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纳米管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筛选具有良好软组织封闭效果的二氧化纳米管。方法在10、30和60 V电压下,利用阳极氧化法在表面制备管径分别为30、100和200 nm的二氧化纳米管,分别计为30、100和200 nm纳米管组,以未经处理的光滑纯片作为对照组。在各组试件表面培养HGF,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 d后各组细胞黏附形态,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2 h后细胞黏附情况及培养1、3和7 d时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培养7 d后的Ⅰ型胶原分泌量(每组每种实验各3个试件)。结果对照组HGF蜷缩成圆形,30和100 nm纳米管组HGF均呈现明显的同向伸展,200 nm纳米管组HGF分布稀疏且没有伸展。30和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分别为0.603±0.021和0.773±0.045)及Ⅰ型胶原分泌量[分别为(36.5±9.5)和(47.7±4.5)μg/m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细胞黏附A值:0.427±0.057;Ⅰ型胶原分泌量:(22.2±5.9)μg/ml](P<0.05),且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2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0.250±0.046)及Ⅰ型胶原分泌量[(10.1±3.7)μg/m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1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大,均显著大于相同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和对照组(P<0.05),且培养3 d时亦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各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小,除培养1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均显著小于相同时间点其他组(P<0.05)。结论表面管径为100 nm的二氧化纳米管较适合HGF的黏附、增殖和Ⅰ型胶原分泌。

  • 标签: 纳米管 成纤维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柄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板、网行胸壁重建术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山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继发性胸骨柄肿瘤病例,其中男8例,女5例,中位年龄56岁(41~72岁),原发性胸骨柄肿瘤11例,纵膈肿瘤侵犯胸骨柄1例,乳腺癌转移至胸骨柄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即刻应用板、网行胸壁重建修复。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EQ-5D直观模拟评分量表(ED-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并于术后3个月拍摄CT。以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2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切口一期愈合,术后恢复好;1例术后出现反常呼吸,予呼吸机支持,术后9 d反常呼吸消失。13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CT显示板、网无移位,无变形。均无明显上肢功能障碍。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7~41个月),1例软骨肉瘤患者因复发于术后11个月死亡。EQ-5D评分中疼痛或不适一项,术前为(1.85±0.80)分,术后为(1.15±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4个维度手术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Q-5D问卷总分为(7.08±2.02)分,术后为(5.45±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前ED-VAS得分(85.69±7.58)分,术后为(92.54±2.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板、网应用于胸骨柄肿瘤切除即刻胸壁重建,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 胸骨柄 胸壁重建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己定修饰多孔的抗菌性能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直径10.0 mm、厚度1.5 mm的光滑纯试件,以碱热处理后试件为对照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的试件为硅烷化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戊二醛接枝氯己定的试件为接枝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元素组成、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亲水性(每组6个)、酸性橙Ⅱ法分析氨基或亚胺基团含量(每组5个);用光密度法测定氯己定组5个试件的氯己定接枝密度;用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涂板计数法、抑菌环法评价各组试件抗菌能力,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评价各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1、3、5 d后的细胞活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各组试件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氯己定接枝后多孔表面的孔隙减小,C、N、Cl原子百分含量增加,接触角下降至37.5°±4.0°,氯己定接枝密度为(5.07±0.39)μg/cm2;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氯己定组仅有少量细菌黏附且细菌壁破裂;氯己定组菌液涂板仅见零星菌落,抑菌环透亮;细胞培养1、3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0.547±0.087)显著小于对照组(0.751±0.056)(P<0.05);细菌-细胞共培养显示对照组表面黏附大量细菌,氯己定组表面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结论氯己定接枝修饰的多孔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在有菌环境中可保障细胞黏附。

