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受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偏好,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认知下降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对立,另一方面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文化的盛行。大学生文化偏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更为明显的却是道德上的隐忧。要实现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救赎,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努力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营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 标签: 大学生 文化偏好 道德
  • 简介:高等学校既是高水平师资的聚集之所,又是高水平师资成长的摇篮和培养基地。要办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团队。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师资队伍建设永恒的话题。但如果高校无法给予高水平师资高级职称的评聘待遇,就难以对高层次人才产生吸引力,从而阻碍学科建设事业发展。针对部分高校编制数不足、高级职称评聘难的困境,尝试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高水平 师资团队 职称评聘
  • 简介:作为萧伯纳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生动地描绘了经营不正当行当的华伦夫人与女儿薇薇之间由于社会黑暗造成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母女俩关系恶化并分道扬镳的场面,从而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回到亲情破灭事件的"伦理环境",分析剧中人物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混乱",以期更好地剖析剧中和谐家庭伦理关系难以形成的根源。

  • 标签: 《华伦夫人的职业》 伦理环境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伦理混乱
  • 简介:商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是高校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合格商业人才、保证其所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论文以文献研究的视角,对欧美高校商科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我国商科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 标签: 商科 职业道德教育 特征 建议
  • 简介:吴丹丹等在《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正步入对基础研究需求的密集期,我国基础研究也正处于从跟踪到并行发展的转型期。在经济呈现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战线正逐步前移到基础研究,在此背景下,厘清我国基础研究的内涵特征,了解其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及其成果影响力的提升。

  • 标签: 基础研究 经济 综合国力竞争 高校科技 科技发展 发展趋势
  • 简介:美国的道德教育以公民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为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学习化模式。学校学习、社会学习、家庭学习、宗教学习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美国道德教育的学习化模式是美国社会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双向驱动的结果,具有政府主导和全面性、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

  • 标签: 美国 道德教育 学习化 特征
  • 简介:作为一个时常出现的媒体话语以及学术核心概念,“高水平大学”的提出,不仅是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也是一种大学发展路径及方式的大转换。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问题研究话语体系的基石,高水平大学必定是一个绕不开的、需要继续深究的概念。

  • 标签: 大学 高水 路径 框架 教育发展
  • 简介:认为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立足当前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两张皮”问题,探讨两者在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载体的共轭关系,并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着力维度,寻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轭培育的路径。

  • 标签: 研究生 学术能力 思想道德 共轭培育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化最紧迫的问题是在制度上确立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国要发展,城镇化要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离不开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城镇化背景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出发,进而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具体路径。

  • 标签: 城镇化教育 农村道德文化 建设
  • 简介:道德讲堂"以其形式上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内容上的大众性与生活化、方法上的层次性与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与普及。这些都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方法、模式与路径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 标签: 道德讲堂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 简介: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 标签: 《道德经》 虚静观 生态翻译学 典籍译者 生态伦理意识
  • 简介:文章深刻认识了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后,认真解读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明确地分析了造成学生价值观偏离、主流思想淡化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互联网+"有效嫁接的合理对策,从而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出科学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移动互联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 简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学是高等学校生存的本真。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提高,通过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提出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优良教学文化等手段,以广大教师和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教学活动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开展教与学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教学研究型 教学水平 提高
  • 简介:听课与评课既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组织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又是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和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听课与评课多数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注重实际成效,文章侧重听课与评课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作用进行论述,并探析有效听课与评课的策略,以期达到提供参考和借鉴之目的。

  • 标签: 听课与评课 教师成长 教学水平
  • 简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前学界对之缺乏系统归纳,故笔者通过认真研究,总结为:知识教育法、示范法、自律法、劝诫法、励志法、暗示法、感染法、举例法、养气法等九种类型,这些基本方法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土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主体性要求、整体性特征和生活化趋向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 道德教育 基本方法 现实意义
  • 简介:新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点大学政策。1954年10月,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高等教育部印发《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明确提出重点大学的主要任务以及确立的条件和原则。至1964年,先后确定68所全国重点高校,并颁布《关于全国重点高校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的意见(草稿)》、《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十六条”)等管理规章,形成我国重点大学建设的基本格局。

  • 标签: “211”工程 大学 高水 高等学校 文化教育 专业设置
  • 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高中德育课程衔接涉及课程本身与构成要素的关系、单一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关系、课程体系与社会动因的关系三个层面。以课程内容目标为切入点对比,可见二者存在多重对应关系,但二者的衔接也面临着来自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育人模式、教学特点、教学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困难和挑战,应考虑"衔接从双向互补的方向上展开"的总体原则,并在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和构成体系的单一课程模块两个层面分别采取不同的衔接策略和措施。

  • 标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校 德育课程 衔接
  • 简介:文章就形成性评估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一评估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正向反拨作用,学生能够对个体的学习进行稳定有效的评估,学生与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个体听力的评价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表明学生在形成性评估的反拨作用下听力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 标签: 形成性评估 听力水平 自主学习能力
  • 简介:和合,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和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以和合思维方式把握不同的现实主体,并整合中国优秀生态道德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合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培育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现实的人"的生态人格。拥有生态人格的现实个体,能够尊重作为有机整体的自然,在把握人与自然和合的内在根基基础上,能够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 标签: 和合 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 生态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