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比乌斯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比乌斯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叙述者作为叙述信息的发送者,在原则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但却存在这样一条悖论性的规律:叙述者越自限,叙述越精彩。叙述者的权威自限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叙述者自限的方式花样繁多,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叙述者由全知转向自限的趋势,是伴随着现代意识的觉醒而发生的。中国禅宗早就发现,在传达真理方面"不说"是比"说"更有效的方式,禅宗公案中很少宣讲禅理,往往以棒打雷喝、沉默机锋传达佛理、启悟学人。

  • 标签: 叙述者 权威自限 语言转向 含混 禅宗
  • 简介:继前些年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之后,刘心武在今年初推出了他的又一部称之为“长篇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洋洋10余万言,自然够得上长篇之长,而写的是“真人真事”,说的是“实情实话”,当然称得上“虚构”之非,但算不算得上小说,恐就令...

  • 标签: 非虚构小说 《树与林同在》 中国古典小说 生活真实 长篇小说 《红楼梦》
  • 简介:几天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活。我们之间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刚从美国回来,我连忙回答,你那些散见在报刊上的种种关于美国的文章我都拜读了。他插进话来说真想不到,难得难得,话语之中不无自得之感。我赶紧申明,

  • 标签: 小说叙述 叙述角度 告诉我 亨利·詹姆斯 文学现状 叙述方式
  • 简介: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虽然把“可爱”与“可信”融为一体并不容易,但是,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却必须做到。因为,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欢迎,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可爱、有趣,一是可信、深刻。

  • 标签: 可信 虚构 小说家 可爱
  • 简介:“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面很广。与其说这是一个来自于批评家的命名,不如说更多地是不断发生的、体量巨大的表述需求的自我命名。它以否定性的方式展开,以否定“虚构”作为文学创作本质属性的方式赋予这些表达行为正当性。这个否定性的命名很难说是一个有效的批评范畴,它无法在形式、技巧等层面形成有区别性的界定,但另一方面,它蕴含着从原有的文学格局中挣脱开来的诉求。可以说,在“非虚构”这个命名出现之前,这些旺盛的表达诉求已同现有的文学体制形成了紧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专栏不是新创,而是因应局势,尝试对其进行收编。《人民文学》曾这样解读“非虚构”:

  • 标签: 虚构 写作 《人民文学》 否定性 文学创作 文学格局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在整个电影的发展脉络中,有两个看似断裂的阶段。如果把2002、2003年作为一个节点的话——因为这两年确实发生了很多标志性的事情——从90年代末期到2002年,出现了很多有关大国想象的电视剧,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电视剧叫《江山风雨情》,

  • 标签: 国产大片 20世纪90年代末 叙述 权力 电视剧 标志性
  • 简介:想象与虚构中的李叔同金梅笔者在前些年所作一部传记的后记中,曾经作过如下的表述:“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小说则可以虚构和想象;有所谓‘传记小说’者,固为文体之一种,但我所忧虑的是,既为传记,又作小说,真幻相杂,疑信参半,易...

  • 标签: 李叔同 弘一大师 郁达夫 小说笔法 传记文学 传记作品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媒介这个有别于传播学的概念,是符号学和符号叙述学的基础。媒介是符号携带意义的感知部分。意义媒介化是符号成为符号的前提,也是文本成为文本的先决条件。媒介特点决定叙述体裁,叙述类型就是媒介类型。媒介隔开经验世界,使纪实与虚构有了可能。媒介范围划定叙述学边界,为有效处理文本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提供学理依据。可以说,媒介隐藏着符号学和叙述学的全部秘密。

  • 标签: 符号 媒介 意义媒介化 文本化 符号叙述学
  • 简介:“湘籍作家”群体是湖南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忘却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创作实绩为当下湖南本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2017年度的“湘籍作家”群体创作,一手纪实,一手虚构,在两者的交叉与平衡中实现了虚实相生、亦庄亦谐的关学旨趣.并完成了对“50后”真与虚、“60后”爱与经验、“70后”诗与现实、“80后”情与日常的审视和观照。

  • 标签: “湘籍作家” 纪实 虚构
  • 简介:英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英诗中国形象的本质,尤其从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角度主客观照,从具体的英诗语言数据进行实证,它虚构、想象、西方意识及中国事实的核心特质则得以越发彰显。

  • 标签: 英诗 中国形象 文学虚构 想象 西方意识 对读
  •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高丽,攻克辽东城,其间所作诗篇,记录了此次征战的情况。通过对其这一时期所作的《辽城望月》的译疏,可见李世民军旅诗作的雄健风格,并反映出李世民的军事策略,并进一步考证此次征战的史实。

  • 标签: 李世民 《辽城望月》 辽东
  • 简介: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问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维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il)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 标签: 叙述频率 线性时间 循环时间 心理时间重复
  • 简介:1990年代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大语境的变化,民族生活的变化,都决定着文学选择和发展态势的必然变化。一方面是社会阶层分化明晰,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底层面临生存艰难的考验,极为丰富的物质侵蚀并软化了国民的精神领域;

  • 标签: 文学选择 底层叙述 社会阶层分化 90年代 改革开放 民族生活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简介: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小说中的凤凰县城要大得多的省城木城。小说也不再刻意表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而是自觉将笔触延伸到对当前城市文明的审视与观照上来,城市构成文本叙事的中心。然而小说命名为“无土时代”又分明表现了一种对城市化的有力拒斥,显示了作家新的思考着力点。看得出,赵本夫对“土地”的情感仍旧一如既往的热烈、执著,不过这一次他无疑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叙事形式。

  • 标签: 《地母》 “根” 虚构 知名作家 主要人物 城市文明
  • 简介:劳动实践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终极根源,然而,却必须经过原始仪式活动这个中介环节。原始仪式活动是孕育文学艺术的母胎。在仪式活动中,神灵观念的形成,开启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从而为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向文学艺术活动演化提供了决定性条件。仪式活动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分化,仪式活动的集权化、集中化以及泛化,共同促成文学艺术从仪式的神圣世界中分离出来,走向独立。由于神的离去留下了空位,文学艺术就从与“神圣”打交道转而成为与“无”打交道的世界,也即一个不确定的虚构世界,但它仍然遗传了神圣世界的阈限现象,以其虚无和无限化解了种种外在秩序和规范,让人重返自由。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处在仪式神圣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所构成的张力之中,虽然它努力维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却不能不受到两者的影响。并因此铸成它的特征及其变化。

  • 标签: 原始仪式 文学艺术起源 虚构 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