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实验方法是关于教育实验方法的理论化体系和知识系统,是我们选择和运用教育实验方法的理论指导。近年来,教育实验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方法的研究还很不够。当前,在以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实验已成为教

  • 标签: 教育实验 素质教育 方法论
  • 简介: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周密的方法研究,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教育技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忽视方法和对理论估计不足,会把实践引向死胡同。文章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进行了初步界定,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体系做了初步分析。

  • 标签: 教育技术 实践 方法论
  • 简介:由于缺乏本学科形成的自觉意识,教育史研究一直处在依附历史等其它学科研究范式的困境中。教育史研究要摆脱困境,应该进行方法的反思,融通历史学与教育学两门学科,并进行理论的自我提升,建构自身学科研究话语体系。针对于此,在进行教育史研究时,应坚持几个方法原则:即沟通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交错;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

  • 标签: 教育史研究 学科研究 教育学 交错 建构 自觉意识
  • 简介: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他几十年的潜心苦读是分不开的,王阳明在自己的治学经历中亦总结出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强调为学首要在立志,树立理想和目标;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而不是书义;另外,为学还要专精,抓住根本,体会本质精髓;学习的过程中亦离不开师友的教诲和警励.

  • 标签: 王阳明 学习 方法
  • 简介:讨论自适应学习问题,是在借鉴、吸收诸学科关于学习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方法的思想,力求就学习问题作出更加接近其本质性特征的方法意义上的探讨。学习是学习者在适应自身、适应社会与环境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动与能力,自适应学习是学习的一个本质特征;学习者是具有适应性的主体,学习者具有自己学习的机能和机制,且按照自身的方式学习;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身的脑神经机制、感觉机制、思维机制、环境机制和动力机制综合协调运行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激活和调动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学习机制,引导学习者在改变自身过程中得到发展。

  • 标签: 学习 自适应 自适应学习 方法论 复杂适应系统
  • 简介:无论何种教育或教学,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或知识的获得。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中写下了他的教学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 标签: 化学教学 生本教育 方法论 课程观 《大教学论》 教育方法
  • 简介:作为百年来影响最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是如何开展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的?尽管杜威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对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是他在展开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法、辩证法以及反省思维等多种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帮助杜威摆脱了传统哲学二元的纠缠,确立了有意识的行动(或经验)在其教育哲学论述中的本体地位。发生学的方法显示了杜威深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影响,关注到了各种事件的生成性、连续性和情境性,使得杜威的教育哲学论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各种概念分析方法的使用使得杜威逃脱了传统概念意义与用法的陷阱,并基于自己的实用主义立场赋予许多概念以崭新的意义。以上述方法为基础,杜威对辩证方法的应用也迥异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对许多概念关系的讨论不再囿于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深入到概念所指涉的行为及诱发这种行为的社会环境层面。至于反省思维方法更是直接地以人们行为中的困惑或问题为出发点,融科学的精神、哲学的精神与实践的精神为一体,消弭了科学与哲学的边界、理论与实践的隔阂、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形成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独特风格。

  • 标签: 杜威 教育哲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 研究方法
  • 简介:面对近代中国“群雄环伺,祸变靡常”的局面,郑观应认为教育是富强救国的根本大计。他以天人观、道器观为基础,用诗性的笔触,阐发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他主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构建中国的新教育体系,尽快实现近代教育的蜕变与超越,为民族的复兴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他的诗性教育哲学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提供了助推力。

  • 标签: 郑观应 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
  • 简介:人称“神童”的赫钦斯(RobertMaynardHutchins,1899—1977)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布鲁贝克(1978)则认为,在“为建立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作出重大贡献的作者及其作为高等教育哲学里程碑的著述”中,赫氏的《美国高等教育》(1936)一书比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852)和维布伦的《美国的高等教育》(1918)两部著作都“更为全面。如今,赫氏的《美国高

