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1.分类的首要条件是确定分类的标准。searle认为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言语行为的目的不同行为有不同的目的。发布一项命令,目的是要听话者去干某一件事。作出一项描述,目的是要说明一件事情或一样物品。作出一则许诺,目的是说话者作出保证,将来要采取某一行为。Searle认为这种意图上的差异是分类依据的主要标准。2.词和外界之间的符合方向某些言语行为要求词(严格地说,是词所表达的命题内容)符合外部世界,而另一些则要求外部世界

  • 标签: SEARLE 言语行为 命题内容 分类标准 深层结构 行为动词
  • 简介:一、引言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碰到交际双方情感互不流通的情况: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家吃饭。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平平介绍给客人,于是这三者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母亲:Pingping,say’howdoyoudo,granny’!平平:Howdoyoudo,granny!

  • 标签: 过渡语 美国妇女 共有知识 邓炎昌 称呼语 参考书目
  • 简介: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口语交际中,说话者不仅传递提供信息,而且完成许多其他行为。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语调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它承载着说话者的意图,受话者通过语调识别话语的“言外之意”。英语口语交际中说话者通过英语语调的调型变化、调群切分、调核重音实施“言外行为”;受话者则主要依靠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特定的语境来推导“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称之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 标签: 英语语调 间接言语行为 言外行为
  • 简介:在口译活动中,对原语的接受和理解是起始阶段,也是最难以被观察考量的阶段。根据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的观点,构成交际意图的正是言语意义的产生。本文运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论点,提出意义集群理论和口译要求等式,以更好地认识从事适一古老而新兴的职业活动。

  • 标签: 原语接受 言语意义 意义集群理论 口译要求等式
  • 简介:从对言语活动的行为本质属性出发,阐述了言语行为框架及其形式、功能、情景间的运作规律;以此为观照,作者对翻译过程与译本特征开展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翻译这一言语行为较之于原文创作时情景的改变,译者与作者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涵化下形成的不尽相同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译者的主观性因素作用和贯穿于原文解码和译文编码之始终,这样译本无论在意义(功能)上还是言辞表征(形式)上都常常与原文不完全一致。就文学翻译而言,基于如上的原因和文学的本质与语言个性,文学作品的复译就应运而生,不同译本呈现出面貌上的千人千面并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文章从对不同译本的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翻译并不是"怎么样都行",而是在"原文"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忠实于原文神韵、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对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趋。

  • 标签: 言语行为框架 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
  • 简介:本文调查中国学生在处理拒绝型言语行为所出现的文化迁移及其诱因。调查采用书面数据收集法分别对中英受试者的回答就语义结构的选择、语篇的长度及语义结构的内容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文化迁移现象确实存在。另外,通过访谈发现,中国学生的传统社会心理意识、社会制度及政治因素、经济状况等因素是导致文化迁移的诱因。

  • 标签: 拒绝 言语行为 文化迁移 诱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言语是怎样生成的?这是一个不易解答的问题,也很难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正如Fodor(1974)所说,任何有关言语生成过程的研究,都是试探性的。说明言语生成的直接证据难以找到,但是可以依赖某些问接的证据进行研究(Butterworth,1980)。

  • 标签: 言语 对外 外语教学 生成过程 启示 解答
  • 简介: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本文分析了它在口语交际、文学人物分析、语法解释、句法分析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它对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方面的启示。

  • 标签: 言语行为理论 外语教学
  • 简介:作为社会交际的要素,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随处可见,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密切关注。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流行以及互动假说等理论的提出,互动越来越成为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非言语行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言语行为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直到十几年前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研究,回顾了西方二语习得领域的非言语行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

  • 标签: 二语习得 教师非言语行为 学生非言语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转述动词、转述形式以及转述来源,对比分析中、韩、美关于2013年7月6日韩亚空难英文报道中表现的情态效用。分析发现,在对事故原因调查方面,韩方积极塑造本国飞行员正面形象,对危及本国利益者持贬斥的敌意;美方着力为波音制造商脱责,暗示责任在飞行员;中方持相对中立态度。与前人研究发现不同,本文发现直接转述可作背景信息。

  • 标签: 转述动词 转述形式 转述来源 情态效用
  • 简介:在听力理解中,英语语言的间接性是听者理解话语的最大障碍。笔者通过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功能研究,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短对话听力理解部分涉及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间接言语行为 语用功能 短对话 听力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研究了任务前准备时间长短对中级和高级英语学习者口头报告时自我修补使用频率和准确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加任务前准备时间能明显提高高级组的言语流利度以及对词汇和句法错误自我修补的准确度,但中级组的流利度和自我修补的准确度却没有因为准备时间增加而提高。两组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中级学习者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准备任务,例如用中文记录准备陈述内容而造成转换错误增多。此外,过分重视语法的准确性也使中级组忽略了言语的流利度。

  • 标签: 自我修补 任务前准备时间 语言水平
  • 简介:儒家讲究“慎独”,意思是即便一个人独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在人前表现好容易,没人看着的时候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就难了。那么,如果到处都是摄像头,时刻感到被别人的目光注视,人们就会表现好了吗?

  • 标签: 道德水准 监控 “慎独” 严格要求 摄像头 个人
  • 简介:一位美国批评家用挑战的口吻宣告:“我是一个从不会哭的读者。这代表着我无情吗?还是我成熟了?”一场关于“哭泣”的争论就此沸沸扬扬地展开了:在阅读时,你会哭吗?哭泣的意义是什么?哭泣的背后是怎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在阅读的历史上究竟代表着什么?

  • 标签: 道德观 哭泣 阅读 变迁 价值观
  • 简介:《红字》集中体现了霍桑的思想和写作艺术特色。在小说中作家将严肃的道德问题、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主题思想深邃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以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风貌,指出小说《红字》以人文主义观照对封建宗教伦理的批判和对自然人性的高扬;霍桑用清教徒的善恶观看世界、努力寻求社会“恶”的根源的文学实践蕴涵着较强的道德教诲功能,抨击了机械呆板的清教徒道德思想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表现了人间友爱的自然道德观对清教徒社会陈腐的道德观的坚决反抗,从人文主义的立场赞扬了美好的道德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其所处社会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标签: 小说人物 《红字》 道德问题 伦理学分析 伦理道德观念 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