  • 标签: 氯己定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肌外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定远县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颞肌外网修补术治疗,对临床疗效、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临床一期愈合44例,癫痫发作2例,硬膜外血肿1例,网外露1例。结论颞肌外网修补颅骨缺损,颅骨塑形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术前充分准备,严格无菌、规范操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颞肌 钛网 仿生材料 手术后并发症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进行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钢丝结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为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颌面部骨折患者采取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颌面部骨折 钛板 坚强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8-氧化鸟苷(8-oxo Gsn)和8-氧化脱氧鸟苷(8-oxo dGsn)探讨高血压患者体内DNA和RNA氧化水平。方法现状调查。征集2018年8月至12月无其他慢性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各139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9.6±12.4)岁和(48.5±11.7)岁。采集空腹静脉血及晨尿,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液中DNA氧化产物8-oxo Gsn和RNA氧化产物8-oxo dGsn。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血糖、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液肌酐(U-Cr)等。8-oxo Gsn和8-oxo dGsn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使用IBM SPSS 22.0以及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健康对照组与高血压患者8-oxo Gsn和8-oxo dGsn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尿液中DNA和RNA氧化产物8-oxo Gsn和8-oxo dGsn以及其经U-Cr校正的8-oxo Gsn/U-Cr和8-oxo dGsn/U-Cr分别为14.38(10.39~19.91)ng/ml、12.97(7.92~18.96) ng/ml、1.10(0.88~1.38) μg/μmol、0.96(0.75~1.30) μg/μmo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对应的结果:11.95(7.52~18.01) ng/ml、10.12(6.42~15.04) ng/ml、0.86(0.59~1.21) μg/μmol、0.72(0.50~1.02) μg/μmol。经性别分组之后,男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尿液DNA氧化产物8-oxo G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4,P=0.14),女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尿液8-oxo Gsn和8-oxo dGsn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经过U-Cr校正后,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人群,8-oxo Gsn/U-Cr以及8-oxo dGsn/U-Cr高血压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高血压患者体内DNA和RNA氧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人群。

  • 标签: 高血压 DNA RNA 鸟苷 脱氧鸟苷 色谱法,液相 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橙皮苷对颗粒介导前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方法骨髓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30 ng/ml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50 ng/ml刺激下,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磨损颗粒形貌结构。对不同浓度下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t检验分析得出最低有效浓度;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判断橙皮苷对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最后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验证橙皮苷对颗粒介导的破骨基因,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组织蛋白酶K (CTSK)、TRAP的影响。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RT-PCR结果数据均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磨损颗粒大小在1~3 μm。CCK-8实验结果显示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浓度超过40 μmol/L后,会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40.1, P<0.01),所以选择40 μmol/L作为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中发现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前破骨细胞的分化,TRAP阳性细胞数目及破骨细胞的面积明显减少(t=5.5,P<0.05)。与对照组相比,扫描电镜观察颗粒介导骨吸收陷窝面积明显增多,但加入40 μmol/L的橙皮苷后,这种吸收效果或明显减少(t=6.1,P<0.05)。最后,通过RT-PCR实验得出,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NFATc1, CTSK,TRAP基因(t=7.1、4.8、9.1,均为P<0.05)。结论橙皮苷抑制颗粒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

  • 标签: 破骨细胞 假体失效 NFATC转录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碘化钾制备碘涂层板的可行性,并验证其抗菌性能。方法以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将碘负载到板表面,制备出碘涂层板。通过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观察碘涂层板的表面征象和成分结构。实验分组:对照组是经过预处理但未行载碘的板,共10块;实验组是经过预处理后再行载碘的碘涂层板,根据电解液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1 000 mg/L、2 000 mg/L、4 000 mg/L组,每组各10块。使用1×106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碘涂层板外观呈灰色,表面可均匀覆盖一层平整、无塌陷的涂层,电镜下见其表面可形成碘涂层,局部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陷凹。对照组、1 000 mg/L组、2 000 mg/L组、4 000 mg/L组的板碘含量分别为0、5.10、10.32、15.05 mass%;其体外抗菌菌落计数分别为56.00±5.09、21.40±2.76、9.10±2.51和2.00±1.88,4组之间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出碘含量稳定、涂层分布均匀的碘涂层板。体外抗菌实验证明碘涂层板的抗菌性能强于未载碘板。

