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鸟是陶渊明诗文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同姿态的鸟形象既是诗人心路历程的象征,又是诗人人生道路的形象体现,也是我们了解诗人玄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切入点。文章试图从飞鸟——羁鸟——归鸟的意象转换中探讨诗人的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 标签: 陶渊明 鸟意象 玄学思想
  • 简介: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 标签: 苏轼 陶渊明情结 诗歌创作 艺术特色 诗文作品
  • 简介:陶渊明诗文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以来便备受推崇,或赞美他诗文中表现出的高尚节操,或激赏他诗文的独特风格。其实,从生命美学的视角看,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观亦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即体验真实生命,守护精神家园;追求和谐生命,维护生态家园;尊重自然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 标签: 陶渊明 诗文 生命观
  • 简介:陶渊明并不是一位浑身静穆、超凡脱俗的隐士,他也有内心深处的不平静。面对人生的种种矛盾,在一次次的抉择过程中,他逐渐过滤掉自己的焦躁情绪,坚定了崇尚自然的本性。他以哲人冷静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困难,用高深的文化修养平息内心深处的层层波澜,以乐观放达的生活态度使生命中的各种矛盾达到高度和谐,成就了超然旷达的生命情怀。

  • 标签: 矛盾心结 归隐 出仕 安贫乐道
  • 简介:诗文的写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它总会因景、因事、因情、因意、因理而变。苏轼说他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势而自然流动,“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经进东坡文集中略》)“随物赋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方法、方式,只能随机应变。他还说自己所能掌握的写作方法,只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其他方法自己也说不清。(同上)黄子云认为诗文的写作方法就象变化无穷的“太极”,能演变出宇宙间万事万物,但没有一件事物是相同的。“故一题有一义,一章有一格,一句有一法。虽一而至十,十而至千百,毋沿袭,勿雷同。如天之生人,亿万耳目口鼻,方寸闾,自无毫发之相似者。”(《野鸿诗的》)苏轼和黄子云的这些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自然美 文法 写作方法 审美对象 随物赋形
  • 简介:清人李重华认为,诗文的魅力“别无谬巧,取其天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心的真淳,要有“一块生气浩然从肝腑流出。”(《诗谈杂录》)元好问在评陶渊明诗文的风格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这说明陶渊明诗文的魅力,主要就在于能用天然清新的语言表现出自我真淳的文心。真淳指事物天然的本情本性,保持天然惰性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作者要创造出精美的艺术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真淳 文心 天然 作者 艺术品
  • 简介:东晋诗人陶渊明历来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其高洁不阿、任真自得的人格气质与其平淡醇美的诗歌而流芳千古。然而,世人大都只是注重他归隐避世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他在平凡的人世生活中倾注的一腔深情。他热爱现实生活,无论是对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是邻里乡亲,他都是充满温情的,甚至对于大自然,他都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温柔。本文试图通过渊明的具体诗作来靠近他那颗柔软而活泼的心,展现出在他的静穆超然之外那一份脉脉温情,以期对陶渊明有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了解。

  • 标签: 陶渊明 人情味 个性
  • 简介: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 标签: 中国传统文人 隐士形象 诗化的生活 推崇
  • 简介: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逝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是我国四、五世纪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年少博学,胸怀济世之志、经国之才,但由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特别讲究门第的东晋时代,不可能受到重视和重用,仕途颇多坎坷。经历了官场的乌烟瘴气之后,孤高自守的诗人进仕之心逐渐冷却,终于走上“躬耕自资”的归隐之路。仕途的不如意、同下层人民的长期接触以及田园生活的恬静自如,使陶渊明诗文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和意与境会、妙合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隐居乡里后,过上了归园田居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思想内涵 陶渊明的作品 艺术风格的形成 田园风光 客观环境
  • 简介: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死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死亡观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的平实与理性。总之,陶渊明的死亡观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非宗教性生死观的一个代表,其文学表现,也具有难以企及的感人力量。

  • 标签: 陶渊明 死亡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从晋代到宋代,古人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品评,出现了一个由气到韵的转变。晋代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渊明诗文中蕴含着阳刚之气,彰显了陶著“气”的风格;而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结合苏轼的评价,阐释出了渊明诗文“韵”的魅力。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向,宋人从新的角度鉴赏诗文,陶诗的妙处便被更透彻地参悟出来,最终使得陶诗地位经典化。

  • 标签: 陶渊明 品评
  • 简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 标签: 道家思想 陶渊明 美学思想 影响
  • 简介:陶渊明是古代大量创作咏酒诗文的开拓者和第一人。其作品与醇酒完善结合,内蕴丰富:借咏酒诗文言志抒怀;表现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慨和鞭挞;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流露;展示农村的恬美静穆及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心境;描述与亲友乡邻之间的情谊;以酒浇悉、避世,寻求解脱。陶渊明真正将酒作为表现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完成了使酒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内在之物的嬗变过程。他的咏酒诗文时后世作家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陶渊明 咏酒诗 诗歌创作 《饮酒》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简介:陶渊明对《周易》的习纳反映在其诗文中透显的天地之运、三才之道及乐天知命等方面。于诗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引用卦名、爻辞、系辞,以及引用易学人物、史事、著作等。结合时代背景、学术思潮,考察陶子父祖师友、朋辈侪流等因素,得知诗人习《易》自有渊源,对进而钩沉易学在东晋的传播情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陶渊明 《周易》 东晋 易学传播
  • 简介:<正>陶渊明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谐美。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诗是一幅幅和谐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陶诗展现了人美、自然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陶渊明一尘不染的精神世界;陶诗再现了陶渊明建构和谐的精神生活家园的过程。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精神家园 自然美 陶诗 自然和谐 建构
  • 简介: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 标签: 陶渊明 精神自由 意象 象征意蕴
  • 简介: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著名文学家。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饮酒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田园诗数量最多,以《归园田居》五首最为有名。陶诗感情真挚深切,

  • 标签: 陶渊明 《归园田居》 《饮酒》 《杂诗》 感情真挚 饮酒诗
  • 简介: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 标签: 出仕 归隐 名教 获骋
  • 简介: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似乎是一个极为"静穆"的人.然而,细读其诗文后,会发现在其豁达的外表下面,其实掩藏着很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悲情美.本文试从以下五方面论述其悲情美:一、忧生患死的悲凄美;二、士不遇的悲怆美;三、羁旅赠别伤悼的悲切美;四、相思苦恋的悲艳美;五、"竟抱固穷节"的悲壮美.

  • 标签: 陶渊明 诗文 悲情美
  • 简介: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 标签: 陶渊明 生命观 生命本体观 生命价值观 仕宦 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