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的语言要求诗句具有其特殊的格律。的格律主要靠句中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规则搭配来形成。英语单词本身也是轻重音相间排列的。例如:incomprehensi’bility,八个音节,其重读音节为bil,次重音为com。那么其他六个音节呢?如果反复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词可以很自然地读成:"inCOMpreHensiBILiTY",即,第二、四、六、八个音节要比第一、三、五、七个音节读得响一些,成为规则的“弱强相

  • 标签: 重读音节 英诗 抑扬格 音步 扬抑格 扬抑抑格
  • 简介:没有父亲的田野一片空旷深秋回到故乡院子里的喇叭花肆意开放,簇拥着孤单而年老体弱的母亲满树的红枣

  • 标签: 打碗 碗花 起风了 藤蔓 无定 柳园
  • 简介:进入外文系二年级即有朱老师的“”全年课,我立刻开始用功。朱老师用当时全世界的标准选本,美国诗人帕尔格雷夫主编的《金库》,但武汉大学迁来的图书馆(1938年,为避战乱,武汉大学南迁至四川乐山,坚持办学,1946年方迁回——编者注)只有6本课本,分配三本给女生,三本给男生,轮流按课程进度先抄再上课。

  • 标签: 武汉大学 二年级 图书馆 老师 编者 进度
  • 简介:汉译的翻译策略、语境、风格和互文性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诗歌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把诗歌翻译纳入诗学之中,探讨文本价值和隐含意义,延伸诗歌的文学生命。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诗与译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体系内的种种矛盾得到相对融合。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体、主题、原型、象征和角色,不仅要翻译诗歌的语言要素,而且要再现诗歌的文化要素。

  • 标签: 翻译诗学 语境 风格
  • 简介:<正>汉语和英语是当前世界性文化交流中两种重要的语言,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随着文学的世界性不断扩展增强,汉译和汉诗英译的双向性交流全面展开,运用双语写作的学者和诗人也日渐增多。因此,从诗歌美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把汉语和英语作

  • 标签: 汉诗 汉语 诗的语言 英语 六音节 节奏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英文名诗,讨论诗人如何采用适当的格律形式,如押韵,节奏,音步,变格等手法创造理想的诵读时的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效果,以及运用意象,修辞等技巧,烘托和深化诗歌的主题:赞颂生命,勇敢面对生活.由此建议把古今中外珍视生命、正确面对生活的优秀诗篇汇编成册,让大家有机会欣赏优美的诗篇,举行研讨会、朗诵会等,大家一起为生命而歌.

  • 标签: 格律形式 押韵 节奏 主题 英文名诗
  • 简介:语言学家对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一直持不同看法,一派持理据说,认为在名与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由于名称不过是事物的模仿,故能通过名称来了解事物。另一派持任意说,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任意说事实上已为大多数语言学者所接受。如果一个符号真的是一个外界事物的模仿,那么这个符号便可以从自身中得到解释,与语言中的其他成分毫无关联。但大多数语言学者,尤其是语法学家,一直力图在语言中寻求规则(亦即联系)。他们把语言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加以研究,这也就意味着承认了任意说。目前,任意说更明确地被人们所接受。索绪尔(Saussure)肯定了名称与所指事物之间的

  • 标签: 英诗 语言学者 语法学家 外界事物 双元音 任意性
  • 简介: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翻译家必将有一番新的发现,这点对于个案诗人兼翻译家陆志韦的译研究同样适用。文章重点追寻陆志韦早年译方式嬗变的踪迹,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中,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他的译对早年汉语诗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译诗 规范 诗学观 翻译策略
  • 简介:咏史(其一)[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束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业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标签: 哲理诗 冯公 李白 大鹏 中国古代 李邕
  • 简介:关于编注《金库》的几点说明──兼答《读汉译〈金库〉对照本的几点管见》之作者曹明伦近日翻阅《中国当代翻译百论》,读到一篇关于《金库》汉泽本的文章,这就是江家骏先生写的《读汉译〈金库〉对照本的几点管见》①(以下简称《管见》)。读完这篇文章...

  • 标签: 金库 编注 英汉对照 汉译 译文 《中国翻译》
  • 简介:《恩福堂笔记》、《恩福堂钞》、《恩福堂年谱》的作者是清代的和。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满洲正白旗人,父名德保。乾隆三十六年(1771),和生于广州,时其父任广东巡抚。8岁时,因父晋升礼部尚书,随父来京。

  • 标签: 英和 笔记 年谱 乾隆
  • 简介:该文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切入,探讨了郭沫若《译稿》中的批注。这些简短的批注,真实地反映出了郭沫若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见解,不仅对读者理解诗歌原作,而且对其了解郭沫若本人的诗学主张及其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郭沫若 《英诗译稿》 文学变异学 诗学主张 创作风格
  • 简介:以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研究为理论基础,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修辞手段和音节特征等角度分析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的《夏娃诉衷情》(EvetoAdam)。揭示其独特之处,使读者正确有效地理解这首爱情诗,进而达到欣赏的效果,增强使用外语的能力。

  • 标签: 功能文体学 语境 功能
  • 简介:钱钟书先生曾于1985年断言,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首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在过去的20年当中,这一论断一直作为权威的结论被人广泛引用和转述。本文根据最新发现的材料,试图论证,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的汉译并非朗费罗的《人生颂》,而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论失明》。这个结论必将改写海内外所有的中国翻译史。

  • 标签: 弥尔顿 《论失明》 文学翻译 英国 翻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