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4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艺术史上,山水的产生早于山水画,并深刻影响山水画的构思和表达,以及对意境的追求。有声画,无声,或诗中有画,画中有,体现了画之间的关系。明代以后,画渐渐脱节,不再是唐宋时期的情景了。

  • 标签: 山水诗 山水画
  • 简介:谢天运山水极具色彩美,有着清、幽、艳、鲜四大特色。他追求“清”的旷味,笔下景物极为清美,不缨垢氛,受玄学、佛学影响,景物有种清逸远韵。谢灵运喜欢纵深旅游,其有着“深远”的风貌,别具幽趣,有种杳冥飘渺的神秘气息。谢又有艳丽的一面,色彩鲜艳、构图均衡的景物描绘随处可见。谢有种澄鲜晶莹之美,鲜活朗润。澄净明澈。

  • 标签: 山水诗 谢灵运 色彩
  • 简介: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他将绘画技巧融入其中,使其山水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与画的和谐。本文从色彩、布局的角度浅析王维精妙绝美的山水,探究其诗歌的绘画艺术。

  • 标签: 王维 山水诗 色彩 布局
  • 简介:谢灵运山水中的玄言佛理,旨在化解心中的郁结,慰藉狂傲而落寞的心灵,消解政治上的失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躁动和愤懑.谢灵运借玄言佛理来求得心灵的达观和镇静,是以理化情.玄言佛理在其山水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玄思和理趣.

  • 标签: 山水诗 谢灵运 佛理 文学创作 哲学 抒情
  • 简介:中西诗歌的共性是人类精神普遍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比较美学的基础之一。唯其具有的共性,才提供了二者间可比较的层次,使得诗歌比较美学更为丰富、有趣。比较中西山水在审美情趣、审美追求方面的不同,才能更好地欣赏中西山水并把握它们创作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心态。

  • 标签: 山水诗 诗歌 比较美学 审美追求 人类精神 创作
  • 简介:生态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山水人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理论.他们都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健康、淳朴的精神价值。他们提倡人类应该正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中西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这两者也还是许多不同之处的.本文将从生态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山水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并将它们进行相应的比较。

  • 标签: 生态视角:中国古代山水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自然
  • 简介:王阳明九华山山水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 标签: 王阳明 九华山 山水诗
  • 简介:中国山水文学的产生与确立与庄子美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陶渊明、李白、苏轼与辛弃疾则是三个层次的代表人物。庄子美学给中国古代士大夫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创作。庄子美学对古代山水文学的影响深远。

  • 标签: 美学 审美 山水 文学
  • 简介:》学是汉代高雅形式的四言的创作背景。从《诗经》本文的实用典雅到春秋以来的“赋诗言志”,再到战国以至汉代的《》学理论的宗经、征圣、明道到“美刺”的批评,主旨皆在遵循传统而付诸实用,未曾出现四言创作的新见,使四言在汉代走向衰落。

  • 标签: 《诗经》学 “美刺” 四言诗
  • 简介:文章从《木兰》的思想内容、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几方面论述了《木兰》的要害是宣传'孝道'.

  • 标签: 木兰诗 主题 尽孝道
  • 简介:林纾的绘画以晚年的山水画数量最多,影响最大。通过思乡图、幽居读书图、松竹图、消闲郊游图等作品,寄托了林纾渴望远离喧嚣尘世,回归自然的隐者情怀,这与他儒释道兼具的文化学识、师承关系及清狷的个性有关。

  • 标签: 林纾 山水画 隐者
  • 简介:孔子对《诗经》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缸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

  • 标签: 《诗经》 诗可以怨 反抗精神 文学史 批判 联想力
  • 简介:与同时代及其前代诗人的创作相比,杜甫的口号的基本特点是:将时事打入创作当中,拓宽了口号题材领域,提高了口号的诗品,且数量多,多七绝。这些创作特色既与时代创作风尚有关,也体现了诗人自觉的诗学追求。

  • 标签: 杜甫 口号诗 突破
  • 简介:倪瓒是元代画坛名家,同时也是诗坛名家。通过对倪瓒题画种类、内容、风格的分析研究,展现其题画的清简之美,隐逸之志,以及与画的和谐互补。希望能揭示与画两种艺术门类高度融合之魅力,亦可为尚显薄弱的元代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 标签: 倪瓒 题画诗 元代诗歌
  • 简介:种甫流寓巴渝期间创作诗歌400多首,这些作品有对巴渝山水、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有对破碎山河、动荡时局的沉痛慨叹,其反映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篇章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杜甫的巴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极高的艺术价值。

  • 标签: 杜甫 巴渝诗 夔府 三峡
  • 简介:作为被忽视的台阁体诗人,蹇义政名高而诗名低,遍查明代各诗歌集,皆无收录。但在《全蜀艺文志》中,发掘出蹇义三首诗歌,至今未有学者涉足。结合蹇义经历,详细分析其诗歌风格特征,可以确定这三首属于台阁体。这一发现,不仅有补于明代诗歌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界对台阁体相关问题和蹇义传世稀少原因的思考。

  • 标签: 明代 蹇义 诗歌 台阁体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身兼有多种角色:有人称他为“逸民”,有人称他为“放人”,有人把他推作“圣贤之人”,也有人说他是“有志天下者”,《诗品》却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众多的评说,正说明陶渊明诗文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厚,风格之独特。他、文、辞赋兼通,而且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诗作,从题材来说。有抒情言志的咏怀,咏史诗;有借古讽今的刺世;有即兴题咏的杂;有抒写躬耕生活的田园。在诗作中,最富有深意、最富有开创性并影响后世最大的还是他的田园。因而,在诗歌史上,他还是以

  • 标签: 陶渊明 田园诗 《归园田居》 农业劳动 田园生活 陶渊明诗文
  • 简介: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作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边塞、军旅、游宦、以及艰辛生活中的种种体验,都能表现出诗人慷慨磊落的个性。他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 标签: 鲍照 乐府诗 感慨 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