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以战争、冷战、铁幕等高度政治化元素作为创作背景,善于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早期作品因充斥滥情、乱伦、堕落、变态、死亡、谋杀、暴力、怪异等主题而被戏谑为“恐怖”的英国作家·麦克(IanMcEwan),凭借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而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他坚持文化的地域性,

  • 标签: 当代文学评论 麦克 成熟 创作背景 叙事策略 早期作品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的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的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的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的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的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的教化的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的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的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的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的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的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麦克的小说《赎罪》中的"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的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的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的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对误读的焦虑,及对误读的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正>合角的西岸破碎不堪,形成了无数岛屿,岛屿之间神秘莫测的沟壑蜿蜒曲折,一直通到世界的尽头,通到“魔鬼的坟场”。全世界的海员都说,魔鬼被一条两吨重的铁链锁在合角这个离地球上两个大洋会接点仅一海里的可怕地方。每逢风暴突起,阴森恐怖的夜晚,波涛和黑雾仿佛在天渊之

  • 标签: 风暴 海豹皮 天空 形成 岛屿 平底船
  • 简介:<正>1948年至1951年,在法国巴黎形成一个国际性画家流派。这个流派的名称来源于最初成员居住地哥本哈根、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的开头字母,故称为“哥布阿”。“哥布阿”是一个国际表现主义艺术流派。丹麦画家阿斯吉尔·约(AsgerJorn,1914—1973)是其中著名的成员。“哥布阿”艺术流派的大多数画家,在创作某种主题和人物造型时,通常借鉴于民间艺术、儿童

  • 标签: 画家 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 民间艺术 人物造型 哥布
  • 简介:<正>我亲爱的托利亚,你没有和我一起来到美国,没有呆在这个最令人讨厌的纽约,这使我多么高兴啊!我曾经懊丧得想上吊。依扎陀拉是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但撒谎的本事却不亚于万卡。她在俄国时向我们夸耀她拥有的那些存款和别墅——都是谎话。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只好等到凑够了路费再回莫斯科。在这世界上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莫斯科。芝加哥那些密如蛛网的“万条街”只配用来放猪。大概正因为如此那里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屠宰场。

  • 标签: 莫斯科 芝加哥 纽约 俄语 屠宰场 俄国诗歌
  • 简介: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培大校从1996年接触摄影并开始创作以来,已有上千幅作品在报刊、网络上发表.多次参加比赛及展览,并有上百幅作品获奖。但真正令我惊奇的要数《北京全景图》。这幅长14米.宽1.2米的《北京全景图》是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空间拍摄的最大整幅实景照片.也是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历史上第一张北京全景记录图,堪称填补北京摄影史的空白之作。

  • 标签: 北京 全景图 实景照片 摄影史 同一 作品
  • 简介:随着培训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对所谓人生激励、潜能激发等领域的培训课程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有人称之为“洗脑”,网上更有人直截了当地将此类培训定义为“骗子”。面对这些质疑,“亚洲超级演说家”梁凯说:“你上完课之后觉得没有效果我可以退钱给你啊。”

  • 标签: 演说 培训公司 培训课程 潜能激发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长篇小说《玛拉和丹》。作者认为,小说消解了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中心、以白人为主的欧洲中心、以科学理性为主的现代文明中心和以男性为主的阳物中心。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理论,发现小说男女主人公在空间上的迁徒之旅也可以被理解为他们对西方“中心”和“权力话语”的解构之旅,并进而揭示出小说中蕴含的一些深层问题。

  • 标签: 长篇小说 多丽丝·莱辛 解构 女主人公 女作家 权力话语
  • 简介:<正>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哈特·克莱(HartCrane1899—1932)在短暂的一生中出版了诗集《白色大楼》和长诗《桥》,被认为是美国“最有争议”、“最难懂”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史诗《桥》使他享有盛誉,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虽然他的诗意义含糊、深奥费解,但“无人否定他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的地位,被排在庞德、艾略特、弗洛斯特、斯蒂文斯、威廉斯之列”。耶鲁大学教授R.W.B.刘易斯认为:“哈特·克莱是使用英语语言的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美国历史上一打多重要诗人之一。”1922年艾略特的长诗《荒原》问世震动了欧美文坛,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克莱虽然表示钦佩,认为艾略特这部“否定性诗歌是美的,但不承认‘人们有欢乐’即有‘正面、积极的情感’是有片面性的”。他在给科哈姆·芒森的信中说:“我认为英文著作中没人能象艾略特那样赢得人们如此的尊重,但是我把他作为走向几乎完全逆反方向的出发点”。克莱

