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泸州市忠山小学秉承让学生“自主生长、个性生长、持久生长”的核心教育理念,构建了学生“自助生长、互助生长、乐助生长”的“三助生长”课堂。其中,自助是生长的基础,是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实现自主生长不可忽略的过程;互助是生长的关键,是学生在互相帮助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 标签: 品质追求 文本对话 教育理念 学习过程 句段 自主学习
  • 简介:采用文献研究及行动研究方式,吸纳上海嘉定区"品质教育"的经验做法,以义乌为例分析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构建区域"品质教育"的意义价值,解读"品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区域"品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设计区域"品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整体架构,构建品质校园、品质课程、品质课堂、品质教师、品质学生等八大"品质教育"内容体系,制定区域推进"品质教育"实施的六大措施及路径,以期破解义乌教育现阶段教育的瓶颈问题,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 标签: 品质教育 区域推进 方案设计
  • 简介: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持久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是奠定个体拥有幸福人生的心理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增进学生人际交往、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落实学生责任担当等途径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 标签: 合作学习 积极心理 自主能力 人际交往 自我效能感 责任担当
  • 简介:缺乏有效的政策理论指导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政策过程及其基本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是为政策分析和政策行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围绕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决策主体、制度环境、政策目标、政策模式等变量,教育政策过程的基本关系范畴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行动主体与制度环境、政策目标与效果评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具体表征.

  • 标签: 教育政策过程 决策主体 制度环境 政策目标 政策模式
  • 简介:师生关系是学校里的基本人际关系,更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变量。以往研究多着眼于教师职业道德,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来源于不同家庭,打着家庭所处阶层的烙印这一客观现实。基于三个城镇27所小学70名教师、1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观察和访谈资料,分析师生关系与学生所处社会阶层的关系以及相关因素的阶层差异。结果显示,学生主观感知到的公平感、师生的语言含义理解、参与机会、人际互动的判断方式等方面存在阶层差异,并且阶层差异得到教师群体的印证。师生关系的阶层差异事关教育公平,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培养教师应对学生阶层差异的能力。

  • 标签: 社会阶层 阶层差异 师生关系 不公平感 人际互动
  • 简介:特色办学是学校特色化、优质化建设的内涵发展需要,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处理好五大内在关系:特色办学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文化与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特色课程与特色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之间的关系,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五大内在关系,特色办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 标签: 特色办学 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 特色课程 特色学校 国家课程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在我国教育学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赫尔巴特不仅思考和阐释了理论与实践关系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而且还积极探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重温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座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可以防止我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片面性。

  • 标签: 赫尔巴特 教育学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 简介: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校园欺负量表和学业水平测试为研究工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S市6656名初中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受欺负学生在积极认知和情绪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学生;学业水平与心理韧性量表有显著的正相关,受欺负程度负向预测学业水平,心理韧性正向预测学业水平,自尊、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减少学生的受欺负程度,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受欺负学生改善不利处境造成的危害,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受欺负学生 心理韧性 学业水平 校园欺负事件
  • 简介:为了探讨父母陪伴对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以及此关系是否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间存在差异,对北京市436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陪伴总体处于中上水平,母亲陪伴水平显著高于父亲;(2)城市儿童的父母陪伴水平与自我价值感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3)父母陪伴各维度均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养育陪伴和学习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父亲;(4)无论是城市还是流动儿童,父亲、母亲陪伴均可显著预测儿童自我价值感,两组儿童的父母陪伴对自我价值感的总体作用无差异,只是城市儿童的母亲陪伴对其自我价值感的路径系数显著高于父亲,而流动儿童的父亲陪伴对其自我价值感的路径系数高于城市儿童较多。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发展密切相关,母亲陪伴的作用总体高于父亲,且这种作用在城市儿童身上更加突出,父亲陪伴对于流动儿童可能比城市儿童更有意义。

  • 标签: 父母陪伴 自我价值感 流动儿童 城市儿童
  • 简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缺失问题构成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犯。要想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制衡公共权力基础上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二者协同。为此,可以尝试以公民权利分配广度分散公共权力强度、整合公民个体权利为群体权利、以制度建设保障公民享受义务教育平等权利、提升公民权利意识等方式,以达到'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的目的;以完善公民本位义务教育法律体系、探索提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法律长效机制、化解公民受教育权利救济困境和建立诉讼救济机制、推进宪法司法化等方式,实现以法律保障公民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目标。此外,加强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民主建设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 标签: 义务教育 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权力 公民权利 预算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