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散文,它的创作,同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的创作一样,应该遵循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然而,正因为它是散文,它的表情达意,既不靠引人的情节,也不靠诡谲的虚构,而主要是通过如实描述,关键处点染,创造出一幅幅具体、鲜明、富于美感的动人的画面。所以,散文的艺术思维的想象,除了具有形象性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 标签: 想象 散文创作 作者 作家 画面 独创性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  拥有对生活的美好想象,生命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如果没有了美好的想象,那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呢!……

  • 标签: 活着需要 美好想象 需要美好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
  • 简介:为着给一直被批评患有精神颓弱症的当下文学,寻找一种疗治,文坛开始热切呼唤文学想象力。但是,如果文学想象力的危机或不济,并非文学精神颓弱症的真因,而恰是文学精神颓弱症的一种症候;那么,止于对文学想象力的一般性呼唤,就不只是言不及义,怕

  • 标签: 文学创作 想象力 价值观 审美意识 人性精神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与“他者”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 标签: 身份认同 “他者” 想象 西方文化研究 学术意义 女权主义
  • 简介:<正>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本来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特征。我们这里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

  • 标签: 变态心理 精神病患者 心理状态 心理失调 思维 情感作用
  • 简介:<正>我们不妨想象,在这样一个平和的下午,阳光姣好,微风吹拂。当阳光穿过你的手,你不经意间把目光从远处的喧闹滑向安静里的自己,你赫然发现,首先进入视界的竟是自己的双手。你会不会有一种想飞的冲动?在温和的日光下,命运的掌纹重叠出人生的形状,那些美好而珍贵的点滴,会不会瞬间在你脑海浮现?那些做过的梦,那些错过的人,会不会重又鲜妍明媚一如当年?那些内心的渴望,会不会又因此而坚定了方向?当下阳光明媚,然而我们的思绪已在

  • 标签: 想飞 仰望星空 一朵花 理想之光 就这样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简介:<正>一、审美价值说提出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观念更新”、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心理气候,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价值取向.许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便是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 标签: 纯审美论 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美学思想 王国维 美学史
  • 简介:一、本真而纯粹之美本真的美?如果有这种美的话,它反对审美理论彀中的审美。美是反对审美的。这个命题并非说有一个本质的美存在,而是说,本真的美是纯粹的、不加遮蔽的。

  • 标签: 审美理论 无知 本真
  • 简介: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他又说:“一切存在的东西,一切实有的东西……都是自己进行思考的思维。……因此,只有思维存在着,除了思维,什么都不存在。”别林斯基早年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念”,也就是“思维”,或曰“宇宙精神”。“理念”在其辩证发展中异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由无机自然发展出有机自然,然后发展出入类和人类社会。人类凭自己的认识能力反回头来去认识理念的全部发展过程及其本质,主观理念和客观理念达到统一,即为“绝对理念”。人类认识“理念”,从低到高依次有三种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哲学的方式。

  • 标签: 形象思维 黑格尔哲学 想象 “理念” 别林斯基 宇宙精神
  • 简介:<正>审美知觉或称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注意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审美意识区别于其它社会章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以及许多现代美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庄子的审美知觉涉及到美的本质及审美的�

  • 标签: 审美知觉 庄子审美
  • 简介:<正>这篇文章里也许并没有任何值得称之为“新发现”的东西。笔者只是试图把文艺创作过程视为中介的审美反映过程,把中介视为完整的系统,并试图从这样的角度,对文艺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一些考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一、关于中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殊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时闪动着外在世界的影子。然而文艺对现实世界

  • 标签: 审美反映 中介系统 文学艺术 文艺创作 基本问题 现实世界
  • 简介:想象与虚构中的李叔同金梅笔者在前些年所作一部传记的后记中,曾经作过如下的表述:“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小说则可以虚构和想象;有所谓‘传记小说’者,固为文体之一种,但我所忧虑的是,既为传记,又作小说,真幻相杂,疑信参半,易...

  • 标签: 李叔同 弘一大师 郁达夫 小说笔法 传记文学 传记作品
  • 简介:一9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个体时代,一些本地作家开始在文学中挖掘“上海特性”。有趣的是,挖掘对象恰恰是以前上海文学中较为缺乏的东西,即中产阶级传统。最初的创作是程乃珊的《蓝屋》、《女儿经》,之后有大量上海作家加入,如王安忆、王晓玉、赵长天、沈善增、陈丹燕、孙颐、王周生、殷慧芬等。其中,王安忆的《“文革”轶事》,程乃珊的《蓝屋》、《女儿经》、《金融家》,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包括《阿花》、《阿贞》、《阿惠》等篇)、《紫藤花园》以及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等,是较重要的作品。

  • 标签: 上海文学 全球化 《上海的风花雪月》 《女儿经》 想象 怀旧
  • 简介:略论日常文化的审美判断于淼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待审美文化,都认为它不失为逃避现实困扰的一副良药。听听高雅音乐、鉴赏各艺术流派的绘画或看看歌剧等,都是相当惬意的娱乐活动。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在审美文比已经完全大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体日常生活...

  • 标签: 审美判断 文化主体 现代主义 日常生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 审美趣味
  • 简介:成长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界论争的棘手问题。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为了厘定“什么是成长小说”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已有的诸多成长小说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作为文学概念的“成长小说”渐变的历史沿革。一、“成长小说”语词考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成长小说诞生于西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考察西方文论史,作为概念的“成长小说”这一称谓存在于英语和德语词汇中。

  • 标签: 成长小说 概念 审美流变 文学样式 空穴来风 研究成果
  • 简介: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矿藏,厚重的历史积淀,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历经漫长的演化发展,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传统、审美风尚。这种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自然主义文化情结,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远的年代。并体现在先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和技艺中。无论在宫廷与民间,这些古老的文明也强烈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为现代的文化创造与延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明密码与各种信息,形成了浩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 标签: 民间艺术 审美取向 文化传统 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 审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