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哥德巴赫(1690-1764)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1725年到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1729年到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35年的书信往来。

  • 标签: 德国数学 欧拉 科学院院士 兴趣 家族 欧洲
  • 简介: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如紧张地备考,写一夜论文,站起来会觉得腰疼。因为没用到体力,一般人会把腰疼想成是“腰椎间盘突出”,或者是坐的姿势有问题,他们可能会把椅子弄软,调整姿势,但没用,因为这是肾虚引起的“论文性腰疼”。

  • 标签: 过度 腰椎间盘突出 脑力劳动 论文 姿势 体力
  • 简介:洪音义》是一部辨析手写佛经中的俗讹难字的大型佛经音义,本文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例,从订补已有训释、考释疑难僻字等七个方面举例说明其对大型字典编纂的作用。

  • 标签: 《可洪音义》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 简介:小议汉字形体的释性丁晓虹孩子一进入启蒙阶段就开始接触汉字形体的分析了:“人”象个叉开双腿站定的人,“羊”象只羊,前面两只角,后面一条尾巴;“扬头”的“扬”是提手旁;“杨树”的“杨”是水字旁……此后,可以说各种式样的字形分析将一直伴随着他对汉语言文字...

  • 标签: 汉字形体 可释性 能指和所指 表音文字 汉字系统 能指与所指
  • 简介:<正>任意性和论证性(又称可解释性)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任意性就是不可论证性,论证性就是非任意性。在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如果既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又有一定程度的论证性,那么这就是相对的任意性或相对的论证性,这种条件下的任意性和论证性的比重成反比。还可以有这样的情形:在同一事物的这二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任意性,而在它的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现出论证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论证性问题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且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我们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 标签: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可论证性 索绪尔 内部形式 非任意性 历史联系
  • 简介:《镜子》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夫斯基拍摄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同时也是他的一次电影拍摄“尝试”。在电影《镜子》中,安德烈试图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去创作电影,让观众对电影产生自己的思考,而不会受到默认情节的影响。观众需要在碎片的段落中思考那些言外之意,这就使其电影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一件不起眼的事可能会有着很深的含义。本文主要对其电影《镜子》中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走进安德烈的“镜子”的迷宫。

  • 标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镜子》 隐喻意义 诗意
  • 简介:洪《随函录》是研究汉语俗字不可多得的一种重要语料,然而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论文利用洪《随函录》对大型字典出现的或漏收的一部分疑难俗字进行了考识,纠正或补充了现有的一些说法,借此引起人们对该文献的关注与重视。

  • 标签: 俗字 《随函录》
  • 简介:本文懂输入原则分析了目前中级汉语听力教材在生词处理中所存在的总是:生词量大,超纲词太多,重现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方法。本文提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创新一要将过去教材中的“校园口语”改为“社会口语”;二要在教材中多设计活动内容,把语法规则,功能项目等“理论材料”变为活动中的“实践材料”。

  • 标签: 可懂输入 中级汉语 听力教材 生词量 超纲词 重现率
  • 简介:<正>语言的论证性(motivation)也叫作语言的配意性或有缘性,国内一般叫作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或词源结构。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一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进行不同语言词汇系统的对比,为语言研究和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服务。一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论证性是跟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ire)相对立的概念,指语言符号的可分析性。索绪尔指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他以法语的Vingt(二十)和dix-neuf(十九)、德语的Laub(全部树叶)和法语的

  • 标签: 可论证性 汉语词 语法语言 朝鲜语 索绪尔 语素
  • 简介:<正>§1汉语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有一种常见的格式,记作“A以B”。例如:唐代以前长江以北五十个以上洛阳以远十年以来白线以里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划定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以南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处在A位上的成分是开放性的。这些成分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数量无法穷尽。处在B位上的成分,全都是单音节的。这是封闭性的,仅限于如下17个词:上、下、内、外、里、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远、近、来、往。“以”位于“A”和“B”二者之间,是由古代汉语延用下来的,似应视为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整个“A以B”是名词性结构。

  • 标签: 类事物 围墙 有定无定 拐角 异类 喀什市
  • 简介:<正>主语和表语同形的判断句,由于在修辞上产生某种特殊的表达作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陈望道先生曾把这种修辞现象归入“复叠”修辞格。语法上最早注意到这种句式的大约是吕叔湘先生,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作过一些有启发性的分析。然而,正式命名为“同语”,并从修辞特点方面专门作了论述的当推张弓先生。他给“同语”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

  • 标签: 判断句 同语式 修辞特点 主语 老舍 吕叔湘
  • 简介:  凡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叙述句,称为被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缺乏形态标志,被动和主动有时是同形的.如"伐者""攻者"既可以是施动者(主动者)即施行动作行为者,也可以是受动者(被动者).……

  • 标签: 特殊被动式
  • 简介:“拿”字处置元代已出现,但其发展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即元代产生于北方,明代才出现于南方。自清代中叶开始直到现代汉语,南方的发展超过了北方,特别是在吴语中,处置“拿”字句几乎完全替代了“把”、“将”字句。

  • 标签: 处置式 “拿”字句 方言
  • 简介:辩技千种贵在巧,巧能在一团模糊中找出疵点,在鸡蛋里挑出骨头;巧能四两拨千手,抓住牛鼻子,三言两语,令对方败北。

  • 标签: 调包式诡辩 论题 隐蔽性 论据
  • 简介:<正>北方话里有一种ABC三字组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在元以来的作品中不时见到。如:(1)软兀刺方馋睡着。(《梧桐雨·第四折》)(2)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王实甫《西厢记》)(3)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呼坐下,喝酒说笑。(《红楼梦》九十二回)“软兀刺”“颠不刺”“齐打伙”等都是ABC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在当代文艺作品中更为常见。如:(1)冻了冰,滑刺溜的……(杨朔《三千里江山》22页)(2)怎么晚上刘拴儿胡拉巴儿地跑到你家。(管桦《将军河》303页)

  • 标签: 单音节形容词 后缀 单音形容词 梧桐雨 红楼梦 王实甫
  • 简介:无标时间背景复句是时间复句中的一种类型,其特点表现为:时间分旬表达纯粹的时间概念且没有特定形式标记;时间分句直接表明正分句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本文描写了这一类复句中时间分句的语表形式,研究了时间分句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类型,探讨了时间分句表达时间的特点,并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 标签: 时间复句 时间分句 时间表达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处置构和遭受构,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不是后来加入构的具体成分,而是构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也是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构:增效构和非增效构。两种构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构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
  • 简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提升学生对所学文本内容的内拓和外延,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建构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网络。

  • 标签: 小学语文 主题式 拓展阅读
  • 简介:<正>ABB形容词如软绵绵、亮铮铮等在口语里使用十分广泛,这种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白话小说里活跃着它的身影,元曲更是ABB的鼎盛阶段。宋词里有少量的ABB,唐诗则用得较多。汉魏六朝辞赋、乐府里不时可以见到ABB,先秦楚辞则是ABB集中产生的大本营。笔者从先秦典籍里收罗到35个不同的ABB,它们除了“坦荡荡”和“纠缦缦”以外,全部来自楚辞:

  • 标签: ABB式形容词 楚辞 叠音词 《悲回风》 王逸注 亮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