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作者: 王川 厉媛 刘稳 李轩毅 乔月华 戴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徐州 22100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 22100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徐州 221000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听力中心,徐州 221000 江苏省人工听觉工程实验室,徐州 22100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科和颅底外科,上海 200031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因头部外伤后出现平衡不稳及听力障碍,并且在影像学表现为内耳部分区域出现迷路气的患者。例1:患儿女,3岁,因“车祸伤后出现平衡不稳,无法直立4 h”入院。颞骨高分辨CT提示:右侧颞骨岩部横行骨折;内耳中见气泡影,考虑为颞骨骨折伴前庭内积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示双耳听力正常。给予抗感染、激素、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的平衡不稳消失,听力无明显下降。例2:患者男,45岁,因“车祸伤后出现右耳聋、耳鸣、面瘫伴平衡不稳1周”来我院就诊。颞骨高分辨CT提示:颞骨骨折伴外半规管气;内听道及面神经迷路段周围少许气;纯音测听示右耳110 dB,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2个月后随访复查,患者外半规管气仍存在,患者右耳仍为极重度耳聋,平衡不稳感无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乳囊肿的疾病特征及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5例乳囊肿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16个月,年龄范围为12~24个月。结果5例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单侧乳房无症状增大。B型超声提示局部囊性占位,边界清。磁共振成像提示T2高信号液性占位,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性激素化验提示卵泡刺激素和催乳素分泌升高。细针穿刺囊肿可见乳汁样液体。3例行乳糜试验2例阳性,1例阴性。5例患儿2例行抽吸治疗,3例行手术完整切除术。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细针穿刺乳房囊肿获得乳汁样液体是儿童乳囊肿重要临床诊断依据。除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外,女患儿为避免损伤乳腺组织可考虑穿刺抽吸治疗。

  • 标签: 积乳囊肿 抽吸治疗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腔镜胃癌外科在我国发展20余载,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起步阶段、21世纪初的学习积累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成熟推广阶段直至当下的规范创新阶段。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从无到有,由少及多,由多而广。手术技术不断成熟突破并逐渐规范形成共识,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收获,学术交流日渐活跃并受到国际重视。未来,更有望在肿瘤特异性的腹腔镜导航手术系统、智能化的机器人胃癌手术平台、内外科融合下的早期胃癌保功能手术以及腹膜转移的腹腔镜综合治疗等方面,获得新的进展与突破。笔者通过回顾中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发展历程,向历史深处汲取灵感,传承创新,展望未来,致敬前辈。

  • 标签: 腹腔镜 微创外科 胃外科 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袋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阴道分娩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奇偶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给予刻度血盆测量,研究组给予血袋测量,记录两组产妇一般产后出血发生例数、严重产后出血发生例数、产后休克例数,产后出血量评估误差、产妇对血量评估的满意度情况,比较两组测量方法对产后出血量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血袋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评估后,研究组产妇一般产后出血例数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产妇严重产后出血例数、休克例数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评估误差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阴道分娩产妇对出血量评估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袋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评估中,可显著提高一般产后出血检测例数,降低严重产后出血例数及休克例数,改善其产后出血量评估误差,提高产妇对血量评估的满意度。

  • 标签: 积血袋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致纤维包裹结节伴大量宫腔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例宫内节育器致纤维包裹结节伴大量宫腔脓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病因及诊疗措施。结果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腔局部内膜组织缺失,见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伴炎性渗出及坏死,包裹节育器结节为纤维素性坏死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宫内节育器致纤维包裹结节伴大量宫腔脓较为罕见,月经停止后6~12个月内建议取出宫内节育器以预防该疾病发生。

  • 标签: 宫内节育器 纤维包裹结节 宫腔积脓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青霉烯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青霉烯耐药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CRO)已构成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大威胁,其中耐青霉烯肠杆菌目细菌和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全球新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我国可供选择的抗CRO感染药物有限。因此,及时诊断CRO感染并基于现有药物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精准防控尤为重要。

  • 标签: 细菌感染 诊断 碳青霉烯耐药菌 抗菌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门静脉气(portal venous gas)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过去这种表现预示着极高的病死率,随着影像学发展进步,现在门静脉气可被及早地发现并引导医师通过各类检查手段寻找病因,然而在这些病因中克罗恩病并不常见,以下报道1例小肠克罗恩病并发产气荚膜梭菌入血引起的门静脉系统气病例。

