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时间与成年人MS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以期为M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2019年10月以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8篇文献,包含研究对象共计656 319例,其中MS患者共150 638例。睡眠时间与MS存在"U"形关联,短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1倍(95%CI:1.07~1.16),长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0倍(95%CI:1.03~1.18)。亚组分析显示,横断面研究中,相对于正常睡眠时间组,短睡眠时间使男性、<60岁人群、亚洲人及白种人患MS风险分别增加6%、14%、9%和24%,长睡眠时间使女性和<60岁人群患MS风险分别增加13%和19%。队列研究中观察到亚洲人短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10,95%CI:1.07~1.13),白种人长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56,95%CI:1.08~2.26)。结论MS与长睡眠时间和短睡眠时间之间均存在关联。睡眠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习惯,因此通过干预睡眠以降低MS患病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 标签: 睡眠时间 代谢综合征 Meta分析 观察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相关,探讨睡眠影响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方法本研究共筛选出5 449名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定量超声检测法测量骨密度,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不同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调整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运动后,睡眠时长≥9 h组与7~8 h组相比,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9,95%CI 1.17~1.65,P<0.05);进一步联合睡眠时长及入睡时间分析不同睡眠习惯对骨质疏松风险的影响,与睡眠时长为7~8 h且入睡时间在22:00~23:00的人群相比,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为22:00~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8,95%CI 1.01~1.87,P<0.05),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更高(OR=1.43,95%CI 1.01~2.01,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9 h)且入睡时间较晚(≥22:00)是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且入睡时间越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可能越大。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骨密度 骨质疏松风险 绝经后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2017至2018年因AECOPD入住上海市浦东医院综合内科及呼吸内科的661例患者,分析比较患者的基线特点、COPD稳定期的治疗措施以及住院期间的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结果在661例患者中76.6%为男性,平均年龄74.5岁,平均住院时间11.9 d,有24%的患者出现住院时间延长,2.57%的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14.67%的患者需使用无创机械通气(NIV)。AECOPD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患者自身条件包括年龄、低血红蛋白血症、合并慢性肾脏病;其次还与入住的科室、AECOPD的严重程度、住ICU时间以及对NIV的需求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导致AECOPD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因素主要与住院科室以及对ICU、NIV的需求相关。

  • 标签: 住院时间 重症监护病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无创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抑郁风险与双重任务下的起立步行(TUG)测试时间之间的相关。方法招募在江苏南京社区居住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193例,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老年抑郁筛查;分别进行单一任务TUG(TUG-single)测试、附加操作任务的TUG(TUG-manual)测试、附加认知任务的TUG(TUG-cognitive)测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G-single、TUG-manual、TUG-cognitive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GDS得分与TUG-single、TUG-manual、TUG-cognitive测试时间的相关。结果平均TUG-cognitive时间和平均TUG-manual时间长于平均TUG-single时间(P<0.0001)。GDS得分越高,TUG-single测试时间越长,两者呈正相关(r=0.2261,P=0.0016);GDS得分与TUG-manual测试时间呈正相关(r=0.2359,P=0.0010);GDS得分与TUG-cognitive测试时间也呈正相关(r=0.1946,P= 0.0067)。结论老年抑郁风险增加与TUG测试时间延长呈显著正相关,TUG测试可用于评估老年抑郁患者的功能移动能力。

  • 标签: 抑郁 起立步行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成年人诊断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法通过对成年人腰椎穿刺后体位、卧床时间、低颅压头痛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生成6条最佳证据,通过与临床情景结合,制订审查指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证据的应用。结果经2轮审查,除患者对新证据的依从为93.3%外,其余4条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证据应用前后比较,腰椎穿刺后患者低颅压头痛以及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率由28.3%(30/106)降至15.1%(1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99,P=0.016)。结论该最佳证据的应用,表明腰椎穿刺后患者不必常规去枕平卧4~6 h,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的患者腰背痛发生率减低,舒适度提高。

