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全球2%~4%的青少年罹患脊柱侧弯,其中进展严重的患者需接受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此类手术耗时长、创伤大、失血失液量多,因此优化中液体管理策略,以避免中液体超负荷或容量不足对发育阶段青少年重要器官的损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此类手术中液体管理策略尚无定论。文章围绕青少年脊柱侧弯后路矫形中的输液及输血策略,包括容量监测指标、补液方式、液体种类、血液保护、输血指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此类手术中液体管理进一步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弯 矫形外科手术 术中液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影像测量了解漏斗胸Nuss矫形前后胸廓径线的改变情况,探讨并分析Nuss矫形对胸廓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漏斗胸Nuss矫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患儿中男43例,女7例。所有患儿中存在脊柱侧弯6例,胸廓不对称12例,胸骨旋转11例。通过CT影像测量其放置矫形器前及取出矫形器后胸廓各椎体平面最大横内径及该平面胸脊间的距离,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矫形前后各径线的改变情况,以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不同年龄、性别、矫形时间、漏斗胸对称与否、是否合并脊柱侧弯等情况间的差异性。结果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矫形器置入矫形器拔除,无明显中及术后并发症,Nuss矫形后较矫形前相比,胸廓前后径在第8~12胸椎水平均较前增加,第3~5胸椎平面较前减小,胸廓横径在第8~10胸椎平面较前减小;年龄≤10岁、矫形时长≥2年及女性患儿胸廓前后径改变量在多个胸椎平面分别较年龄>10岁、矫形时长<2年及男性患儿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斗胸Nuss矫形后前胸壁凹陷较前明显改善,并且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矫形时长间存在差异性,年龄较小及适当增加矫形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而胸廓横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 标签: 胸椎 Nuss矫形术 胸廓改变 CT测量 漏斗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后路截骨矫形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期间行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失血量,患儿分为大量失血组(A组,失血量/血容量≥30%)和非大量失血组(B组,失血量/血容量<3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8例患儿,A组29例,B组79例。两组患儿术前Cobb角、BMI、手术节段、置钉数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obb角、手术时间、手术节段、BMI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BMI、Cobb角较大、手术时间长、手术节段多是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截骨矫形患儿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失血,手术 儿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与传统漏斗胸微创矫正(Nuss)治疗小儿先天性漏斗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先天性漏斗胸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传统Nuss,观察组行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改良单步调查表(M-SSQ)评分、围期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人际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评分高,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Nuss比较,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对小儿先天性漏斗胸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儿M-SSQ评分与围期相关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漏斗胸,先天性 胸腔镜 漏斗胸矫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脊柱侧弯矫形期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期护理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行快速康复理念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15 d后疼痛症状情况(VAS)评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疼痛VAS水平峰值、VAS水平谷值及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经15 d护理后其疼痛VAS水平峰值、VAS水平谷值及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5 d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精神健康情况、生理职能情况及社会功能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15 d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的脊柱侧弯矫形期护理的患者实行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患者的身心。

  • 标签: 快速康复理念 常规护理 脊柱侧弯矫形术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预先洗涤法预防小儿脊柱侧弯矫形中高钾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脊柱侧弯畸形患儿32例,均择期行脊柱侧弯畸形矫形。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试验组中异体红细胞悬液经血液回收机洗涤后再输入,对照组中常规输入异体红细胞悬液。检测两组患儿术前、输血前、输血后和术后血钾。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输自体血、尿量、中出血量、异体血量、出入量及中血钾>5.0 mmol/L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输自体血、尿量、中出血量、异体血量和出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输血前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术后血钾明显高于输血前[(4.5 ± 0.7)和(3.9 ± 0.3)mmol/L比(3.7 ± 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后血钾明显高于输血前[(3.9 ± 0.2)mmol/L比(3.8 ± 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后血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3例患儿发生一过性血钾>5.0 mmol/L,其中1例患儿血钾>6.7 mmol/L,中发生心跳骤停;试验组未发生血钾>5.0 mmol/L。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红细胞悬液预先洗涤法用于小儿脊柱侧弯矫形可明显降低患儿输血后血钾,有效避免中高钾血症的发生。