  • 标签: 门静脉积气 Crohn病 梭菌,产气荚膜
  • 简介:摘要慢性、感染性创面愈合一直是临床及科学研究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其中细菌感染及氧化损伤是阻碍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点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针对点抗菌性、抗氧化性、光致发光性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点在慢性及感染性创面治疗中有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点抗菌、抗氧化、监测创面感染状态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潜在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 标签: 伤口愈合 抗菌药 抗氧化剂 碳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发生玻璃体再血(PV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烟台业达医院眼科收治的210例实施PPV治疗的P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PVH的发生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PDR患者PPV后发生PVH的影响因素。结果210例PDR患者PPV后发生PVH 40例,占19.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未进行玻璃体腔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合并增生视网膜牵引、临床分期Ⅵ期、术后眼压水平高、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是PDR患者PPV后发生PVH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术前未进行玻璃体腔注药、合并增生视网膜牵引、临床分期Ⅵ期、术后眼压水平高、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是PDR患者PPV后发生PVH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手术 玻璃体再积血 增生视网膜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RKP血流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合并感染部位、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暴露情况等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KP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47例,预后不良组59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住院时间[39(22,89) d比21(15,38) d]、90 d内入院史比例[17.0%(8/47)比35.6%(21/59)]、有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史比例[42.6%(20/47)比64.4%(38/59)]、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比例[44.7%(21/47)比78.0%(46/59)]、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比例[34.0%(16/47)比81.4%(48/59)]、感染性休克比例[19.1%(9/47)比69.5%(41/59)]、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比例[10.6%(5/47)比74.6(44/59)]、处于实体器官移植后状态比例[40.4%(19/47)比18.6(11/59)]、接受外科手术比例[51.1%(24/47)比32.2%(19/59)]、接受机械通气比例[23.4%(11/47)比74.6%(44/59)]、Pitt菌血症评分≥4分[21.3%(10/47)比69.5%(41/59)]、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2分[14.9%(7/47)比81.4%(48/59)]、血小板计数<100×109/L比例[31.9%(15/47)比62.7%(37/59)]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 χ2=4.54、5.04、12.46、24.48、26.61、43.02、6.12、3.86、27.44、24.36、46.29、9.93,均P<0.050)。多因素分析提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比值比(odds ratio,OR)=3.29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8~9.528,P=0.028]、MODS(OR=21.750,95%CI 7.079~66.829,P<0.001)为CRKP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更大,及时维持脏器功能可能改善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 血流感染 预后
  • 简介: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我国面临严峻挑战,亟需瞄准“双”目标下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适应行动的重大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本期“气候变化与健康”重点号总结报道了我国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明晰了我国人群非适宜温度、干旱、紫外辐射等气象因素及寒潮事件的健康风险,并总结归纳了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方法。未来应进一步系统阐明我国气象因素、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创新研发健康风险预警模型等技术方法与工具,加快推进相关科技成果在我国的转化应用,为“双”目标下我国人群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气候 健康风险 适应行动
  • 作者: 黄河发 毛爱红 李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放疗科,兰州 730050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000,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放疗科,兰州 730050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确诊率逐年上升。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人群,因考虑到术后并发症,身患慢性疾病或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采用放疗可获得与手术相当的局部治疗疗效。射波刀是一种可低分割、单次大剂量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设备,与常用的调强放疗(IMRT)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相对生物效应,具有疗程短等优势。离子放疗(CIRT)兼具剂量深度分布和生物学效应的双重优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具有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就SBRT与CIRT治疗前列腺癌的生物物理学特点及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讨论。

