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研究者提出"跟课文学写作"作文教学改革主张。"跟课文学写作",也就是从课文获得写作灵感:跟着课文,培养审美意识,积累素材,学写作方法,进而加强写作训练。这些举措将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 标签: 写作 课文 审美 素材 写作方法 写作训练
  • 简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策略之一,反映在课堂上,多是根据课文某一段落特点设计一个习作片断训练。这种训练学生喜欢吗?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又分别带来了什么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策略吗?假如把每篇课文当做作品,其创作东西指什么呢?把创作元素一一列出,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还会是老样子吗?

  • 标签: 课文教学 写作关注 打破传统
  • 简介:“合叙”是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一种比较特殊修辞手法,也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难点、重点。为了加强对中学文言文合叙教学,文中从把握合叙特点、探索拆分合叙方法、掌握合叙翻译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 标签: 中学 文言文 合叙句 修辞手法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因为所以”“既然那么”差异,提出在这两种句式中原因信息性质、结果语义内容,特别是对因果关系识解方式都存在差异:“既然那么”句式意义是“某人因为想到P,所以认为Q”。

  • 标签: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因果关系 识解
  • 简介:汉语焦点主要通过语音、语序标记词三种手段表达。殷墟甲骨文距今已三千多年,我们已经很难通过语音手段来考察甲骨文中焦点,因而古文字学者常利用语序标记词研究甲骨文中焦点问题,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现有个别论断尚需继续讨论,如认为前置介词结构不会与"惠"字一同出现。在梳理辞例过程,文章发现卜辞中有"惠一羊于二祖用"这样辞例,说明认为前置介词结构不与"惠"字一同出现观点是错误。但是,这类辞例究竟哪一部分才是占卜焦点的确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殷墟甲骨文 焦点 语序 标记词
  • 简介:"既然""因为"主观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看成听说双方共知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像英语"since"小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 标签: “既然”句 “因为”句 交互主观性 预设结构 人际主观性
  • 简介:歧义,指同一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这是由于作者遣词造句粗疏草率而致。歧义会妨碍信息渠道畅通,可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因此,认真辨析消除歧义,有助于说话、写作准确明晰,保证信息传递准确性。现把辨析消除歧义几种主要方法举例简介如下。

  • 标签: 歧义句 辨析 句子表达 词语 准确 写作
  • 简介: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预备条件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编码手段之间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获取固化过程.

  • 标签: “到底”句法限制 语用背景 话语模式 语义类型转换
  • 简介:以汉语致使重动教学练习模式为例,探讨汉语二语高难度语法项目教学不同课堂练习模式习得效果。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显性学习过程,理解性练习模式产出性练习模式都能明显促进学习者习得语法项目,但两种模式促学机制不同。教学实验表明:“显性学习+产出性练习”模式采用读后缩写练习,有效联系了语言输入输出,表现出显著协同效应,因而习得效率更高。本研究也为“输出假说”提供了汉语二语习得证据。

  • 标签: 理解性练习 产出性练习 重动句 协同 输出假说
  • 简介:故事营销理论分析消费者接受心理为研究基础进行探讨,得出故事营销故事模式、故事结构故事激励要素等合理运用是影响品牌故事传播要素。好故事营销能避免引起受众对广告心理厌恶,引人入胜情节设置对观众情感充分满足,能够使品牌传播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消费。

  • 标签: 品牌 品牌故事 故事营销 产出方法
  • 简介:文章探讨“使”字句“因为所以”以及“致使”概念“因果”概念异同,得出如下结论:1.“使”字短语作分句时常可变成“因为所以”,作被包孕成分时不能变成“因为所以”;2.“使”字句表述“某事情起某作用”,“因为所以”表述有因果关系事情;3.“致使”概念“因果”概念都反映因果情境,它们区别主要体现在“作用”与“结果”不同上。两种句式表义上区别由此可以得到解释;4.“因为所以”可以用于行、知、言三域,“使”字句只能用于行域。这一区别与句式组织层面不同等因素有关系,“因为所以”是在话语层面由说话人组织起来,“使”字句是在事情自身组织层面由事理组织起来

  • 标签: “使”字句 “因为所以”句 致使 因果情境 作用 结果
  • 简介:感谢“世界汉语大会”特别设立“海外汉学学术会场”为我提供了这样神圣讲坛,让我有机会把我对“Sinology”理解思考,提出来向各位学术先辈与同行请教,以共同推进我国人文学界对“Sinology”研究。首先我想说明,我采用了英语文化“Sinology”这一学术概念来表述我们现今正在研讨基本话题,我之所以不采用汉语文化“汉学”或者“中国学”或者“中国研究”,这是因为我国

  • 标签: 理解思考
  • 简介:《西游记》《儒林外史》分别成书于明代中叶清康乾之际,是近代汉语口语化较强叙事性文本,其中存在特征具有内部一致性历时延续性。行为动词中介存在结构类型多样,描写功能极强。

  • 标签: 西游记 儒林外史 行为动词中介存在句 “V着” “V了”
  • 简介:含[+属性]义动词属性洪波0.1汉语性质形容词是表示属性,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能表示属性,能表示属性动词都含[+属性]语义特征。不过含[+属性]语义特征动词不一定仅含此一种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含[+属性]语义特征动词称为属性动词。我们把...

  • 标签: 表示属性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心理状况 “三个平面”理论 动词构成
  • 简介:《论语》“N问N”陈思坤本文所谈是《论语》语段开头起始一种句式,兼及《法言》同类句子。所引《论语》材料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6月第一版。所引《法言》材料出自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杨子法言,影世德堂本。《论语》语段...

  • 标签: 《论语》 《法言》 宾语 主谓短语 孔子 卫灵公
  •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动性与静性。重点讨论动性和静性不同表达特点,动性和静性各自语用特征,动性与静性之间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全面深入认识。

  • 标签: 先秦汉语 语法理论 汉语句子 语用特征 古汉语 语料
  • 简介:本文援用"位"概念,结合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情况,分析同一不同变体,揭示了因隐性形式、扣合等形成位变体之间动态语法联系。只有进入信息传递层面,从对意义阐释延伸到对信息动态传递过程分析描写与探索,才能实现对句子真正理解

  • 标签: 隐性形式 扣合 句位变体 信息传递
  • 简介:“然后”“后来”都是表示后时意义连贯标记。“然后”体现是扫视性动态连续关系,“后来”体现是静态式时间比照;“然后”具有短时义,“后来”具有长时义;“然后”可表示已然未然事件,“后来”只能表示“已然”事件;“然后”连接非先序事件,“后来”只连接后序事件。

  • 标签: 扫视与比照 时距 已然与未然 事序与事类
  • 简介:似乎很难把叙事与公文联系起来,因为叙事直观而形象,而公文则庄重严谨。虽然公文中所涉及大量事实材料有时的确采用了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但叙事也举足轻重,尤其对那些具有较强宣传鼓动作用公文来说。在这样文中,事迹是基础且具决定作用内容。因而叙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公文实际作用发挥。

  • 标签: 公文 叙事风格 事实材料 庄重 语体 行文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