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Ti-Al合金的扩散进行模拟研究,通过计算体系中原子的MSD曲线得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扩散系数增大,说明温度越高,原子越容易移动扩散,此结论与热力学理论相吻合,即温度越高,体系的能量越大,平均每个原子的能量也就越大,原子就容易移动,即扩散也会增加,体现在扩散系数上的增大。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体金属 扩散 MS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R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方法随机将入选的老年痴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3R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精神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行为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R强化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与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3R强化护理 老年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 简介:摘要LC3关吞噬作用(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 LAP)是一种特殊的吞噬作用,存在于吞噬和自噬两条途径的交叉点。LAP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是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被募集到单层膜结构的吞噬体表面。LAP途径依赖于含RUN域半胱氨酸丰富域苄氯素1互作用蛋白(RUN domain and cysteine-rich domain containing, Beclin 1-interacting protein, Rubicon)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的功能,最终导致LC3关吞噬体(LAPosome)与溶酶体结合,来消化降解内容物。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LAP在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感染宿主后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情况下LAP是宿主抵御和降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可以有效逃避LAP的攻击,甚至可以利用LAPosome成为其定居和复制的场所。本研究总结了近几年LAP在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及疾病发生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

  • 标签: LC3相关吞噬作用 病原微生物 感染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临床双相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特征,寻找双相障碍的素质性影像学标记。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169例处于不同临床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其中双相抑郁组68例、双相(轻)躁狂组29例、双相缓解组72例]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113名对照者(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组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评估躁狂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正性和负性情感量表评估正性和负性情绪程度;同时采集所有被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最终64例双相抑郁患者、28例双相(轻)躁狂患者、66例双相缓解患者和112名对照者纳入分析。采用局部活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静息态脑功能影像学特征,对4组被试者的ReHo值进行协方差分析,提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ReHo值进行事后检验,并分析4组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组和对照组的ReHo值差异脑区为双侧小脑后部(左侧F=11.41,右侧F=10.45)、双侧距状皮质(左侧F=10.60,右侧F=9.59)和右侧颞上回(F=10.58)。与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组、双相(轻)躁狂组、双相缓解组左侧小脑后部ReHo值降低(均P<0.01),右侧小脑后部(均P<0.05)、双侧距状皮质和右侧颞上回(均P<0.01)ReHo值升高。双相障碍患者右侧距状皮质ReHo值与负性情绪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4,未校正)。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各临床均呈现双侧小脑后部、双侧距状皮质和右侧颞上回局部活动一致性改变,提示小脑、视觉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脑功能改变可能是双相障碍的素质性神经病理学改变。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素质性特征
  • 简介:摘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关酶类3(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3, Sirt3)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异常蛋白在神经元中的沉积增多,导致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损伤。而Sirt3能通过去乙酰化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对延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神经系统变性病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3 线粒体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50 nm×4.6 nm,5 µm),流动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采用波长转换法,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检测波长为260 nm,阿魏酸为327 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线性范围分别为70.40~704.00 μg(r=0.999 8)、1.36~13.60 μg(r=0.999 8)、1.28~12.80 μg(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4%(RSD=2.54%)、101.06%(RSD=1.57%)、98.00%(RSD=2.09%)。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方便、简便、准确,适用于同时对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 标签: 含量测定(中药) 绿原酸 阿魏酸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结核”以及“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tuberculous spondy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0年12月前有关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的相关文献,共纳入8篇9例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文3例诊治过程,总结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结果本组3例患者中,2例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术干预后随访12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例在计划翻修手术前死于肺部感染。结合文献报道的9例,共12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男3例、女9例,年龄54~83岁。12例患者均因术后再发背部剧烈疼痛就诊,伴或不伴低热症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影像学提示骨水泥周围骨质吸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形成等脊柱感染征象。2例患者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10例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18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在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识别尤为关键。