  • 标签: 克莱恩 惠特曼 《桥》 艾略特 《荒原》 长诗
  • 简介:<正>马克·吐温是美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广为流行,《哈克贝利·费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费》)又是他的最受欢迎的作品。1885年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从那时起一直吸引着公众,在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它是译成外国语种最多的一部。据瓦尔特·布莱尔教授的详细统计,这本书已经印了一千万册。在《哈克·费》出版后,大约五十年间它一直没有受到官方文学仲裁人的注意,可是,正如布莱尔教授所指出的:“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这个缺憾很快得到了弥补,到1960年底,在十五年的时间里,评论家和学者们共发表了一百多篇讨论这部小说的长篇论文。”当然,从那时到现在对这本书的评论又有了增

  • 标签: 美国人 四十年代 哈克贝利·费恩 五十年代 文学作品 评论家
  • 简介:<正>对人心的直接描写也许是小说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最根本的特征。‘小说’原意为虚构,而真正虚构的内容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潜意识。作家不能如希腊神蒙努斯要求的那样,在人胸膛上开个窗洞,以窥探人心奥秘。他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进行虚构,而描写外部行动场景则可根据

  • 标签: 第三人称叙述者 小说艺术 心理描写 潜意识 小说家 思想感情
  • 简介:约翰·但的“敬神十四行诗”傅浩“敬神十四行诗”(HolySonnets)19首是英国玄学诗始祖约翰·但(JohnDonne,1572-1631)所作38首神学诗(DivinePoems)中最著名的一组诗作。Holy一词一般都译作“神圣”,但据《牛...

  • 标签: 四行诗 敬神 手抄本 序曲 写作时间 神学
  • 简介:约翰·邓重视对人生进行玄学思考,也关注自然,尤其是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具体而言,邓充分利用了动植物意象书写其人生态度与自然观。在他的诗中,主人公经常与动植物互换与易位,显示出诗人倡导人类与动植物具有联系性、平等性、共生性和包容并存关系。并且邓是一位有着生态世界观的诗人,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他的诗中。正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引下,他的诗歌具有了超凡的魅力。

  • 标签: 邓恩 动植物 人类 生态世界观
  • 简介:女性言说是美国华裔女作家用来突破男权叙事传统的有力策略。汤亭亭、谭美以女性为中心描写美国华裔/华人的生活和经验,将寓言故事与通俗故事揉为一体,互为言说,自由转换;她们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通过运用自传(传记)体、说故事、章回体等多种叙事策略,将个人、家庭的经历放大为群体的经验,阐释成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既看到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她们在作品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及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 标签: 女性言说 汤亭亭 谭恩美 叙事策略
  • 简介:17世纪的多研究,围绕“才”和“象”这对核心观念,经历了品评、颂扬、反思三个阶段。反思预示着20世纪的理论争鸣,而品评和赞扬则揭示了人们对16世纪末那种典雅、细腻、优美、极富乐感的抒情诗传统的摈弃。17世纪的研究尽管有着强烈的品评性质,但分析较为肤浅,反思也不系统,却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诗坛的基本走向和一般状况,特别是琼生、卡洛、德莱顿等人的评价,更对后来三百多年的多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今天,有关多研究的选题依据、分析方法和基本走向,连同多诗的类别划分和核心概念,都可见到17世纪的影子,甚至研究重点、研究空白、争论焦点、审美关照等,都显示出对17世纪的多研究的一种回应、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多恩研究 17世纪 品评 颂扬 反思
  • 简介:当代的语言形式大多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这种语言追求最大便利的交际化,它毫不留情地排除了和个人最细微的感觉与经验相关的语言方式,排除了个人话语中蕴含的感知力。而诗人的努力就在于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存处境,通过这张“被冰雹打过的嘴”说出事实的真相。德国诗人格林贝诗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意象,并非要赋予疾病本身以社会性和道德性批判,而是“疾病”这一词所蕴含的痛苦、伤害、恐惧、分裂以及忍受,契合了诗人的感受所要求表达的形象,是创作冲动使它以神秘的方式参与诗歌的创造。诗人的语言惟有通过隐喻及象征,才能使诗歌摆脱时代的局限,获得超越于我们当下理解力的意义。诗歌天然地反对意识形态,它决不会以出卖自己的艺术规律为代价来赢得社会批判的胜利。格林贝借助“疾病”这一象征,述说时代作用于个人生命的经验和心灵痛苦、意识分裂的感受,从而构建了属于他个人的“微观语义学”和个人的修辞学。

  • 标签: 疾病的隐喻 象征 意识形态 个人修辞学
  • 简介:虚空是当代美国女作家狄第一贯关注的焦点,其小说《顺其自然》揭示了处于后现代仿真语境中个人被黑洞吞没的空无状态。本文借用鲍德里亚关于内爆以及历史终结的相关理论,提出《顺其自然》利用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性,而小说在时空方面的挤压回应了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推论。小说最终揭示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主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幻像,永恒的虚空才是宿命的策略。

  • 标签: 琼·狄第恩 仿真 历史 主体 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