  • 标签: 美国 赫钦斯 高等教育 教育哲学
  • 简介: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为出发点,借助系统科学方法,作者尝试给出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增长模式、教学设计的三维模型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并指出应该应用系统科学的“新三”和复杂系统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标签: 问题导向 教学设计 增长模式 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三维模型
  • 简介:混合方法研究作为继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研究问题为核心的多元化交叉研究方法。然而,由于不了解混合方法研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其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独有的研究策略,教育界对此方法使用极少或误用,认为它仅是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的简单混合。但是,混合方法研究60年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20世纪50年代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产生了混合方法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确立奠定其理论根基,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步骤与策略的突破,最终迎来教育研究的第三次方法运动。

  • 标签: 混合方法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 简介: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 标签: 局内人 局外人 介入 参与性行动者
  • 简介:董仲舒的人性主要观点有三:性有善质,未可谓善;性情相离,心体两分;人性三品,以中名之。其人性较之孟子、荀子的人性既有继承,又有整合,更有发展。董仲舒人性的提出与其人性的方法息息相关:以“天人感应”的宇宙为其人性的起点,用唯心主义名实考察人性,将“性同一说”与“性品级说”相结合。以人性为依据,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教化观,论证了教化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核心。他的人性和教化观为论证教育的存在提供了较为深刻的哲学依据,有利于官学制度的建立,但也开启了封建等级政治教化之源。

  • 标签: 人性论 教化观 人性 善恶 品级
  • 简介: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知识体系,有其"能"与"不能"。其"能"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需要实践者这个必要的中介,且其"能"的运作有其内在机制。明于此,对于教育理论,既不能拔高它,也不能贬低它,而是要正确地认识、评价与体察它。

  • 标签: 教育理论 哲学审视
  • 简介:人们在理解和把握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彻底主义精神,是推动知识生产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哲学的精神气质。秉持该种精神气质,围绕影响人发展的现实存在,以教育学的立场来理解世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哲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对教育问题持续思考的过程,帮助实现对自我及社会存在的教育性觉解。在坚持对哲学精神与教育视界的理解基础上,针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弊端,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变革的尝试不只是突破既有知识框架、理论体系及学科边界,丰富教育哲学的教学内容,更在于将存在本身及周身事物的理解作为教育观念建构的核心,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体验教育生活方式选择中的智慧。这既是教育哲学的使命,也是教育哲学从教者的学术担当。

  • 标签: 教育哲学 教育生活 教学形式
  • 简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分析和解读《回忆苏格拉底》中所体现的色诺芬教育哲学思想,可以看出:首先,色诺芬将“认识自己”这一德尔菲神庙格言的精神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不断提醒人们只有认识自己,更进一步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个体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出发点;其次,色诺芬在对当时雅典公民对身体养成的忽视和无知的现象进行严厉批判的基础上,强调关注身体并通过锻炼来维持身体健康对于个体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同时,色诺芬视节制为最基本的美德,唯有践行节制才能摆脱身体的约束而获得灵魂的清明,从而为个体之身心的整全发展提供可能的路径。

  • 标签: 色诺芬 教育哲学 无知 身体养成 节制
  • 简介:杜威在《教育哲学》讲演中提出了对职业教育的观点,即职业教育不是"营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与当前社会生产的水平一致,并要有前瞻性。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这些观点对于如何看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杜威 教育哲学 职业教育
  • 简介:“后语言哲学”是相对国外语言哲学研究,针对我国外语界语言哲学研究未来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年来,语言哲学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外语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转换研究视角,立足中国实际,注入中国元素,达到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变,主要包括后语言哲学研究目的的转换、研究内容的转换、研究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等,以开创语言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 标签: 后语言哲学 范式 语言 哲学
  • 简介:生本教育是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由郭思乐教授提出并主持了相应的课题,在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生本教育与传统的师本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把一切力量聚焦于学生的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教育主体认识的转变和最大程度的课堂中人的解放.

  • 标签: 生本教育 郭思乐 教育改革 教育理念 主体性教育 主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