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政治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赶紧备下几个政治用语,以备不时之需。

  • 标签: 英语 译文 翻译方法 教材
  • 简介:终于约定了——这双之会的日期与时间。日期定在一月七日台湾名作家来港出席香港大学文学座谈会的当天,时间是座谈会后约九时左右。形式呢?晚宴太迟了,不得不改为宵夜。傍晚时分,先去青霞处会合,等她打扮停当。平时性格低调,穿着素净的她,每次要见心仪的文化界前辈时,总喜欢穿上讨喜的鲜色,拜会季羡林时她穿鲜绿,探访黄永玉时她穿大红,那天,她穿上红绿相间的外套,配上翠绿的长裤。

  • 标签: 香港大学 座谈会 名作家 季羡林 黄永玉 时间
  • 简介:毛姆(W.SomersetMaugham,1874--1965)是英国作家中非常多才多产同时也是在商业上极其成功的一位,据说其小说稿酬高达每词1美元,尽管今天他一般被排入二流作家的行列(他也曾自称为“intheveryfrontrowofthesecond-raters”)。他曾周游世界,善写异国(尤其是南洋)风光风俗;1919年至1920年的冬季(也有人说他在1919年与1921年曾两度来华)来过中国,呆了四个月,

  • 标签: 毛姆 华侨 华人 作品 东亚 英国作家
  • 简介:本刊编辑部近日采访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杨中教授。杨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学英语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大学外语教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一些政策的制订起了重要

  • 标签: 中教授 南京大学杨 教授访谈录
  • 简介: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 标签: 《骨》 历史记忆 创伤
  • 简介: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表示指称作用的代号,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可以起到揭示人物的性格,暗示故事情节发展,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的作用,因此,理解文学作品中人名的内涵、研究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学作品 人名 音译 意译 音意结合
  • 简介:<正>苏霍姆斯基是当代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五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苏霍姆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把情感这一心理学内容应用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并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这是苏霍姆斯基

  • 标签: 霍姆林斯基 情感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家 教育理论 和谐发展
  • 简介:世界文学崛起并迅速成为国际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个前沿理论话题。本文是对宁教授的访谈录,主要涉及世界文学的概念、发展模式和体系、世界文学作品构成、比较文学的新问题和方法,以及作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升华的世界诗学的建构等。作为学贯中西的国际知名学者,宁教授结合自己学习、考察、研究经历,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比较的和中国的视角提出了一种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话题值得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并将改变和修正现有的世界文学和文论格局。

  • 标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诗学
  • 简介:雨果的作品中不乏一些对于笑的描述,他笔下的笑,和他的艺术思想原则一样,有着二元对立性。通过着力于笑这个元素在雨果作品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到笑在作品中发挥了怎样的巨大力量,这个带有明显的宗教、政治、历史力量的元素是如何便利作者去创作和协调作品的节奏,揭示其作品中内在的革命基调的。

  • 标签: 雨果 微笑
  • 简介:<正>为了帮助我省小学英语教师和教研员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使用好新修订的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上册),2012年7月20日至22日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会在南京市举办。全省各大市、区县小学英语教研员和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共四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牛津英语教研网十余位版主、审核员应邀参会。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英语课标组组长

  • 标签: 小学英语 译林出版社 牛津英语 《英语》 教研员 文学院教授
  • 简介:<正>2011年7月至8月间,应宿迁、连云港、徐州、无锡、扬州和镇江等地教研部门的要求,译出版社邀请了高校的中学英语教学法研究专家,省级特级教师,教材主编以及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分别为这些地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开设讲座或教学示范课。培训内容结合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受到了参加培训教师的一致好评。

  • 标签: 译林出版社 教学示范课 中学英语教学法 教研部门 英语教育教学 英语系
  • 简介:齐宣王去雪宫看望孟子。齐王说:“贤明者也有这种乐趣吗?”孟子回答说:“有,臣子如果得不到其所应得的那一份,就会非议起其君主来。得不到就非议君主,是不对的;身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分享自己的乐趣,也是不对的。以百姓之乐为乐的人,百姓也以其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人,百姓也以其忧为忧。

  • 标签: 《孟子》 百姓 齐宣王 君主 乐趣
  • 简介: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1939年译本)至今仍为翻译研究者和翻译学生奉为经典,作为中译外和跨文化翻译的模版,可见其作品之影响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林语堂翻译研究和中译外研究的局限性,因为的1942年译本几乎从未提及。本文以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的两个不同版本(1939,1942)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两译本的差异,进而凸显当前《浮生六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促进林语堂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林语堂 《浮生六记》 译本 目的 读者
  • 简介:从美学角度来阐发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佐良,也为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所论述翻译主体之“情、知、才、志”提供了更翔实丰富的论述,因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 标签: 王佐良 翻译美学 审美主体
  • 简介: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引用他人的词句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在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著《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有好多处直接或间接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词句。下面选几个例子谈一下这些引语的出处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 标签: 《苔丝》 托马斯·哈代 现实主义作家 间接引用 文学作品 《李尔王》
  • 简介:云风*月朗星稀,夜深人静1。蓦然,几声"嗷嗷"的狼嚎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一条矫健的白色*狼影2,在月光里,驰骋、跳跃,眨眼间,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王老汉翻身坐起,披衣下炕,*借着明亮的月光3,来到院子里。院子的西北角,篱笆墙下面,一只肥硕的兔子,正瑟瑟发抖。王老汉走过去,拎起兔子,

  • 标签: 汉译英 训练 兔子 寂静
  • 简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关系密切。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者,受到场域力量的影响。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五四"时期翻译场域中力量格局的变化,认为纾在翻译场域中的位置取决于其占有的文化资本,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的衰落致使其译者名声发生逆转。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翻译场域 林纾 译者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