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被誉为当代麦克卢汉的尼葛洛·庞帝在对数字化世界的观察和对未来构想的基础上指出:在数字世界里,媒介不再是信息。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数字化传播中,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的转换,换句话说,网络时代,信息的接收完全掌握在其接收者手中。庞帝的预言尚未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播正在演变为个体化的双向交流,网络的“屏幕阅读”正在以各种形式改变着个体的阅读方式。

  • 标签: 网络时代 阅读方式 个体化 数字化传播 数字世界 麦克卢汉
  • 简介:本文借用门槛理论模型,探讨建立谣言个体门槛预测模型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和颐酒店事件”微博谣言的扩散数据的解释,通过研究个体门槛分布规律对微博谣言扩散的影响,完善谣言的门槛预测模型。本研究有三个显著发现:1.临界大多数点的存在性问题;2.低门槛值分布高度集中;3.谣言类型影响门槛分布的差异。这三个问题是个体门槛分布状态下呈现出的三个主要特征,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个体门槛预测模型准确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 标签: 个体门槛 分布规律 谣言扩散
  • 简介:“一个从来没有害过头疼的作家,硬要写头疼,是永远也写不好的。”前苏联作家爱伦堡强调作家应该进行社会体验的观点,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体验,是指记者应该积极投身社会,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社会上的人事物件。积极进行社会体验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不经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当今新闻媒体涉及社会深层关键问题并具有发现价值和扣动人心力量的报道很少,缺乏社会体验是一个重要原因。记者看似在跑新闻,实际上大都很浮躁,或穿行在政府机关、奔波于会场之间,或四处挖新猎奇。忙得不亦乐乎的他们,很难潜下心来,真正深入实际,体验生活。虽然整天同各种各样的材料、实事打交道,他仍然可能是“一个生活贫乏的人”。因为他们对待生活,是一个接一个的“了解”,旁观而不是参加。走出办公室,投身社会,体验生活,做一个体验型记者,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的记者们急需补上的一门课程了。

  • 标签: 体验型 记者 走出去 新闻工作者 认识社会 苏联作家
  • 简介:可以赋予记者很多的社会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当然,要担当起这种角色,记者就必须把自己融于人民群众之中。

  • 标签: 新闻采访 青年个体户 记者
  • 简介: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 标签: 青少年网络暴力 网络社区 生活环境
  • 简介:在现代政治当中,新媒体在与集体行动相关的政治传播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集体行动中的新媒体传播现象出发,分别从组织动员和个体动机及认同两个层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网络集体行动及其传播的相关特性。首先,新媒体起到了迅速散播动员信息的作用,并塑造了以虚拟抗议为例的网络集体行动。其次,带有个人化特性的新媒体对于集体行动的动员结构、组织方式、抗争剧目与框架过程四个面向皆有所影响。最后,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参与集体行动时的动机与认同,原有的公私边界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改变集体行动这一概念本身的定义。

  • 标签: 新媒体 集体行动 动员结构 参与动机 集体认同
  • 简介:信息政治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产物,媒体技术的升级引发了信息政治内涵的更新。相较于传统互联网,自媒体通过赋予信息政治“交互性”内涵而进一步深化了其自治性维度。大众在自媒体平台上通过议程设置、发展公共生活、“倒逼”政府等环节,构建起以多层次交往为核心的政治行为交互体系,提升了政治效能感。然而,基于“传播个体主义”的自媒体也增加了政治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结构的风险性。政府需确立柔性、开放的治理思维,充分估计自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到“近用”且“善用”自媒体,以发挥其在寻求重叠共识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公民与政治权力协商的新方式。

  • 标签: 自媒体 交互性 信息政治 共识 商谈政治
  • 简介:深圳《晶报》“社情”专版有一个小专栏。叫“社会公德”。这个小专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短文一篇,反映有关社会公德的一个典型事例;二是小评论一篇;三是小漫画一幅。由这三“小”组成的小专栏,占用版面小,占用读者时间少。颇受市民欢迎。对新闻界同行来说,怎样宣传“八荣八耻”,经营好小专栏,也留下了三点启示:

  • 标签: 社会公德 专栏 精神 个体 典型事例 “小”
  • 简介: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利用日记法对120名被试进行了连续7天的9次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微信朋友圈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绪的作用,并探讨朋友圈嫉妒和个体的消费水平在其中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朋友圈炫耀性内容与个体消极情绪呈负相关;2.消费水平会弱化这种连接;3.朋友圈嫉妒则会强化这一关系。在将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进行对照的时候,本文从选定的特定社交产品的传播特征、个体的消费心理、研究材料的特点等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朋友圈 自我呈现 嫉妒 消费水平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摘要:敦煌石窟以其绚烂多彩的壁画图案闻名于世,其中石窟壁画中的的藻井图形更是精美华丽、异彩分呈,是敦煌石窟壁画的重点。藻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符号,图形式样十分独特;本文以本人创作作品《交木为井 ·饰以藻文》为例,探究了传统纹饰的现代化创作路径。

  • 标签: 藻井 交互影像 交互艺术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