的怨怼情绪去探视母亲,她很想知道母亲是否明白对她造成的伤害,但衰老而神智清醒的母亲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从来没有后悔成为党卫军的一员,你懂吗?”

  • 标签: 母亲 纳粹 赫尔 维也纳
  • 简介:就在我们的共和国成立几天之后,一面新的国旗在歌德、席勒的故乡升了起来。40年来,随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诗人辈出,诗情潮涌。这里的人民仍然习惯地运用音乐的起伏、哲学的深入和诗歌的跳跃来表达他们民族的情感,探索他们民族的道路。

  • 标签: 诗歌漫谈 诗歌史 爱情诗 席勒 标语口号式 题材范围
  • 简介:<正>一希特勒统治德国十二年(1933—1945)。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德国知识界遭到严重的损失。爱好自由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出国流亡的自1933年至1939年就接近三十万人。文学界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几乎所有20年代及30年代有成就、起先锋作用的作家无一幸免。不是被关押就是被禁止写作,更

  • 标签: 德国战后文学 法西斯统治 先锋作用 30年代 20年代 知识界
  • 简介:罗特路甫是德国表现主义“桥社”的核心人物。他画风的最大特点是施色大胆,不注重写实。但他又紧密联系生活,从不关门作画。为了寻找艺术题材,他经常深入到德累斯顿的工人区,希望能从底层生活中获得最淳朴的感情。

  • 标签: 罗特 德国 画家 联系生活 表现主义 艺术题材
  • 简介:本文以1989年柏林墙倒塌带动的德国历史转折为起点,分析了转折以后产生的几部以转折为题材的,出自东、西部不同经历作家之手的叙事作品.这些作家在以文学诠释统一这一历史事件时所选取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手法各异.同样,作品表现出的审美情趣也千差万别.这些差异造就了转折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从而多方位地反映了转折后德国的社会风貌.

  • 标签: 德国 转折文学 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 多样性 柏林墙
  • 简介:亚伯特·魏斯格贝尔(AlbertWeisgerber,1878-1915)1878年4月21日生于萨尔布吕肯附近的圣英戈伯特.早年进入凯泽斯腾县立建筑职业学校室内画和装饰画科学习.1894年转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97年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从师于法朗兹·施图克.1905年至1907年曾两度前往巴黎访问,并与马蒂斯相识.马蒂斯的作品使他倾倒,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913年被选为"新慕尼黑分离派"第一任主席.1914年,魏斯格贝尔自愿从军,1915年战死于伊喷附近的弗美乐.

  • 标签: 德国 画家 魏斯格贝尔 印象主义 油画 《圣英戈伯特的宗教行列》
  • 简介:德国画家埃里希·黑克尔章容埃里希·黑克尔(ErichHeckel,1883_1970)是德国“桥社”画家,生于萨克森的多贝仁,1904年在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学习建筑,1905年同基希纳、施密特-罗特卢夫及弗里茨·布莱尔创立了“桥社”,1911年移居柏林...

  • 标签: 国画家 德累斯顿 套色木刻 青年画家 马蒂斯 施密特
  • 简介:<正>德国画家阿列克赛·亚夫伦斯基(AlexejJawlensky1864—1941)出生于俄国。1882年在莫斯科开始军事生涯,不久转入圣彼得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迁居慕尼黑,在安东·阿兹伯绘画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并在该校与康定斯基相识。1909年成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同“青骑士”画家交往密切,1924年同康定斯基等人创办了“四青骑士社”。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几何形体 康定斯基 国画家 马蒂斯 专科学校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爱之歌”(Minnesang)是德国中世纪爱情诗歌的统称。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形成,文学创作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业余爱好,反映他们的个人情感的爱情诗歌在欧洲各国风靡一时,德国的“爱之歌”就属于这样一类诗歌。本文首先概括介绍“爱之歌”这种诗歌体裁兴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然后以德国贵族阿尔布莱希特·冯·约翰斯朵夫(AlbrechtvonJohannsdorf)的一首比较典型的“爱之歌”为文本,从内容、修辞、情感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探讨这类作品中的爱情主题的意义。

  • 标签: 中世纪 爱情主题 “爱之歌” 德国 诗歌评论 文学现象
  • 简介:中国学者普遍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感到陌生,对她获奖感到震惊。本文对米勒其人其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指出米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恐惧感和流亡者们的异类感;认为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于其诗化的语言艺术,以及在文学形式上尤其是拼贴诗形式上的创新;分析了她的创作所具有的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 标签: 赫塔·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 罗马尼亚
  • 简介: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的文化中尤其在德国文化中就充斥着反犹现象,它在基督教、仇外性和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直至纳粹大屠杀的发生。本书再现了各种要素聚合发酵而成的一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并从几个不可或缺的层面构成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叙事。因此,它成为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经典之作。

  • 标签: 强迫症 大屠杀 生物人 德国人 历史叙事 德国文化
  • 简介:《朗读者》叙说了十五岁的德国少年米夏的成长史,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文本。本文通过解读成长主人公米夏成长的“失位”和“复位”,进而探究隐匿于米夏成长事件之中的深刻的“历史寓言”,并观照了作品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承接与超越,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诗性的艺术品格。

  • 标签: 《朗读者》 成长小说 历史寓言 宏大叙事 米夏 汉娜
  • 简介: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显而易见.这不仅表现在其叙事结构和对'奇妙'原则的运用上,而且也表现在作者借助童话构建'更为准确的''另一种真实'的艺术理念上.但格拉斯的'另一种真实'并不是德国浪漫诗人所追求的超验的、精神化了的真实,而是对人类历史切实而具批判性的关注.童话构建的历史从根本上区别于迄今为止男人创造和书写的僵化的历史,它所展示的是一代又一代厨娘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历史.

  • 标签: 长篇小说 《比目鱼》 君特·格拉斯 德国 童话风格
  • 简介:<正>霍夫曼属于德国文学史上问题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作家之列。围绕着这位作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而展开的一场国际性的大论战,已历时一个半多世纪了。尽管他和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遭遇,但是不可否认,在十九世纪,他与歌德、席勒和海涅一起,并列为最负盛名的德国作家。《公猫摩尔》标志着霍夫曼文学创作的高峰。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德国浪漫派的一部优秀小说。作品内容新颖,形式独特,风格怪异。探索一下这部小说的问题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夫曼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 标签: 霍夫曼 作品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艺术家 代表作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