  • 标签: 高钾血症 儿童 脊柱侧凸 血液成分输血 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治疗8 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 60/8 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 11/8 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 49/8 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治疗Lenke 1A型(45例)和Lenke 2A型(40例)共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女70例,男15例;手术时年龄为(14.4±2.2)岁(范围10~18岁);随访至少2年。LIV均选择为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近端1个椎体(LSTV-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胸弯长度、顶椎位置、LIV旋转及偏移骶骨正中线(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等指标。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分为两组,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enke 1A和2A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85例AIS患者随访时间为(37.8±16.3)个月(范围24~95个月),主胸弯Cobb角为51.9°±6.8°(范围42°~85°)。末次随访时36例(42.4%)患者未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Lenke 1A型患者,融合至LSTV-1出现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730,P=0.005)、长胸弯(t=1.930,P=0.030)、胸弯顶椎位置偏低(t=1.734,P=0.04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319,P=0.013;t=3.288,P=0.001)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29,P=0.046)。Lenke 2A型患者,远端固定至LSTV-1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246,P=0.01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534,P=0.008;t=1.972,P=0.028)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02,P=0.048)。结论对于骨龄未成熟、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及冠状面失平衡的Lenke 1A/2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较大;长胸弯伴低位顶椎也是Lenke 1A型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低骨龄、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冠状面失平衡、弯型不典型(长胸弯伴低位顶椎)的Lenke1A/2A型患者,LIV应选择为LSTV,其余患者远端可安全地融合至LSTV-1。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皮瓣阴茎再造阴茎头成形方案的选择策略。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收治20例行游离前臂皮瓣再造阴茎的患者,年龄19~41岁,其中易性病(女变男)14例,两性畸形3例,先天性阴茎发育不良2例,外伤后阴茎缺损1例。中根据患者前臂皮瓣组织量及阴茎头发育情况等不同的区条件,分别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阴茎头成形、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阴茎头成形或阴茎头游离移植3种方法进行阴茎头再造,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阴茎头形态的变化。结果20例中18例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再造阴茎头,1例易性病患者采用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再造阴茎头,1例两性畸形患者采用自体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术后随访10~36个月,再造阴茎头全部成活,其中足背皮瓣再造的阴茎头形态最为饱满、自然,冠状沟清晰;前臂皮瓣再造的阴茎头组织量稍显不足,冠状沟稍平,总体形态满意;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的阴茎头保留了其形态,外形逼真,但不够饱满。结论前臂皮瓣组织量较充足者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前臂组织量严重不足者采用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自身阴茎头发育良好的两性畸形患者采用自体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针对患者不同情况,个性化选择成形方法有利于获得满意的阴茎头外观。

  • 标签: 阴茎 外科皮瓣 移植物 阴茎再造术 阴茎头成形术 肋软骨 移植,阴茎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中,异体悬浮红细胞(ASRBC)输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后路矫形的437例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54例,年龄为(12.2±4.5)岁;女性为283例,年龄为(12.8±3.9)岁。按照患者中ASRBC输注量,将其分为ASRBC>3 U组(n=160)和ASRBC≤3 U组(n=27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的脊柱侧弯类型、病程、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以及中ASRBC、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等临床病例资料。以上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χ2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既往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将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中ASRBC输注量的影响因素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437例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中ASRBC输注量为(3.24±1.90)U。ASRBC>3 U组患者的中总输血量、ASRBC输注量,以及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1 300 mL(993~1 850 mL)、(5.3±1.7)U、51.3%(82/160)、30.6%(49/160)、4.4%(7/160),分别显著高于ASRBC≤3 U组的550 mL(310~750 mL)、(2.1±0.7)U、7.2%(20/277)、1.4%(4/277)、0.4%(1/27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0、P<0.001,t=112.5、P<0.001,χ2=109.9、P<0.001, χ2=81.0、P<0.001,χ2=9.1、P=0.004)。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年龄、脊柱侧弯类型构成比、病程、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P<0.001,χ2=8.7、P=0.013,Z=5.1、P<0.001,t=12.5、P<0.001,Z=12.6、P<0.001)。③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136,95%CI:1.002~1.287,P=0.047),病程延长(OR=1.013,95%CI:1.005~1.020,P=0.001),罹患特发性脊柱侧弯(OR=5.249,95%CI:1.219~22.599,P=0.026),中出血量增多(OR=1.004,95%CI:1.003~1.005, P<0.001)为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中ASRBC输注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中出血量较大的特发性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行后路矫形时,其中ASRBC的输注量较大。可根据脊柱侧弯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预估其后路矫形中ASRBC输注量,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备血。

  • 标签: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输血 红细胞输注 危险因素 脊柱侧凸,特发性 青少年 儿童
  • 简介:摘要截骨椎脱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指截骨椎近端椎体的后下缘与远端椎体的后上缘之间的矢状面偏移>5 mm。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附着点炎和异位骨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破坏脊柱、骶髂关节。晚期出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平视及平卧困难,需实施截骨矫形手术改善生活质量。AS后凸畸形截骨矫形中截骨椎脱位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但严重的脱位易引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中截骨椎脱位与中操作不当、脊柱的骨化程度、后凸畸形曲线模式及矫正度、截骨椎前壁过早骨折、截骨量过多或不足、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闭合铰链点不在同一水平、不恰当地使用悬梁臂技术等有明显的相关性。防脱位器械的使用、中透视及神经电生理监护可有效预防中脱位的发生;对于中已经出现脱位的患者,可根据神经功能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尝试复位或扩大椎板切除减压预防神经损害。AS患者较强的成骨能力使得脱位椎体可能发生重塑,随访期间可见良好的骨质重建、骨性融合。了解截骨椎脱位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可使脊柱外科医生进一步认识截骨椎脱位,从而有助于减少中截骨椎脱位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改良Brisson治疗儿童隐匿阴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32例隐匿阴茎患儿,年龄3~10岁,平均7.2岁。采用改良Brisson进行矫治,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32例隐匿阴茎患儿术后当日均有疼痛,30例可忍受,2例需止痛泵;出院后未见切口感染及裂开;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至1年,均获得满意效果。复查可见阴茎体外观似包皮环切术后外观,延长显露明显,阴茎阴囊角及阴茎耻骨角正常显露,未见明显回缩,5例包皮内板轻度水肿,2个月内水肿基本消失。结论改良Brisson治疗儿童隐匿阴茎,能够较好地矫正其病理结构,最大程度保留阴茎皮肤的完整性,术后瘢痕少,阴茎外观自然。

