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以“社会价格”为基础的两方搜寻匹配模型分析婚姻市场均衡条件及价格扭曲导致的失衡。在行为主体理性、价格信号准确的婚姻市场,将形成“顺序的”均衡结果,即同等级、同类别男女结合的“同型婚配”;但是主体对自身及对象价格估计的偏差,都将导致市场失衡。一方面,自我高估导致本应匹配的男女无法顺利结合,自我低估则使人仓促迈入并不合适的婚姻,此外,两者均有消极外部影响——将条件最差的男人(女人)驱逐出婚恋市场、使其无法找到婚配对象。另一方面,“社会价格”信号可能发生故意或无意的扭曲,造成对他人真实价值的错误估计以及随之而来的恋爱选择偏差;但是这类价格扭曲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双方信息的对称化而逐步得到修正。

  • 标签: 同型婚配 社会价格 搜寻匹配模型 市场失衡
  • 简介:这段时间,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国外企业在华攫取暴利。星巴克躺着也中枪,今天被央视曝光和质问,原因是“在中国售价最高,每杯拿铁(物料)成本不足4元”。这不禁使我想起了2007年兰州市物价局联合工商局等给牛肉面出台“2.5元一碗”的限价令一事。

  • 标签: 星巴克 管制 价格 2007年 国外企业
  • 简介:采用2011年1月4日至2014年2月28日中国螺纹钢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数据,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螺纹钢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螺纹钢期货价格与螺纹钢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中国螺纹钢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地显现。

  • 标签: 螺纹钢期货市场 期货价格 现货价格 价格发现
  • 简介: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人口结构变化与住房价格相关,并提出了著名的“资产消融假设”。通过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借助于面板数据二次项回归模型,发现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确实推动了中国住房价格上涨,发现消融假设存在其可能性,并预测了中国住房价格在2015年开始下跌“拐点”的到来。

  • 标签: 住房价格 人口结构 资产消融假设 抚养比
  • 简介:将企业看作知识的集合体,从微观层面的企业间协作关系出发,以公有收益和私有收益为基础,考虑声誉机制和知识贬值成本,建立了创新网络中两两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贬值成本大于公有收益和私有收益之和、介于公有收益与公有收益和私有收益之和之间、小于公有收益3种情况下创新网络的演化稳定状态,由此提出并证明了不同条件下关于企业合作倾向度的7个命题。

  • 标签: 创新网络 演化博弈 合作倾向 演化稳定策略
  • 简介:商品缺货是网络零售行业常见的一个问题,它给零售商造成严重的销售损失并导致顾客流失。本文以电子消费产品(手机)为例,通过两个实验,研究网络商店在商品缺货时提供预订功能以及价格优惠对顾客缺货反应的影响。实验一被试随机面对网络商店应对商品缺货的三种情境,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提供预订功能会显著增加延迟购买/预订的概率,在提供预订功能并给予价格优惠时,顾客选择预订的概率进一步提高。实验二中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优惠幅度下,回答可以等待商品到货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补偿幅度增加,顾客会延长可以等待商品到货时间,延迟购买的概率增加。

  • 标签: 缺货反应 产品可得性 消费电子产品 网络零售
  • 简介:在不完全制度性隔离状态下,商品房的居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无法有效区别,会产生投资性需求对居住性需求的挤出效应。从需求角度看,“混合需求引致”将造成房价不断上涨;从供给角度看,土地供给成本和土地垄断租金上涨、房屋开发成本上升、房地产利润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等助推了房价上涨。受需求二重性和供给垄断性影响,商品房的价格均衡是双重的。与此相对应,在卖方市场状况下,利用信号发送和识别模型发现商品房购买者的选择行为会出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半分离均衡。要抑制高房价就需要实现房屋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抑制投资性需求,保护和释放居住性需求,规制地方政府过高的土地增值收益,规制房地产开发商过高的垄断收益。

