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揭示隐喻在语篇连贯语篇理解中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角度探讨了隐喻在新闻报道中语篇功能

  • 标签: 语篇 隐喻 认知
  • 简介:本文根据语法语义特征新兴疾病名称进行分类,结合模因论、隐喻理论疾病名称跨域使用情况进行梳理,讨论这类新名称生成、理解机制,兼论疾病名称规范问题。

  • 标签: 新兴疾病名称 鼠标手 自拍病 隐喻 语言接触
  • 简介:摘要幼儿艺术教育多种多样,幼儿园音乐教育就属于其中典型一部分,它指幼儿园为幼儿们开设音乐教育活动,意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在于吸引幼儿们注意力,培养幼儿们情绪集中能力,促进幼儿听觉多方面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也培养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们思维形成与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认知发展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 标签: 幼儿园音乐教育 幼儿 认知发展
  • 简介: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哲学概念。战国时期,尸佼就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其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汉语方位词“上”代表典型空间概念。本文将针对不同语境下方位词“上”构建其意象图式,并进行隐喻认知分析。

  • 标签: 方位词 &ldquo 上&rdquo 意象图式 空间隐喻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名词短语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汉语史上,表示“用脊背驮”义词先后用“”和“背”,二者存在历时替换关系。“背”始见于中晚唐并经过宋代进一步发展达到成熟。至迟到元末,“背”已在口语中全面替换“”成为“背负语义场”核心词。随着词义不断发展,“”在表达本义上缺乏足够明晰性,同时,其词义重心逐渐偏移,这些因素都为新词产生并在这一义位上取而代之提供了条件。

  • 标签: “背” “负” 历时替换 内在动因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形成问题,指出这是一种由于显著事件认知分化而逐渐形成语言现象。“期期”叠用始现于《史记》,记载是御史周昌因口吃而出现语误现象,并因《史记》记载和传播成为显著事件,使“期期”这种叠用形式得以长时间地保留和扩散。明清时期,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加速,“期期”逐渐完成了由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演化,形成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两种演变结果。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们周昌因口吃而叠用“期”这一显著事件认知结果分化,同时也受“期期”所处句法位置和句法格式、语气副词“期”词类地位调整以及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多种因素影响。显著事件新兴语言现象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推动作用,是语言发展变化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期期” 语气副词 拟声词 显著事件 认知分化
  • 简介: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中心大背景下,1984年9月2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简称“语用所”)。语用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同领导,以社科院为主。1985年12月1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 标签: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中国 语言规划 汉语 语言生活 规范化
  • 简介:汉字中含部件“立”字较多,如立、辛、音、妾、能,它们来源其实不同,独体字“立”像人立于地面,“辛”上之“立”为古代一种刑具刀面,“音”上之“立”来源于舌形,“妾”上之“立”为发髻形,“能”上之“立”为王冠形。此外,商、帝上半部虽均从“寺”,但其实也有差异,“商”之“寺”与“花”之“立”同,“帝”之“寺”为花蒂形。

  • 标签: 青皂
  • 简介:本文分析山东郯城方言叫字句以及与之相关几种句式,就其语法功能和格式做具体描写,着重说明它兼具了施动和被动两种功能,并有可能在一定语境中形成歧义.

  • 标签: 郯城方言 叫字句 歧义
  • 简介:文章考察商丘话子尾体貌助词“着”特殊读音[tei]及其变体来历演变过程。联系邻近鲁西南方言共时差异,认为[tei]除了直接经历由[ts]声母塞音化,韵母央化、高化并分裂为复韵母这样一个可能变化路径外,还可能是早期子尾儿化形式孑遗。体貌助词“着”读[tei],是因为商丘话早期“着”语音形式与早期子尾读音[ts]形式相同。同时联系商丘话周边方言子尾情况,讨论了晋南方言子尾演变过程。

  • 标签: 商丘话 鲁西南方言 晋南方言 子尾 儿化 体貌助词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除非A不B"句式不是古代用法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本文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港式中文"——这一亚中文体系特点,并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说明"港式中文"香港地区部分考生影响——其"分数含义"与内地考生存在差异。同时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关培训策略。

  • 标签: 港式中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 分数含义 语言转变
  • 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将于2004年5月9日至13日举办认知功能语言学研讨会。届时神经认知语言学创始人、著名语言学家Lamb教授、香港城市理工大学Webster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程琪龙教授将作精彩专题报告。各位专家主讲专题分别是:Lamb教授神经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Webster教授英汉双语语料库和功能语法,程琪龙教授认知功能语言模式(重点报告“概念框架认知操作”研究成果)。会议将就相关专题组织讨论、对话和学术交流。

  • 标签: 功能语言学 南京召开 研讨会南京
  • 简介:利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可弥补听感不足,更可使副词语音分析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副词"就"与"才"歧义及其韵律特征(重读)规律研究提高语音合成自然度和语音识别的准确度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就” “才” 语音 语用 重读 语义指向
  • 简介:聊斋俚曲中"煞(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一般性结果(非死亡义)和表示程度,后者又有表示极甚程度和假设性无限程度两种类型.从总体上说,"煞(杀)"表示一般结果和表示程度都源自相应补充结构,但其中次类具体形成方式则或有不同.

  • 标签: 煞(杀)字结构 类型 形成 聊斋俚曲
  • 简介:现见切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韵诗跟唐宋以来禅宗语录有着密切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韵诗有关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