  • 标签: Brisson术 隐匿阴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PSNB)在踇外翻截骨矫形后多模式镇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踇外翻截骨矫形患者49例,根据手术结束后是否予以超声引导下PSNB分为PSNB组和Oral组。PSNB组(14例)毕行超声引导下PSNB,以0.5%罗哌卡因15 ml单次阻滞,并应用联合口服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塞来昔布)镇痛;Oral组(35例)术后仅使用口服止痛药。观察术后6 h静息时和第1 d静息/运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24 h内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阿片类药物补救率、不良反应和麻醉满意度。结果PSNB组和Oral组术后6 h静息N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分和3.0分(P<0.05);第1 d的静息、运动N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0.0分、1.5分和1.0分、3.0分,24 h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4.3%(2/14)和22.9%(8/35),需要阿片类药物补救镇痛的患者分别占7.1%(1/14)和2.9%(1/35),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N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Oral组1例腰麻后头痛,两组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均为100%。结论加入PSNB作为腰麻下踇外翻截骨矫形后多模式镇痛的一环,能提高术后6 h的镇痛效果,但并未明显减少术后使用止痛药。

  • 标签: 坐骨神经阻滞 多模式镇痛 踇外翻截骨矫形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s)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TCeMEPs)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脊柱侧弯矫形的患者60例,Cobb角60°~100°,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开始即微量泵注Dex负荷量1 μg·kg-1·h-1,持续10 min后减至0.4 μ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前2 h停止;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Dex负荷剂量结束时(T1)、Dex泵注30 min时(T2)、Dex泵注60 min时(T3)、Dex泵注90 min时(T4)的MAP、心率、SpO2,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Ramsay镇静评分,中SEPs、TCe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出血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长,Ramsay镇静评分提高(P<0.05)。两组患者T0时点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T1、T2、T3和T4时点MAP、心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SEPs和TCe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时对SEPs和TCeMEPs无影响,可降低MAP减少中出血利于者操作,还可减慢心率维持循环稳定,同时减少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脊柱侧弯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脊柱后路矫形后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患者住院期间采取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方法,结合脊柱矫形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护理重点包括: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制作病情观察记录表,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给予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指导。此外通过出院前健康宣教、出院后随访等做好患者的出院延续性护理。结果实施上述护理措施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已经恢复经口进食;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体质量增加4 kg。结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士应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营养支持,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P<0.05)。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 标签: 气管导管 移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9±5.6)岁(范围6~27岁)。牵引后、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及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估畸形改善情况。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牵引前、牵引后、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记录Halo重力牵引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96.1°±16.0°(范围71°~128°),侧凸Cobb角75.5°±20.5°(范围40°~107°)。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9例;牵引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2.8%±15.0%(范围18.0%~65.9%),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22.9%±8.0%(范围14.1%~38.6%),ASIA评分改善至D级4例、E级12例;手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45.4%±14.9%(范围29.0%~69.0%)、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33.6%±8.6%(范围23.3%~49.3%)。术后随访时间为(35.6±14.2)个月(范围24~72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ASIA评分E级15例、C级1例。中均未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臂丛神经麻木、2例术后出现近端椎板钩脱钩。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者术后即刻改善为E级,术后4年随访时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C级)。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可改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辅助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胸椎 脊柱后凸 脊柱侧凸 牵引术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状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组与改良阴囊成形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6.061、6.652,均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治疗儿童蹼状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 标签: 蹼状阴茎 阴茎阴囊融合 阴囊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ugita和改良Shiraki治疗儿童重度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2例重度先天型隐匿阴茎患儿。其中采用改良Sugita治疗32例(改良Sugita组),采用改良Shiraki治疗40例(改良Shiraki组)。2组患儿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阴茎外露部分增加长度、术后半年父母满意度评分(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及术后并发症(根据改良的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分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改良Sugita组与改良Shiraki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00±8.03) min和(40.30±9.27 )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7,P<0.05);术后阴茎外露长度的增加分别为(1.80±0.30) cm和(1.90±0.33) cm,术后0.5年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60±0.56)分和(4.60±0.5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2例患儿仅5例发生Ⅰ级并发症。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ugita和改良Shiraki治疗儿童重度隐匿阴茎术后阴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并发症低,易于临床实施,改良Shiraki手术时间更短。

  • 标签: 隐匿阴茎 改良Sugita术 改良Shiraki术 阴茎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