  • 标签: 不完全制度性隔离 均衡价格 选择行为 分离均衡
  • 简介:聚集经济、企业异质性与企业的绩效紧密相连。本文通过构建整合的实证分析框架,以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了雅各布斯外部性、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竞争外部性与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机制对于企业TFP、价格加成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马歇尔外部性、波特竞争外部性的贸易贴水对于TFP具有促进效应,雅各布斯外部性的贸易贴水对企业TFP则具有抑制效应,并且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差异显著;雅各布斯外部性、波特竞争外部性降低了企业的价格加成,而马歇尔外部性的贸易贴水效应提高了价格加成;不同规模的企业从聚集经济中获得的外部性也明显不同,中小规模企业的马歇尔外部性贸易贴水效应最高,雅各布斯外部性引致的贸易贴水效应则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 标签: 聚集外部性 企业TFP 价格加成 贸易贴水
  • 简介: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就业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就业政策重效率轻公平,相关法律不完备,以及派遣劳动者维权能力弱,派遣劳动者面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晰、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权利缺失、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少等就业风险。因此,为维护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发挥政府监管、法律规范和劳资集体谈判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劳务派遣工作的“正规化”。

  • 标签: 劳务派遣 就业风险 保障机制
  • 简介: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各种社会矛盾积聚起来.其中某些迅速尖锐化并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生命财产损失。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预防 机制 政府
  • 简介: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从湖南的实际情况看,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存在相对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湖南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四化两型”背景下,通过分析湖南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大湖南财政科技投入规模,调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等政策建议.

  • 标签: 四化两型 财政科技投入 投入规模 投入结构
  • 简介:中国铜价波动剧烈,规避风险需要进行铜价波动预警研究。首先对中国铜价波动进行关键性因素识别,指标中加入了再生铜与地震指标等关键性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形成铜价波动警度指标,并形成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以及措施反馈的铜价波动预警机制

  • 标签: 铜价波动 关键性因素 预警机制
  • 简介: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的理论框架,分析当银行将信息不透明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卖给连续统个市场投资者时,风险自留监管的效果。基本模型的分析发现:首先,单一风险自留比例不具有普适性;最优风险自留比例与基础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交易双方的风险态度都密切相关。其次,风险自留监管会降低差资产证券化数量的有效信息含量,从而加剧逆向选择程度;而对于好资产,又存在发信号成本。本文进而从道德风险的角度证明,银行的风险态度会影响单一风险自留要求是否能够提高银行监督贷款的激励。因此,在实施风险自留监管时,政府应当结合银行和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比单一风险自留监管更好地提高社会福利。

  • 标签: 风险自留监管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 简介:本文研究了政府研发补贴的不同发放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机制。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指出,定额补贴由于不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厂商的产品质量决策,所以在促进原始创新方面,它不如比率补贴有效。本文使用系统GMM方法估计了2009~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动态面板数据,发现上市公司接受的定额研发补贴对其创新产出,即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影响;这些上市公司上期的技术进步和当期研发投入会正向显著增加其创新产出。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改变普遍使用的定额研发补贴方式,以比率研发补贴来代替定额研发补贴,从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产出。

  • 标签: 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发补贴方式 定额补贴 比率补贴 创新
  • 简介:如何通过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中逐步实施阶梯水价政策,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logistic函数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补偿模型研究发现,阶梯水价的定价方法对供水企业利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的承受能力都存在重要影响。短期供水企业的利润随着水价上涨而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居民节水率不再提高使得用水量不再发生变化,此时供水企业利润会因用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当居民保持正常生活用水量时,供水企业的利润最终会保持平衡不再变化。

  • 标签: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水价 补偿机制 LOGISTIC模型
  • 简介:面对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加,我们必须思考转型期"大调解"机制的政策效果。基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偏好对企业创新激励这一独特视角,本文考察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中处理和调解这两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对企业创新激励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方式的倾向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激励,同时这一影响因企业控制权性质和企业生命周期两方面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本文不仅从企业创新激励的角度为知识产权纠纷行政执法偏好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解释,同时也从法和经济学角度深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激励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法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知识产权纠纷 行政处理 行政调解 企业创新激励 “大调解”
  • 简介:选取股改后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的机械设备业(C7)公司勾样本,从关联交易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关联交易规模越高,控股股东掏空能力越强;而股权制衡度、外资持股、市场化程度和独立董事比例等治理因素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弱化控股股东掏空的动机。

  • 标签: 股权分置改革 公司治理 控股股东 掏空 关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