  • 标签: 腰椎穿刺术 时间,卧床 体位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胃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胃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胃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滞留的危险是胃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阿比多尔和/或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1例使用甲泼尼龙(0.75~1.50 mg·kg-1·d-1)抗炎治疗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1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普通型患者痰液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和肺部影像学改善时间。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年龄分别为52(45,62)和46(32,56)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5,P<0.05)。两组临床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中重型患者占52.0%,而对照组中普通型占71.4%。两组患者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分别为15(13,20)和14(12,2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发病至肺部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和13(12,1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3(11,18)和13(12,1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至肺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15)和13(12,17) 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临床类型的COVID-19患者中,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对病毒清除时间未见明显影响;普通型患者中未观察到激素可以加快肺损伤的改善,故不建议使用。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糖皮质激素 病毒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不同疗程高压氧(HBO)治疗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内源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05只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造模后1 d HBO治疗组(IR1d+HBO),造模后7 d HBO治疗组(IR7d+HBO),造模后14 d HBO治疗组(IR14d+HBO),造模后28 d HBO治疗组(IR28d+HBO)。各组造模后第2、4、6、8周分别采用免疫荧光BrdU/β微管蛋白(β-tubulin)、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法检测缺血侧大脑区新生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双标阳性细胞。结果(1)BrdU/β-tubulin表达量在造模后2周时,SS组11.40±1.52,IR组36.60±2.51,IR1d+HBO组48.60±3.21,IR7d+HBO组42.60±2.30;4周时SS组12.20±1.92,IR组26.20±2.28,IR1d+HBO组39.80±2.17,IR7d+HBO组33.20±1.92,IR14d+HBO组29.20±1.48;6周时SS组12.40±1.67,IR组18.60±1.82,IR1d+HBO组30.20±2.49,IR7d+HBO组25.40±2.79,IR14d+HBO组21.40±2.50,IR28d+HBO组19.60±1.67;8周时SS组11.80±1.64,IR组16.40±2.07,IR1d+HBO组24.40±1.95,IR7d+HBO组21.20±1.48,IR14d+HBO组18.40±1.67,IR28d+HBO组15.60±1.82。各组间BrdU/β-tubulin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S组比较,各时间点IR组大鼠BrdU/β-tubulin表达量均增高(P<0.05);各时间点IR1d+HBO、IR7d+HBO组大鼠BrdU/β-tubulin表达量均高于IR组,而各时间点IR14d+HBO、IR28d+HBO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SS组,其余各组均在2周时BrdU/β-tubulin表达量达到最高(P<0.05)。(2)BrdU/GFAP表达量在造模后2周时,SS组22.60±1.82,IR组59.00±3.67,IR1d+HBO组50.60±2.51,IR7d+HBO组55.20±2.58;4周时SS组22.20±1.48,IR组45.00±2.24,IR1d+HBO组35.80±1.64,IR7d+HBO组40.20±2.16,IR14d+HBO组44.60±2.51;6周时SS组22.80±1.64,IR组26.68±1.78,IR1d+HBO组27.40±1.67,IR7d+HBO组28.40±1.51,IR14d+HBO组26.20±1.78,IR28d+HBO组26.20±1.48;8周时SS组21.60±1.81,IR组21.40±1.14,IR1d+HBO组24.00±1.58,IR7d+HBO组24.80±1.92,IR14d+HBO组23.40±1.67,IR28d+HBO组22.20±1.30。BrdU/GFAP表达量在同期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组比较,除8周外,各时间点IR组大鼠BrdU/GFAP表达量均增高(P<0.05);2周、4周时,IR1d+HBO、IR7d+HBO组大鼠BrdU/GFAP表达量均高于IR组(P<0.05),而6周、8周时,IR1d+HBO、IR7d+HBO组大鼠BrdU/GFAP表达量无差异(P>0.05);各时间点IR14d+HBO、IR28d+HBO组与S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在2周时BrdU/GFAP表达量达到最高(P<0.05)。结论早期及恢复期行HBO治疗可促进缺血大脑区NSCs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早期长疗程HBO治疗可维持缺血区NSCs向神经元分化较长时间

