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论及大众文化,首先提几个倾向性较强的问题:中国非工业时代或者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大众文化"吗?如果照搬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强调大众文化的生存境态的"市场性"(市场需求第一)、生产目的的"盈利性"(投资效益至上)、制作手段的"资本性"(资本运作垄断)和"制作性"(机械复制、批量生产、科技含量)、传播方式的"广告性"(广告策略、媒体炒作)和"垄断性"(文化资源及文化市场垄断)……那么,很难将中国长期存在的"下里巴人"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归入"大众文化"范畴.

  • 标签: 大众文化 尴尬 机械复制 生存 西方 辩护
  • 简介:大众化是贯穿整个20世纪美术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和运动,毛泽东在40年代对大众化有这样的定义:“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个定义体现了从左翼文艺到延安文艺一贯的意识形态特征,但实际上,大众化的内涵还要丰富得多,它的存在根源、基本立场、政治内容、创作实践,以及它对流行的社会学话语的借用,无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

  • 标签: 大众化 文化反思 运动 美术 思想感情 文艺工作者
  • 简介:在《甲方乙方》片尾,葛优饰演的姚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话外音与随即屋外纷扬的雪花、姚远与周北雁结婚的喜庆场面等交叠一起,再伴随着题为《相知相爱》的片尾曲:“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从我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起。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的心里。”确实令观众感动和回味。

  • 标签: 中国大陆电影 冯小刚 大众 戏谑 《甲方乙方》 相知
  • 简介:假如'9·11'事件的电视画面没有解说,人们会认为这又是好莱坞的一部大制作影片.但这次不是电影,它以惨烈的方式再现了大众文化中人类无数次的自我毁灭的想象.这次袭击,从本文的角度看,揭示了当下语境的两个主题:一是文化,二是身体.首先,在视觉形式上,'恐怖主义分子'采用的是好莱坞的文化方式;第二,在内容上,他们以自我和他人身体的毁灭书写了对美帝国主义文明的仇恨.这种仇恨,无论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如何辩护,文化的冲突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无论是'9·11'事件,还是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的耶路撒冷的人体炸弹,都以血腥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生存--或者说身体作为我们时代的文本存在形态.

  • 标签: 大众文化时代 身体话语批评 语境 视觉形式 文本存在形态 美学理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降,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于是,报刊、杂志、书局、稿费等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文学制度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既有的研究在我看来并非是一种“完成时”的样态,这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深入:一、大众传媒的普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进一步‘解放”了文学;但是,大众传媒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已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纸质的传媒,而机械电子传媒技术的日益廉价给予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未曾充分展开的话题。比如,电影的进入对现代话剧所生产的影响就是一个还需要纵深展开的课题。二、既有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叙事类的文学;

  • 标签: 大众传媒 传媒时代 抒情话语 20世纪90年代 文学发展 文学制度
  • 简介: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相继出现。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公共艺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公共艺术中能够很好地进行公共设施这一小分类的研究,做出更好的满足社会与人的设计,是对我们进行的一项重要考验。

  • 标签: 公共艺术 公共设施 设计 社会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式,并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大众的感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促进与发展着经典文学,表现在促成经典文学的民间回归与增强了经典文学的传播影响力两方面上;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冲击与解构着经典文学,表现在弱化经典文学的主题意义、削弱经典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背离经典文学的教化功能三方面。要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下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典文学中大众传媒的这种促进与冲击作用。

  • 标签: 经典文学 大众传媒 传播
  • 简介:“In?case?i?don’t?see?you,good?morning,good?afternoon?and?good?night.”假如再也碰不到你,祝你早、午、晚都安。”楚门带着他标志性笑容这样说,他是何其礼貌,又是何其乐观。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佳的讽刺。

  • 标签: 楚门的世界 娱乐化 趋势
  •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循环,文学的演进也是如此。拿中国文学来讲,先秦时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所有的样式都含混在一起,给人以芜杂的感觉,也给人以丰富的体验。我觉得应该称之为大文学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分工细化了,文学样式也是这样,以至在当代细化得不能再细了。

  • 标签: 文学化 大众文化时代 写作 博客 文学样式 人类历史
  • 简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香港“存在主义”的风行对香港的现代主义运动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促成因素和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铺天盖地的评论上,亦反映在创作中。香港对“存在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大受报刊文化生态的影响,主要人物和重要概念的诠释都因时而易,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流行符码。倡导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固然强调自身精英的立场,却在争夺话语权的同时不自觉卷入其中。此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存在主义”,其叙述包含了彼时香港民众的集体想象,并于六十年代中后期暗示了这种想象的转变方向。

  • 标签: 存在主义 大众文化 符码 精英姿态 想象的共同体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设计高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修课“双分”教学模式,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5级艺术体操专修班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实验,阐述分析“双分”教学模式下高校艺术体操专修课的实验效果。

  • 标签: &ldquo 双分&rdquo 教学模式 大众艺术体操专修课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先要认清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来作出相应的对策。一个政府如果能够及时确定和认清所有重要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办法予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就能达到一个和谐、安定的境界。本文主要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特点、标准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公共政策问题。

  • 标签: 公共政策 问题 构建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读者市场中一直处于边缘。抛开政治、历史等原因不谈,美国读者的优越感促成其对翻译文学的冷漠,出版商为了利润只关注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对中国文学没有大力宣传推动;而且,中国当代文学颇多存在演绎概念的倾向,导致人物个性刻画及心理描写不足,这些都是美国主流媒体批评的关键词。此外,与欧洲读者不同,美国大众读者注重快捷的审美愉悦感,注重行动胜于沉思感伤,其美国梦情结和宗教情感等深层审美心理都影响其对中国作品的接受。为使中国当代文学叩动美国大众读者的心门,译介应打破对精英文学的固守,在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之间找到与美国大众读者的契合点;在不影响原作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前提下,在可读性方面应赋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美国大众读者 审美心理 译介
  • 简介:摘要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迎来了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提出了读者安全权的新课题,增添了法律新约束。如何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这一权利,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如何做好读者安全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公共图书馆 读者 安全权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新口号、新命名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活力、辐射和影响在下降,而文学编辑的作用在提升,文学创作、批评和理论等各个环节都受到期刊栏目的设置、出版社的选题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形成一种文学命名运动,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挽回文学的颓势,但从中可以发现其中的生产逻辑和操作机制,

  • 标签: 新市民小说 市民社会 90年代文学 20世纪 文学编辑 文学创作
  • 简介: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的公共性不等于,但也不完全排斥个人的写作趣味和动机。本文以德国现代作家君特·格拉斯为例,说明文学公共性与作家政治、社会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在不允许说真话的环境中,文学的公共行动变得困难而且危险。只有当作家在现实公共生活中有真话要说,而且确实能把真话公开地说出来的时候,文学才能够真正成为这样一种行动。文学的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中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作为公共人物的作家和他的生存世界,便无法有效地讨论文学的公共性或公众影响。

  • 标签: 文学 公共性 社会行动 公民责任
  • 简介: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学者仍待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语言障碍、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学者缺乏自信等等,都只是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学世界秩序图式和文学公共领域视角探讨中西人文交流的关键问题。

  • 标签: 文学公共领域 世界秩序 人文交流 重构 学科对话 中国学者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