治疗常以规范抗结核药物辅以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结核,脊柱 手术后并发症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苯及其部分代谢物的气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为苯毒性机制研究提供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用小鼠经呼吸道吸入染毒的方法建立苯高浓度接触的动物模型,取染毒后小鼠血液标本,采用HLB固萃取的方法进行样品提取和净化,气色谱质谱-串联法进行目标物质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经HP-17MS型毛细管柱分离后,EI离子源进行离子化,选择离子扫描法(SIM)进行质谱检测,采用外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可实现血液中苯及其代谢物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间苯三酚的有效分离和准确定性、定量。该方法检测苯及其代谢物回归方程分别是:苯:y=3 252.1x+1 540,r=0.999 3;苯酚:y=2 046.5x+1 423,r=0.999 1;邻苯二酚:y= 1 853.9x+945,r=0.999 3;对苯二酚:y=1 891.5x+840,r=0.999 2;间苯三酚:y=1 052.4x+655,r=0.999 1。苯、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3、0.05、0.05和0.10 μg/g,定量下限分别为0.10、0.10、0.15、0.15和0.30 μg/g,该方法批内精密度为2.64%~10.06%,批间精密度为1.37%~10.17%,加标回收率为89.8%~102.3%。采用该方法可对苯染毒小鼠血液中苯、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进行定量检测。结论固萃取-气色谱串联质谱法可对苯及其代谢物(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进行准确定性、定量检测。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苯酚 邻苯二酚 对苯二酚 间苯三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次跨膜蛋白(CD133)及POU3同源盒基因3关长链非编码RNA(PANTR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关系。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乳腺科从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分别采集乳腺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组织中CD133及PANTR1表达情况。此外,取MCF-7细胞分作对照组、CD133过表达组、PANTR1过表达组、CD133抑制组、PANTR1抑制组。分别予以Lipofectamine 2000转染,CD133过表达组予以Lipofectamine 2000以及CD133序列,PANTR1过表达组予以Lipofectamine 2000以及PANTR1序列,CD133抑制组予以Lipofectamine 2000以及si-CD133序列,PANTR1抑制组予以Lipofectamine 2000以及si-PANTR1序列。分析各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差异,Pum1及E2F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乳腺癌组织CD133及PANTR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21±0.001比0.006±0.001、0.016±0.002比0.005±0.001,t=75.000、74.785,P<0.01)。转染24、48、72 h时CD133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倍数高于对照组(3.05±0.26、5.40±0.48、10.74±1.27比2.17±0.25、4.38±0.42、6.97±0.84,t=4.226、2.783、4.298,P<0.05),且转染24 h侵袭细胞数高于对照组(75.29±7.19比54.01±6.27,t=3.865,P<0.05);转染24、48、72 h时PANTR1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倍数高于对照组(3.11±0.28、5.45±0.51、10.05±1.24比2.17±0.25、4.38±0.42、6.97±0.84,t=4.372、3.003、3.570,P<0.05),且转染24 h侵袭细胞数高于对照组(76.03±7.26比54.01±6.27,t=3.977,P<0.01)。CD133过表达组细胞中Pum1及E2F3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4.52±0.75、3.38±0.56比1.00±0.04、1.00±0.03,t=8.118、7.351,P<0.05);PANTR1过表达组细胞中Pum1及E2F3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4.55±0.76、3.41±0.59比1.00±0.04、1.00±0.03,t=8.079、7.066,P<0.01);而CD133抑制组细胞中Pum1及E2F3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0.45±0.02、0.37±0.03比1.00±0.04、1.00±0.03,t=21.301、25.720,P<0.01);PANTR1抑制组细胞中Pum1及E2F3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0.47±0.03、0.38±0.02比1.00±0.04、1.00±0.03,t=18.360、29.784,P<0.01)。结论CD133及PANTR1在乳腺癌中均存在明显高表达,且可增强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 标签: 乳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增殖 侵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顶空固微萃取-气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的含量。方法于2019年10月,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固微萃取头萃取尿中正丁醇,优化盐析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用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尿中正丁醇在0.04~3.00 mg/L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4 mg/L,回收率为77.4%~102.8%,批内精密度为3.67%~8.11%,批间精密度为4.94%~6.90%。结论正丁醇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富集效率高,灵敏度高,适用于职业接触人群尿样中正丁醇含量的测定。

  • 标签: 固相微萃取 正丁醇 尿 色谱法,气相
  • 简介:摘要药物检验是临床用药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用药安全的一个因素。目前,高效液色谱(HPLC)与超高效液色谱(UPLC)是药物检验分析的常用方法。笔者本文通过综述形式,分析观察HPLC与UPLC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 药物检验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对早期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合子基因组激活以及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表观遗传学遵循着严密的时空修饰机制。既往研究已确定H3K9me3和H3K27me3对基因组表达的抑制效应,明确它们在基因组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染色质重编程、基因组印记、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体细胞克隆等,但其涉及的详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晰。本文从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阐述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研究进展,为了解胚胎发育的复杂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H3K9me3 H3K27me3 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组印迹 体细胞核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固萃取-气色谱法测定尿中氯苯代谢产物-对氯苯酚浓度的方法。方法于2021年5月,尿样中加入2 ml浓盐酸后在100 ℃下水解1.5 h,冷却过滤后经Oasis®MAX 6cc固萃取小柱富集、净化。0.01 mol/L盐酸溶液淋洗,乙腈洗脱,洗脱液用乙腈定容至5 ml后气色谱测定,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在1.61~80.30 μg/ml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516 02x-0.102 34,相关系数为0.999 7,方法的检出限为0.17 μg/ml,定量下限为0.55 μg/ml,方法加标回收率为89.3%~104.4%,日内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6.7%,日间测定RSD为4.5%~6.7%。结论本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排除了杂质的干扰,测定灵敏、高效、准确,可用于尿中氯苯代谢产物-对氯苯酚的测定。

