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罗斯拉娃是穆夏的第一个孩子,1909年出生在纽约,当时穆夏一家旅居美国。她的身影出现在很多图画和设计作品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的钞票上。[2]在这幅半身正面肖像(布面油画,73厘米×60厘米,约1927—1935年)中,雅罗斯拉娃呈坐姿,头裹一块精致的白色头巾,双手托腮。

  • 标签: 罗斯 肖像 捷克斯洛伐克 设计作品 钞票
  • 简介:菲利普·罗斯,1969年出版的喜剧小说《波特诺的怨诉》让他享誉文学界.在之后的许多作品中,因其钝力和有节制的愤怒而逐渐被公认为美国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5月22日,菲利普·罗斯在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85岁。

  • 标签: 菲利普 罗斯 《波特诺的怨诉》 声音 喜剧小说 文学界
  • 简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英语学习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股热潮也席卷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俄罗斯。尤其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民众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日渐高涨。除了教育体制内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多样化的非学校英语教育方式也应运而生。然而,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对英语的教与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标签: 俄罗斯 英语 学校教育 非学校教育 现状 问题
  • 简介:有声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伴随着说话,人们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无声语言也能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不同民族的无声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交际情景中起着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表情达意作用。

  • 标签: 无声语言 俄罗斯人 身体动作 交际情景 民族特点 文化干扰
  • 简介:罗蒙诺索夫与俄罗斯标准语的确立陈洁M.B.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罗斯第一位享誉世界的白然科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和文艺学家,也是俄罗斯标准语的创始人。他通晓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历史学、绘画等许多领域,月颇有建树。他发展了物质结构的原子、分...

  • 标签: 罗蒙诺索夫 俄罗斯标准语 俄语 语法
  • 简介: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曾以荒诞怪异的写作手法和惊世骇俗的性心理分析与描述引起诸多争议。但他在20世纪末推出的《美国牧歌》却标志着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重大转变。他在该书中所表现出的新现实主义风格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这位后现代作家的另一面。通过系统分析指出,罗斯的这种变化既是由于社会文化各种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也是他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探索的结果。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犹太文学 新现实主义 美国梦
  • 简介:“神话”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指最远古的传说或故事。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神话获得了新的意义,产生了新神话。俄罗斯象徵主义者借助神话,创造了含有神话因素的新神话作品。像安德列.别雷和梅列日柯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就体现了新神话的特点。

  • 标签: 神话 新神话 彼得堡
  • 简介:当下,为了提高文章的阅读率,标题借用先例现象日渐增多,其借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照搬,二是变动,即完全借用和部分借用。最常见的是部分借用,主要有成分替换、成分截短、成分添加、成分错合、成分省略、成分易位、解释成语、混合型以及格式借用等。借用先例现象有利于表达或显或隐的评价意义,增强标题文本的对话性,加强标题的表现力与吸引力。

  • 标签: 先例现象 借用方式 标题格式
  • 简介: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近20年来,国外文学界对麦卡锡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斐然。比照国外,国内麦卡锡研究却严重滞后。本文拟对麦卡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国外麦卡锡研究的评论视角,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国内麦卡锡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研究 评论视角 评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莱斯利《马蒙》西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典仪》以主人公塔尤在二战中的经历极其复杂的双重身份为切人点,在讲述他的精神创伤治愈历程同时也折射出印第安民族正在经受的文化创伤,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未来发展进行更深人的思考.本文从创伤角度探究塔尤个人的精神创伤和印第安民族集体文化创伤的产生原因及其治愈,揭示出的印第安文化只有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才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中生存的唯一策略.

  • 标签: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典仪》 精神创伤 文化创伤
  • 简介:据说过去的诗人都会演唱,所有的诗都是唱出来的。那时诗人被称为bard(游吟诗人),还被比喻作天鹅,因为天鹅的歌声是最美的。但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Formalism(形式主义)或NewCriticism(新批评)等文学批评运动在大学校园的广泛盛行.使得文学,尤其是诗歌逐渐为大学课堂和“学者”所独占.而逐渐与文学自身的根基——大众——疏远。

  • 标签: 游吟诗人 音乐 科恩 爱情 文学批评 形式主义
  • 简介: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内(1716~1791)是洛可可时代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最成功的雕塑之一就是《克罗托纳的米洛》中的一件,该作品使他于1754年获得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1766年,他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完成了彼得大帝的青铜骑马像。1788年,他成为法兰西绘画院院长。

  • 标签: 《冬天》 美术学院 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 雕塑家 莫里斯
  • 简介:纳博夫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文体家,同时一生热爱国际象棋。国际象棋不仅作为其小说的描写对象,参与到主题的建构中,同时影响了他小说的叙事。从最初的棋局式模仿,到将棋局的非线性策略运用到小说叙事中,再到在小说中制造棋局般的"多重可能世界",纳博夫小说叙事将读者纳入到如同做局者与破局者的文本解读"游戏"中。如果说,纳博夫早期的小说创作,尚在形式层面与棋局有着明显的模仿关系,其后期的小说叙事则更多地在深层次的、思考的层面上呈现出与棋局的内在关联性。

  • 标签: 国际象棋 纳博科夫 叙事
  • 简介:<正>赞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赞夫领导的"教育与发展"研究室,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即发展性教学理论,对前苏联及世界各国教育界影响颇深。赞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受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赞夫明确指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要不断地创设"最近发展区"。只有当教学走到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第二,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根本上的变革,赞夫主张

  • 标签: 发展性教学 赞科夫 维果茨基 教学效果 教育理论 传统教育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特的乡村观,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特的乡村观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观。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全书条目释文是一种权威性辞书的说明文字,其语言朴实、简洁、严谨.中文百全书具有独特的"辞书语言"语体特征.百全书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如何把释文从英语百全书语体转化为相应的中文语体.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基础之上.

  • 标签: 百科全书 条目释文 语体特征 翻译策略
  • 简介:纳博夫在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德主张与政治诉求隐含于这种小说复杂的叙事策略中。本论文结合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庶出的标志》中的克鲁格这个陷入极权政治中的人物面临的艰难困境,来探讨纳博夫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极权专制的基本态度和道德立场。纳博夫不单揭示极权专制对无辜生命的残酷杀戮、对个体尊严的肆意践踏、对自由意识的粗暴干涉,而且探讨造成这些政治灾难的原因。

  • 标签: 纳博科夫 《庶出的标志》 政治诉求 意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