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10-20
/ 1
一9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个体时代,一些本地作家开始在文学中挖掘“上海特性”。有趣的是,挖掘对象恰恰是以前上海文学中较为缺乏的东西,即中产阶级传统。最初的创作是程乃珊的《蓝屋》、《女儿经》,之后有大量上海作家加入,如王安忆、王晓玉、赵长天、沈善增、陈丹燕、孙颐、王周生、殷慧芬等。其中,王安忆的《“文革”轶事》,程乃珊的《蓝屋》、《女儿经》、《金融家》,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包括《阿花》、《阿贞》、《阿惠》等篇)、《紫藤花园》以及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等,是较重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