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介绍日本认知语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隐喻研究、自他动词研究和省略研究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领域内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日语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做了概括介绍。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日语研究 隐喻 自他动词 省略研究 句法
  • 简介: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成的认知结构。太极图式是在认知语言中的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凹凸转换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华夏先祖的智慧结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太极图所提出的一个能够在认知上运用的意象图式。在太极图式之中,黑色容易成为前景,在认知中占优势,成为注意的焦点,当然注意力集中在白色的时候,白色部分就变成前景,黑色变成背景。之所以不用"罗宾的花瓶"或"凹凸图式"而用"太极图式"对"一个形式可以表示两个完全相反的事件"进行解释,是因为在"罗宾的花瓶"或"凹凸图式"等图式中,前景和背景形状不一样,这样的图式在用对应的语言表达时我们有可能用不同的表达或相反的表达,很难用认为同样的语言表达来描写它们。而使用"太极图式",由于在人们认知上,前景和背景既是相反的、同时形状一样,这样在用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我们就具有了使用相同表达的可能性。日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能够很好地用"太极图式"进行解释。

  • 标签: 意象图式 凹凸转换原则 太极图式
  • 简介:本文对2007年国内的日语语言研究的现状和动向从研讨会的举办情况和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指出这一年度出现的新特点:①研究队伍的扩大和年轻化;②研究领域的拓宽;③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同时,本文还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 标签: 日语语言学 现状 动向 进步 不足
  • 简介:本文以重新界定中国国家形象的概念为核心研究目的,首先在国际政治语言视域下对核心概念权力和国际秩序做出重新界定:权力就是一种通过政治话语交际行为建构并以话语形式存在的国家间关系。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构成方式,这种方式基于对彼此威胁度的感知和化解。稳定的国际秩序就是一种各国共同认可的并对各国来说威胁度都达到能接受(的最小值)的最佳状态或国际社会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提出了关于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家形象是在秩序的维度下,他国对一国的政治行为产生的威胁度所进行的话语描述,并提出作为因变量的国家形象。受到威胁度这一自变量的影响。

  • 标签: 国家形象 国际政治语言学 权力 国际秩序 威胁度
  • 简介:通过对2006-2015年十年间国家社科基金语言立项课题的数据分析,发现语言的立项数基本呈上升之势,但占国家社科基金总数的比例相对稳定,立项的地域与项目的数量之间分布不均衡,项目的地域分布呈既集中又分散的态势,京沪广等大城市及重点院校立项数明显优于大部分地区和院校。汉语研究、应用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语言研究的热门学科,而"汉语"、"方言"和"语料库"等热词表明其为10年来语言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跨学科申报的语言项目也有所分析。

  • 标签: 语言学 国家社科基金 热点
  • 简介:日语词汇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既有经汉语翻译佛典之后传入日本的,也有自身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佛教词汇对中日两国文字的影响入手,对"盂兰盆"一词的文化渊源及其词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索佛教词汇在日本的流布、吸收、衍变及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揭示出隐藏在文化受容与衍变背后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佛教 日语词汇 盂兰盆 内涵与外延
  • 简介:本文作为日语程度副词历时研究的一环,从中古时代主要文献的会话部分中抽出表示“程度极高”的一类程度副词,对它们在当时的使用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使用分布上,“ぃと”,、“ぃみじく(ぅ)”、“ぃたく(ぅ)”“あまり”是中古时代文献的会话部分中最具代表性的程度副词,并推测它们是当时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程度副词;“汉文训语”“ぉはきに”“きなはだ”与“和文语”的“いと”“いみじく(う)”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语法功能上,“いと”“きはめて”“ぁまり”易与形容词、“いみじく(ぅ)”“ぃたく(ぅ)”易与动词共现。

  • 标签: 历时语言学 日语程度副词 中古时代 使用特点
  • 简介:话语语言作为对索绪尔结构语言的批判性发展,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结构转移到了语言的应用上。根据语言使用的不同性质。它也提出了“两论”:话语体系论和叙述体系论。这“两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话语的“行为性”和“语境”的重视,即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明某一特定话语是由谁在何时何地、对谁、在何种情况下、抱着何样的意图而发出以及造成了何种后果。作为“叙述体系”(第三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是一种隐蔽了“物语行为”(“话语行为”)和说话者存在的貌似“客观”的描述体系;与此相反,作为“话语体系”(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则是一种一刻也离不开叙述者的“物语行为”的“主观”的讲述体系。通过对文学话语做上述两种区别性的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崭新景象。