  • 标签: 碘化钾 骨板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使用改良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进行治疗的2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脱位类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关节活动范围、X线片检查结果、美国肩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5 ±2.62)个月,手术时间(50.57±8.13)min,术前等待时间(2.71±1.35)d。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67.14±5.19)°,后伸(41.14±2.20)°,外展(167.24±7.07)°,外旋(52.10±4.99)°,内旋(83.33±3.61)°。ASES评分(94.19±4.01)分(86.67 ~ 100分),Constant评分(92.95±4.98)分(78 ~ 99分),根据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为15例(71.4%)、良为6例(28.6%)。结论改良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肩锁关节脱位 钛缆 肩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种植支抗钉结合镍拉簧压低伸长磨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大同市第五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治疗的90例上颌第一磨牙伸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采用正畸片段弓压低法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微种植支抗钉结合镍拉簧压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压低时间、压如深度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压入深度和压低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钉结合镍拉簧压低伸长磨牙较正畸片段弓压低磨牙的疗程短,且患者痛苦少。

  • 标签: 伸长磨牙 微种植支抗钉 正畸片段弓 镍钛拉簧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脏损害,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因素。长期高血糖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是引起DKD发生的共同致病途径,但具体机制错综复杂。氧化应激是高血糖引起肾损伤的共同基础,在DKD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减少肾脏氧化应激可能是DKD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抗氧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氧化应激诱导下人正常黑素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和不同时间处理人正常黑素细胞的细胞活力,以探讨构建良好氧化应激模型的条件。然后,他克莫司以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干预氧化应激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他克莫司最佳干预浓度和处理时间。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和他克莫司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构建氧化应激模型的H2O2最适浓度为0.4 mmol/L,处理时间为24 h,他克莫司最适处理浓度和时间分别是10 μg/ml和24 h。与H2O2组相比,他克莫司组细胞内ROS和MDA表达水平均下降,细胞内SOD、GSH-Px活性均增高(均P<0.05)。结论他克莫司可保护黑素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损伤。

  • 标签: 他克莫司 白癜风 氧化应激 黑素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肺活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COPD患者氧化/抗氧化失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患者10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肺活血汤。2组均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计算FVC;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PaO2、PaCO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DA、SOD、GSH-Px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50/51)、对照组为80.4%(41/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04)。研究组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心慌、胸闷、乏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716、6.524、5.032、2.516、4.804、2.882,P<0.05或P<0.01)。治疗后,研究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8.05±6.11)%比(59.02±5.45)%,t=7.876]、FEV1/FVC[(60.10±5.83)比(54.05±5.07),t=5.592]、PaO2[(67.79±3.82)mmHg比(60.63±3.55)mmHg,t=9.805]均高于对照组(P<0.01),PaCO2[(56.08±2.25)mmHg比(61.14±2.13)mmHg,t=11.663]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MDA[(3.21±0.63)μmol/L比(4.95±0.87)μmol/L,t=11.56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OD[(73.35±8.97)μU/ml比(61.68±7.82)μU/ml,t=7.003]、GSH-Px[(170.35± 17.72)U/ml比(149.14±15.04)U/ml,t=6.5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肺活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纠正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益肺活血汤 氧化/抗氧化失衡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骨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骨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骨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骨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骨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骨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骨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骨界面的整合。