  • 标签: 前列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碳离子放射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铁载体毒力基因entB对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毒力的影响。方法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到的30株CRKP菌株中筛选出CRKP-27作为实验菌株,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构建entB基因缺失株ΔentB、回补株C-ΔentB,并通过PCR验证敲除及回补是否成功。观察CRKP-27、ΔentB、C-ΔentB菌株的菌落形态并进行拉丝试验,初步了解entB对CRKP菌落形态和毒力表型的影响。绘制菌株生长曲线,测定entB对CRKP菌株生长的影响。铬天青S(CAS)检测液对菌株产铁载体能力进行定量检测。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存率直观了解entB基因对CRKP毒力的影响。计量资料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小鼠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CR结果显示缺失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entB基因对CRKP的菌落形态、荚膜和毒力表型无明显影响。ΔentB组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CRKP-27组(P=0.008)和C-ΔentB组(P=0.001),说明entB基因削弱了CRKP菌株的生长能力。entB组与CRKP-27组(P=0.001)和C-ΔentB组(P=0.001)相比铁载体产量明显下降,分别下降11.739 3%和11.964 2%,说明entB基因显著增加了CRKP产铁载体能力。动物实验中,与CRKP-27组(P=0.023)和C-ΔentB组(P=0.024)相比,ΔentB组小鼠生存率明显增高,说明entB基因增加了CRKP菌株的毒力。结论铁载体毒力基因entB明显减弱了菌株的生长能力,但使CRKP产铁载体能力、毒力明显增强。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碳青霉烯类耐药 铁载体 毒力基因
  • 简介:摘要高剂量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近年来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心血管高危以上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却未获一致性结论,从而引发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五烯酸(EPA)和二十二六烯酸(DHA)对心血管系统不同影响的争议。尽管如此,近年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推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高剂量EPA用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甘油三酯升高的心血管高危/极高危患者的治疗,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耐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ICU住院期间感染CRE者纳入感染组,未感染CRE者纳入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CU患者感染CRE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118例ICU住院患者中,36例发生CRE感染,感染率为30.51%,纳入感染组;余82例患者纳入未感染组。感染组手术治疗、频繁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频繁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长及血清IgA、IgG、IgM水平低是ICU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结论ICU患者CRE感染风险较高,手术治疗、频繁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长及血清IgA、IgG、IgM水平低是ICU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感染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之一,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但近年来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使得临床治疗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开发新型药物治疗此类细菌感染显得尤为重要。现综述临床上治疗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现状及新型药物研发进展。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 抗菌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建立点扫描离子束流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使用FLUKA建立同步加速器离子束流治疗头的几何模型,匹配实验测量数据中的单能标称能量、高斯能谱分布、初始束斑大小以及束流的角分布等各项参数;利用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离子束流治疗计划,通过γ分析比较FLUKA束流模型与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剂量分布差异,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能离子束流的深度剂量分布差异均在0.1 mm之内,束斑大小最大差异为0.17 mm;对于每个靶区,2 mm/2%标准下的2D-与3D-γ通过率均在95%以上。结论基于蒙特卡罗程序FLUKA实现了点扫描离子束流输运过程的精准模拟。该模型能够用于临床治疗计划的模拟验证,并进一步应用于新型粒子治疗设备在开发阶段的模拟以及生物有效剂量的计算。

  • 标签: 蒙特卡罗模拟 点扫描碳离子束流 剂量分布验证
  • 简介:摘要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青霉烯酶分布情况,并比较耐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hvKP)和耐青霉烯非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non-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non-hvKP)两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49例患者分离的53株非重复CRKP菌株,使用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进行产青霉烯酶菌株初筛,拉丝试验进行高黏液表型初筛,使用PCR方法检测5种主要的青霉烯酶基因(blaKPC-2、blaNDM、blaIMP、blaVIM和blaOXA-48-like),常见血清型(K1和K2)和毒力基因(rmpA和iutA),将同时检测出rmpA和iutA基因的菌株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并对CR-hvKP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针对49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CR-hvKP和CR-non-hvKP两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CRKP存在广泛耐药,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仍具有良好的敏感性。CRKP主要的耐药机制为产青霉烯酶(52/53,98.1%),53株CRKP除1株未检测到青霉烯酶外,其余52株CRKP至少检测到1种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其中45株携带单一酶型,包括36株blaKPC-2(36/53,67.9%)、8株blaNDM(8/53,15.1%)和1株blaIMP(1/53,1.9%),7株携带两种酶型blaKPC-2和blaNDM(7/53,13.2%)。拉丝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3株CRKP检出7株(13.2%)CR-hvKP,其中2株拉丝试验阳性。测序结果表明CR-hvKP主要属于ST11型。CR-hvKP感染患者年龄几乎都在60岁以上(7/7),存在侵入性治疗(7/7)、肺部感染高黏液表型(2/7)以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7);CR-hvKP感染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44±4.70)%高于CR-non-hvKP感染患者(78.90±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25,P=0.032)。综上,重症监护病房CR-hvKP菌株以产KPC-2酶,荚膜血清型K2和ST11序列型为主,需加强对CR-hvKP菌株的监测与控制,防止耐药和高毒力菌株的共同进化。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