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有史记载的可追溯至七世纪的唐朝。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无论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还是在意大利米兰,或是美国纽约,都有中国城、唐人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商人也曾在柏林石莱门(SchlesischesTor...

  • 标签: 华人史 中国学生 清政府 弗里德里 三十年代 李鸿章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 简介:德国学者学术层面的中国研究始于17世纪,除了入华传教士以欧洲语言撰写的著作,该地区中国研究的开展还得益于中文图书的西传。作为早期中国研究的先驱人物,克里斯蒂安·门采尔以一册名为《小儿论》的中文图书为蓝本,编撰完成《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面向德语区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历史知识。

  • 标签: 门采尔 中国研究 《小儿论》 中文图书 《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
  • 简介:如今德语中的英语现象比比皆是。本文从当今德语(侧重于大众语言)中的英语现象出发,着重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并介绍德国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不同的看法,同时介绍德国语言协会的一些相关举措,希望对国内的德语学习者以及德语教学中处理英语外来词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德语英语化(美语化) 德国语言协会 德语中的英语词汇索引
  • 简介: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造成的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样本,着重探讨学习风格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试图将国家文化以及文化维度与传统的学习风格理论相关联,来揭示文化因素对学习风格及学习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归纳出三种研究模型并分别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中西跨文化教学环境中更具实践意义的学习风格理论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学习风格 跨文化研究 文化 研究模型
  • 简介:1989年,联邦德国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对联邦德国各主要大学四十九种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学习时间作了一次详细的调查。这次调查以1986年各专业的毕业生为对象,采用了计算算术平均值的统计方嚣这里所指的专业学习时间,包括该专业课上课时间及参加该专业课考试所需时间。根据这调查各专业所得出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多少和专业时间的长短,可以了解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及一个大学或该大学某一专业的规模,从而对一个大学作出进一步的评价(如专业强项等)。这在中德两国进行文化交流、建立校际关系及派遣留学人员赴联邦德国考察、进修、学习选择学校时,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大学毕业生 学习时间 联邦德国 统计 德国科学委员会 专业课考试
  • 简介:联邦德国大学的平均学习年限,实际长达7年。随着欧洲统一市场1992年的完成,关于缩短大学学习年限的讨论,成了联邦德国高教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本文论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及可从中吸取的教训。

  • 标签: 学习年限 联邦德国 德国大学 高教改革 欧洲统一市场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