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对汉语的"听"与日语的"聞く"的语义扩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归纳并阐明了各自的语义扩展结构和扩展机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与"听"共现的"了"和与"聞く"共现的"た"进行了试验性对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明,语义扩展模式在汉日对比研究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不依赖对译,避开对译中翻译者个人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加清楚的发现和解释个别语言的语义规则与语法规则的关系.

  • 标签: 语义 日语 汉语 翻译者 语法规则 用语
  • 简介:以动宾式“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转喻现象的相关问题,指出:认知转喻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看是由相关词语作为线索词通过语义强迫这一机制启动的,而认知转喻现象的概念激活则可以从物性角色中得到解释;概念整合机制将线索词和转喻词的语义实现共组匹配,从而实现转喻义的语义加工和识解。此外,文章还区分了认知转喻的两种类型——逻辑转喻和概念转喻,它们在压缩结构、语义所指、转指义固化、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等方面表现出异同。最后,在哲学本体论主义的框架下讨论了语义的加工和理解问题。

  • 标签: 生成词库论 概念整合 逻辑转喻 概念转喻 本体论主义
  • 简介:认知主体经常处理的语义信息包括:词典记录的固定语词义和偏离词典语义的临时修辞义。前者通过词典释义,凝固认知主体的公共经验,作用于人的概念认知;后者通过语用环境中语义的修辞化变异,体现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作用于人的修辞认知。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在言语表达←→言语接受过程中体现出认知主体的6种信息处理模式。影响认知主体信息处理模式的诸多因素中,修辞认知的解释力目前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有待于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建设性参与。

  • 标签: 语用环境 语词义 修辞义 概念认知 修辞认知
  • 简介: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J.L.K.Grimm)曾经讲过两句足以令人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学者也早就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民族学的具体规律,通过语言现象来发掘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 标签: 隐喻认知 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语言学 对比 人体 民族语言
  • 简介:摘要黑色作为我们世界的最基本颜色之一,人类生活中它无所不在,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汉语颜色词“黑”是跟越南语颜色词“?en”相对应的。在历史上,中越两国一直是一衣带水的好邻邦,彼此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颜色词“黑”和“?en”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除了一些相同点之外,由于中越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色,而引起颜色词“黑”在两国还有其他不同的蕴含。文章拟从汉语和越南语的颜色词“黑”和“?en”的意义对比出发,进一步探寻汉语和越南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 标签: 汉语,越南语,颜色词,黑,语义
  • 简介: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上”“下”各种用法及不对称性的表现中所蕴藏着的某种认知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将于2013年3月28--31日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大会组委会目前正在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参会论文。

  • 标签: 认知语义学 国际 外国语学院 长沙 湖南大学 语言学研究
  • 简介:“摆动”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尤其是诗歌语义理解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如:谁看见我的身影/从黑暗显现出来/是自愿?还是被迫/把脑袋浸入明亮的光芒/游泳的人把头压入水中/在那黑暗的深处/看见了闪闪的干雪(《永恒时刻》)

  • 标签: 语义理解 摆动 言语交际
  • 简介:语义研究的新进展──石安石新著《语义论》读后王远新语义问题是古代东西方语文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中国,训诂学作为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方,一般认为,语言学的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MichelBre...

  • 标签: 语义论 语义研究 新进展 语义学 语言学 组合体
  • 简介:“即使……也”句式实际包含4个小句,其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A,B;即使C,也D(A—B蕴涵关系,A—C让步关系,B—D类同关系,C—D转折关系)。其中A、B可以明说,也可以分别由“即使C”、“也D”预设。蕴涵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表现为否定或偏离。转折关系是隐含的,来自对基于蕴涵关系的预期的背离。该句式的逻辑意义为:无论A还是C(=~A),都D(=B)。其中,D是语义焦点。“即使……也”还广泛用来连接主语与谓语或状语与中心语,其语义结构都一样。

  • 标签: 即使……也 语义结构 预设 蕴涵 让步 类同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和“最高的官阶”,“最上等的物品”等的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最末等的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的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的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传统训诂学对字词意义的解释,不仅文字简明扼要,而且方法多种,方式多样。这些对解读典籍是行之有效的,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无庸讳言,一般说来它未能深入到词义的微观层次。譬如在训诂文献里,经常出现一些字词的解释,例如《论语集解·序》:“论,理也”;《广雅·释诂》:“理,道也”,又“类,法也”;《尔雅·释诂》:“则,法也”,又“律,法也”,“刑,法也”;《苟子·大略》注:“方,法也”;《说文解字》:“式,法也”,又“规,有法度也”,又“法,刑也”等。

  • 标签: 训诂学 语义分析 传统 《说文解字》 微观层次 尔雅
  • 简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进入句处理阶段以后,无论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本文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按照"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的思路,以手部动作义场中"打"子场为典型个案,考察词汇单位凭借范畴义征实现为角色范畴的机制、角色的排序机制以及角色的句法配位规律,揭示了词汇语义对角色范畴句法实现的制约特点,以及角色的排序模式和句法实现的位置特点。

  • 标签: “词汇—句法语义”接口 语义知识库 句法实现 范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