  • 标签: 固相萃取 色谱法,气相 尿液 对氯苯酚 氯苯 代谢产物
  • 简介:AbstractPathogenic bacterial infection is severely threatening public health globally. The multi-modal antibacterial nanoplatform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ntibacterial efficiency. Here, we report a metal(Ti)-organic framework (MOF) derived nanocarbon (C-Ti-MOF) as a biosafety material for synergistic steriliz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via efficient photodynamic catalysis and robust photothermal effects. The C-Ti-MOF consists of abundant TiO2 nanodots embedded in graphitic carbon framework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TiO2 nanodots can catalyze H2O2 and O2 to produce superoxide anion (·O2-) and singlet oxygen (1O2), respectively. Meanwhile, under near-infrared irradiation (NIR), C-Ti-MOF can generate massive heat to destroy bacterial membranes. Systematic antibacterial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C-Ti-MOF nanoagents have a long-lasting and nearly 100% bactericidal ratio at an extremely low dose (0.16 mg/mL),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state-of-the-art TiO2 (Commercial TiO2 (P25), 0.64 mg/mL). Furthermore, the C-Ti-MOF can be electrospun into an antibacterial nanofiber membrane via mixing with polymeric matrix for treating bacteria-contaminated wastewater, and the membranes possess integra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Our study demonstrates a promising Ti-MOF-based biosafety material for efficient and long-life disinfection, which may stimulate new research in MOF-related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water decontaminations to nanotherapeutics.

  • 标签: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safety materials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effect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acterial disinfection
  • 简介:摘要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超声作为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提高结节的诊断准确度尤为重要。TI-RADS 4类结节属于可疑恶性结节,仅依靠常规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影像与报告系统分类标准诊断存在局限性。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的出现使得诊断准确性较大提升。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对现阶段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TI-RADS 4类结节诊断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概述。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甲状腺影像与报告系统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野菊花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固微萃取法提取、富集野菊花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5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含量的97.17%。野菊花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桉油精(24.72%)、α-香叶烯(15.78%)、β-金合欢烯(10.44%)、樟脑(10.05%)、α-衣兰油烯(4.81%)、α-水芹烯(4.43%)、α-蒎烯(4.28%)、莰烯(3.61%)、乙酸龙脑酯(2.56%)、侧柏烯(1.59%)、雪松烯(1.47%)等。结论固微萃取技术可用于野菊花挥发性成分分析,并提高其灵敏度与准确性。

  • 标签: 野菊花 挥发油含量测定(中药)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分子探针Al18F-PSMA-11的制备条件和方法,研究该探针临床转化的可行性。方法PSMA-N,N′-双[2-羟基-5-(羧乙基)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BED-CC)溶于CH3COONH4缓冲液(pH=4.8)中,与溶于纯水的AlCl3·3H2O按照物质的量比1∶1于60 ℃反应10 min,经tC18柱纯化并冻干制成[Al]-PSMA-11。用18F-标记[Al]-PSMA-11,考察反应温度和pH值对标记率的影响。标记产物经tC18柱纯化和无菌滤膜过滤制得Al18F-PSMA-11。对比Al18F-PSMA-11与68Ga-PSMA-11在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56±8)岁]的体内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SUVmax的差异。对1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患者(70岁)行Al18F-PSMA-11 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以评估其对前列腺癌复发监测的潜力。结果Al18F-PSMA-11在pH=4.8,60 ℃水相中反应15 min的标记率为(42.3±3.2)%,tC18柱纯化后产品室温放置3 h后的放化纯仍大于95%。Al18F-PSMA-11与68Ga-PSMA-11体内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浓聚在泪腺、腮腺、颌下腺、肝脏、脾脏、肾脏、膀胱及部分肠道,且2组各主要靶器官的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19~1.95,均P>0.05)。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的Al18F-PSMA-11延迟显像(注射后3 h)可见多发骨转移灶。结论采用[Al]-PSMA-11预螯合的方法合成的Al18F-PSMA-11可以满足临床PET显像应用,对前列腺癌转移灶有良好的定位和显像潜能。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同位素标记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