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词典处理系统主要完成词典编纂过程中各种必要的功能,根据功能不同又分为五个子系统,它们是:词典格式转换系统、词典查询系统、词典自检系统、词典编辑系统、词典编纂项目管理系统

  • 标签: 汉语词典 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 检索系统 编纂体例
  • 简介:摘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文档的实践方向。然而,完全照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管理模式,又很难满足我国文档管理的现实需要。只有从我国文档工作的现实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借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因地制宜的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文档工作模式,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我国文档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文档管理的未知征途上阔步前行。

  • 标签: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档一体化
  • 简介:摘要新的作战样式呼唤新的协同方法,各级指挥员围绕共同的作战目标,采取及时、准确、有效的协同,才能使各个作战单元形成,发挥出整体效能。

  • 标签: 一体化 作战 协同方法
  • 简介:语两话”和“文两”是两岸的语文生活现状。在“和平统一国两制”政策背景下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和研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都需要个视角的转换。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现象;反映“语两话”语言实际的新型词典的编纂;“两话”在交流中的融合趋势以及两岸在语言规划项目上合作的可能性等。“语两话”和“文两”的语言观念与“和平统一国两制”方针协调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需要文化基础的构筑,新视角下的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的设计,将对此有所贡献。

  • 标签: 两岸 一语两话 一文两体 差异 扩容 词典编纂
  • 简介:<正>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矛盾的。电有阴极与阳极,化学有化合与分解,人有出生与死亡。修辞现象也不例外:简约与繁丰,明确与含蓄,通顺与违拗,抽象与形象,等等,它们每组前后两项无不构成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都不能孤立存在,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修辞现象这个统一中。比如,没有简约,就无所谓繁丰,没有繁丰,就无所谓简约;没有明确,就无所谓含蓄,没有含蓄,也无所谓明确。这说明修辞现象的两个方面,如果失去了方,另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修辞中这种对立的双方,我们不能孤立地认为哪方价值高,哪方价值

  • 标签: 修辞现象 对立统一现象 现象对立统一
  • 简介:摘要工具是基础,是传承的载体;而人文则是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境界、塑造完美自身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采取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禁锢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小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教学
  • 简介:新中国的语言政策兼顾""与"多元"。1992年以来发布的5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划纲要,是了解我国官方语言政策及其发展最直接、可靠的依据。本文对这些规划纲要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新时期的语言政策保持总体稳定,但在对语言本质、语言文字的社会价值、语言多样性、语言文字工作内容的认识和实施方面均有变化,对语言多样性的包容不断增强。本文还根据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和历史背景考察,揭示影响我国官方语言政策的多方面因素。

  • 标签: 中国语言政策 多元一体 显性语言政策 新时期语言政策
  • 简介:以往研究认同闽南方言持续标记或来源于“著”或来源于介词结构。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的全面考察,认为闽南方言存在A、B两类持续标记,A类选择非表客观存在主要表主观倾向的句子;B类选择表客观存在的句子。A、B两类最初形式分别是“处”、“在处”。它们分别源于指代词“只/许处”和介词结构“在+只/许处”。值得提的是,后者是在“动宾结构‘在+只/许处’动词‘在处”’这演变链的催化下产生的。两类持续标记产生时都处于半虚化之中,后来都彻底虚化为持续标记“咧”。其中,“在处”语法化为“咧”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持续标记“咧”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步演化,最后大都演变为语气词。文章同时讨论了“咧”的来源及其语法各个阶段在闽台各地闽南方言中的语音表现。

  • 标签: 闽南方言 持续体标记 句类 指代词 介词结构 语法化
  • 简介:本文试图从八个方面讨论各家设立的语义关系不致的些原因。本文指出,由于对复合的、意义笼统的、指向不同的、用于隐喻的、角度或类型不同的语义关系以及对意义在句法与词汇之间的分配方式、没有在表层上出现的成分、与意义不直接对应的句法形式等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所以语义关系不致的情况在目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还对语义关系的某些现象提出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看法。