  • 标签: 磷酸钙类 活性涂层 牙种植体 骨整合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 作者: 张晓璐 杨扬 文平 李丹霞 赵志军 邵国 杨军 张春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014010;包头医学院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所(转化医学) 014010;内蒙古自治区骨组织再生与损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包头 014010,内蒙古自治区低氧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包头 0140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对幼羊颅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雌性小尾寒羊分为3组,分别为网组(n=3)、钉组(n=3)及假手术组(n=3)。网组将标准网以矢状缝为中线垂直覆盖于幼羊颅骨上,并在固定点(a、b、c、d、e、f)植入钉固定;钉组仅在固定点植入钉;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至骨膜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0 min及随后每6个月评估3组的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术前及术后24个月检测3组实验羊头围。手术中植入钉后和术后24个月对3组实验羊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网组和钉组的钉间距。手术植入钉后和术后24个月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网组和钉组的钉间距。术后24个月处死3组实验羊后,测量其脑重量和脑容积。结果3组幼羊手术均成功,且均无死亡。术后30 min及术后6、12、18、24个月时,3组实验羊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实验羊手术前、后比较,头围均增加(均P<0.05);而在术前和术后24个月时,3组头围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CT和游标卡尺测量的结果均显示,手术时,网组和钉组每两颗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时,钉组的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网组增大(均P<0.05)。网组手术时与术后24个月比较,每两颗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钉组术后24个月时,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手术时增大(均P<0.05)。术后24个月,3组实验羊脑重量和脑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网固定于幼羊颅骨并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对其行为学和大脑容积也无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固定网的钉随颅骨的生长滑行移动,无网限制的钉随颅骨生长而"随波逐流"。

  • 标签: 颅骨 骨发育 儿童 钛网 绵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钩状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3例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2~61岁[(46.0±2.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Pechlaner分型:A1型5例,B1型8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钩状锁定板及微型锁定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固定和愈合情况。比较术后2个月时患指与健侧指关节活动度(ROM)及握力,并采用手指总活动度(ATM)评分评估手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指术前和术后2个月时关节疼痛情况,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9个月[(11.3±1.1)个月]。手术时间20~30 min[(25.5±1.3)min],术中出血量5~10 ml[(5.5±1.3)ml]。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4.7±0.3)周]。患者术后2个月手术关节ROM及患侧握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M评分: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00%,手功能恢复至正常。VAS由术前(5.9±1.1)分下降至术后2个月(0.5±0.1)分(P<0.05)。无内固定失效,无切口感染。结论微型钩状锁定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手术时间短,可以在骨折解剖复位后达到坚强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手功能可快速恢复,疼痛缓解明显,手术并发症少,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掌指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微型钩状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是机体活性氧产生过多和/或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活性氧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聚集,从而对某些分子、细胞甚至整个机体产生多种毒性作用的病理状态。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参与许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病理性瘢痕在人群的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但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难题。近来有研究显示,氧化应激相关通路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异常,说明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 标签: 氧化应激 活性氧 病理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是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胚胎内ROS来源于细胞自身各种代谢过程,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其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胚胎内的ROS水平。生理含量的ROS可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信号转导,但过量的ROS会引起胚胎内线粒体损伤、DNA损伤、脂质过氧化甚至细胞凋亡,进而导致胚胎发育阻滞。本文旨在综述ROS对植入前胚胎发育的双重作用及氧化应激损伤胚胎后挽救方案的研究进展,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氧化应激对植入前胚胎发育的影响,及选择恰当的挽救方案避免氧化应激影响植入前胚胎发育。

  • 标签: 氧化应激 活性氧 植入前胚胎发育 抗氧化剂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OS)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其水平高低受免疫功能状态、糖脂代谢、血压等因素影响,OS作为肾脏损伤的重要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活性氧(ROS)、活性氮簇(RNS)产生过多,肾脏组织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研究发现,在CKD早期就有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的表现,这种氧化状态通过改变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结构、裸露自身抗原、破坏内皮产生炎症反应等方式参与CKD的发生,并促使CKD逐渐进展为存在多种复杂并发症及合并症的肾衰竭期,与预后相关。深入研究OS与CKD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展特点,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本文就CKD氧化应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内皮损伤
  • 简介:摘要三氧化二砷中毒后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脏、肝脏、肾脏等多脏器受损,致死量0.8~2.0 mg/kg,急性中毒少见。本文分析10例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三氧化二砷引起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三氧化二砷中毒的认识。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中毒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