  • 标签: 话语理论 人称 物语行为
  • 简介:本文以高级日语学习阶段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学习策略使用现状调查,并考察了其与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成绩的关系,发现受试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属于中等,随着学年的升高,应试者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无明显的提高,使用倾向也没有大的变化。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成绩中仅"词汇"部分的成绩与元认知策略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学习细节上存在差异,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为重视语言的输出技能、即"说"与"写"的能力培养。

  • 标签: 语言学习策略 使用频率 日语能力测试成绩 相关
  • 简介:日语的亲缘关系问题始终未能通过以往的历史语言和比较语言的方法得到解决。本文尝试使用语言地理类型的方法来探寻超越"比较方法"能力范围的语言的"远亲关系"。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日语是"环日本海诸语言"中的一员,又是范围涵盖东亚沿岸地区的"太平洋沿岸语言圈"北方语群的成员。该语言圈范围越过白令海峡最远到达美洲大陆,本文将其称为范围更广的"环太平洋"语言圈。

  • 标签: 语言的远亲关系 语言地理类型学 环日本海诸语言 环太平洋语言圈
  • 简介:2016年8月2日新出台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中横加指摘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公船航行及建设岛礁,渲染了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使中国的国家形象蒙受损害。本文运用Fairclough三维话语分析框架。对2016年防卫白皮书进行批评分析,通过分析白皮书中词汇选择、被动句及互文手法等的话语策略运用,试图揭示日本政府的权力与利益取向对“中国威胁论”话语建构产生过程的影响,挖掘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从而揭露中国威胁论的虚伪与双标。

  • 标签: 日本防卫白皮书 “中国威胁论” 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实践 意识形态
  • 简介:北京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博士徐一平教授编写的《日本语言》一书是北京日本研究中心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的“日本基础精选丛书”的其中之一。

  • 标签: 《日本语言》 徐一平 词汇 语法 语音
  • 简介:众所周知,R·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乃是一种“耻的文化”。他认为,日本人将耻感看作是道德的原动力,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外在强制力,即通过大众对其行为的臧否及对

  • 标签: 菊与刀 日本文化 本尼迪克特 语言表现 耻感 日语汉字
  • 简介:研究表明:人类在面对面的直接交际活动中,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无声语言。当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相互矛盾时,人们往往以无声语言为依据来进行判断。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对无声语言十分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无声语言的研究范畴、分类、特点、作用、运用无声语言的理想状态等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无声语言 有声语言 外语教学
  • 简介:本国文化世界图景是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以无意识状态建立和掌握的,语言在掌握文化世界图景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形成语言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民族性特征是发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树立文化对话的外语教育理念有助于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对象国和本国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的对比和研究,掌握两国文化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原因,最终达到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思辨化,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标签: 文化世界图景 语言世界图景 文化对话 外语教育 思辨能力
  • 简介:我国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动期、发展期、稳定期。具有"共时比较成果多、服务教学成果多"等特点。今后宜加强异时比较研究、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加强不同语言理论框架下的系统比较。

  • 标签: 汉日语言比较 阶段 异时比较 理论研究 理论框架
  • 简介:从浩翰的书海中寻觅中国日语教育的进程与日语研究的踪迹,是一项既艰辛又有趣味和价值的工作.据杨守敬的中称,明朝时担任各国来华使节翻译的四夷馆,编撰了,作为培养翻译的教材.十三卷中就有,遗憾的是国内已无藏本.19世纪末,在中国全面效仿日本的热潮中,各地纷纷创办"东文学堂",设置日语课程,开中国日语教育之先河.倏忽之间,时光已过百年.中国的日语教育与研究,在坎坷和风雨中成长进步,经代代同人的不懈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 标签: 《日语口译学论稿》 中国 徐冰 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