  • 标签: 语义关系 句法形式 客体 复合关系 名词性成分 不及物动词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形象、生动。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构式的。其得以构式的关键前提——"+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在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第二届词典学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1月6-8日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本次大会与会代表共103名(包括来自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的多名专家),共收到会议论文98份。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plenarysession)和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及相关内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三大特征。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二语教学 词典学 时代性 创新 应用
  • 简介:本文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重新阐释我国地名单罗马问题,从交际维、语言维和文化维等三个维度,探讨中国地名译名推广单罗马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名译名单罗马的语义、语用及拼写原则。

  • 标签: 中国地名 译名 单一罗马化 原则 限度
  • 简介:文章认为“不是般(的/地)+A/AP”来源于“不是般(的/地)+X”,作为个整体表达式,表达的是构式义,立足于此,文章讨论了“不是般(的/地)A/AP”构式的存在及其演变过程、构式成因、构式特点和话语功能,并探析了与之相关的“般+A/AP”,以及“般”的副词倾向问题。

  • 标签: 构式 “不是一般(的/地)+X” “不是一般(的/地)+A/AP” “一般+A/AP” 程度副词化
  • 简介:从语法意义和语法表现形式的关系来考察,汉语动词尚未形成完整的标记形态系统,也没有时制范畴."了、过、着"是(时)意义的综合句法标记,不能看作后缀或词尾.汉语的时意义是通过词汇手段或词汇语法手段表示的,语境和上下文对确定动作时间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的、正(在)、呢、来着"不用来指示时间或表达意义,而是起元语言确认(断定)功能,应看作词汇手段.

  • 标签: 动词 时体标记词汇一语法手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四邑方言部分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存在几种不同形式的变调,或为曲折调,或为升调,或为低降调。该粤语次方言的恩平沙湖话中,少数来源于古阳声韵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低降变调进步促读同入声韵。低降调的起点本来就低,又有降势,整个音节在听感上显得相对轻短,这为其促创造了条件。同部位发出的鼻音与塞音尽管有区别,但两者有共通性,是以促化时鼻音韵尾-m、-n、-?分别变成塞音韵尾-p、-t、-k。这种促种小称形式,有别于汉语史上的"阳入对转"。

  • 标签: 恩平沙湖话 变调 舒声促化 小称形式
  • 简介:文章在意象图式视角下对汉语体系统内部的非完整体(“在”与“着”)进行研究。发现在使用标记“在”时.主体对事态的概念空间配置处于“前-后图式”中的“前”位置;在使用标记“着”时,主体对事态的概念空间配置处于上述图式中的“后”位置.从而形成体系统内部的“前景-背景”概念结构空间配置对立;同时.这种对立具有缺省性.对屯项之间具有互补性.因而“着”除了典型地具备背景功能之外,还可以出现在前景位置上。这种概念空间配置对立.反映出人们对相同事件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并以各自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对昕观察到的事态进行概念空间配置。

  • 标签: 意象图式 体标记 概念空间化 前景化 背景化“在”“着”
  • 简介: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时”的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时”。对应不同的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的时,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的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的“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时为止的新情况实现”。某些“”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 标签: 时体 事相 动相 完成体 “剥离法”
  • 简介:赫勒在对日常生活的揭示中,借鉴卢卡奇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自在的”类本质(species—essence)对象(objectivation)这概念。学界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不乏研究,然而结合物化现象对这范畴进行符号学分析,对日常生活从形式与意义角度进行考量,在研究程度上尚有不足。本文以符号系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自在的”类本质对象,从形式与意义维度重新认识日常生活,以物化现象为例,对日常生活中符号系统的实践性进行阐释,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中形式指向意义的作用以及形式自身的价值,借此突显人在对日常生活形式进行阐释并解读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价值,由此证实赫勒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符号学思想。

  • 标签: 日常生活 形式与意义 物化 符号 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