  • 标签: 高压氧 脑缺血 神经干细胞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宫颈组织弹性成像参数与第一产程时间的相关及各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收集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30日北京医院的48例足月待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经阴道实时超声评估宫颈长度(CL)、内口形态,测量宫颈弹性成像参数,包括硬度比(HR)、弹性对比指数(ECI)、宫颈内口应变力平均值(IOS)、宫颈外口应变力平均值(EOS),随访至生产并记录临产后第一产程时间,根据第一产程时间分为第一产程正常组与第一产程延长组。分析评价晚孕期宫颈弹性成像参数与第一产程时间的相关及各参数间的相关。结果48例待产孕妇临产后35例经阴道分娩,13例行剖宫产,其中4例因第一产程延长行剖宫产,9例因其他原因行剖宫产。第一产程正常组CL、HR低于第一产程延长组,ECI高于第一产程延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正常组IOS、EOS均高于第一产程延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临产前行宫颈弹性评估且最终经阴道分娩的孕妇中,第一产程时间与宫颈ECI呈负相关(r=-0.415,P<0.05);ECI与CL、HR呈负相关(r=-0.528,-0.374;均P<0.05);HR与IOS、EOS呈负相关(r=-0.669,-0.558;均P<0.01);HR与CL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评价宫颈组织的ECI,或可作为评价宫颈成熟度的半定量指标,对预测产程和指导引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经阴道 弹性成像 第一产程时间 晚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HR=1.33,95%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人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

  • 标签: 静坐时间 糖尿病,2型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儿童过敏结膜炎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生态学研究。收集深圳市眼科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2018年儿童过敏结膜炎逐日就诊资料(包括就诊日期、性别、年龄等)及同期大气污染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SO2、NO2、CO和O3)及气象(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正态分布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相关关系,非正态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使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PM2.5浓度与儿童过敏结膜炎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结果纳入的过敏结膜炎儿童16 133人次,年龄2个月至18岁,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49.3%和50.7%。2018年深圳市日均大气PM2.5浓度为22(15,31)μg/m3。大气PM2.5浓度与过敏结膜炎就诊量的相关系数为0.150(P=0.004)。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大气PM2.5浓度对过敏结膜炎门诊量在滞后第3天效应最强(相对危险度为1.111,95%可信区间为1.071~1.152),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过敏结膜炎门诊量增加11.112%(95%可信区间为7.011%~15.212%)。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引入NO2、O3、CO后,大气PM2.5浓度对过敏结膜炎就诊效应强度有所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大气PM2.5浓度与儿童过敏结膜炎就诊量呈正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08-614)

  • 标签: 结膜炎 变应性 颗粒物 空气污染 季节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队资源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1日在该院进行检查并接受治疗的13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69例)给予团队资源管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和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以及血清中IL-6、CRP、TNF-α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14.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DN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团队资源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就诊时间与静脉溶栓用药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同时对患者的恢复也有较大的益处,不仅提高了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标签: 团队资源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就诊时间 静脉溶栓用药时间
  • 简介:摘要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其睡眠中发生的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常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T90%是PSG数据中的常见指标,指整夜睡眠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pO2)相比,能更准确、更直观地反映OSAHS患者整个睡眠期低氧的情况。多项研究表明T90%与OSAHS相关合并症密切相关。本文就T90%与OSAHS常见相关合并症的关系加以综述,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评估OSAH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OSAHS合并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合并症的风险、减少合并症的危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患者RoSCo评分与术后绝对卧床时间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行LPN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通过RENAL肾肿瘤评分、BMI及查尔森术前共病指数计算RoSCo评分,根据该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RoSCo评分≤4分),中危组(RoSCo评分5~6分),高危组(RoSCo评分≥7分),收集3组患者的术后绝对卧床时间。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绝对卧床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RoSCo评分和术后绝对卧床时间的相关。结果共有164例LPN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低危组82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7例。所有患者绝对卧床时间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7(6,8)d,其中低危组为6(5,6)d、中危组为8(7,8)d、高危组为11(11,12)d。RoSCo评分低、中、高危3组的术后绝对卧床时间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2.9,P<0.001);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水平的事后两两检验发现,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0.001)。RoSCo评分与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呈正相关(r=0.815,P<0.001)。结论LPN患者的RoSCo评分与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患者RoSCo评分越高,其术后绝对卧床时间也越长。因此,护理人员根据RoSCo评分可预测LPN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RoSCo评分 绝对卧床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术后糖皮质激素注射时间与剂量对术后感染的影响,为防治肩关节镜术后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肩关节镜手术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未感染组(73例)。分析两组术后感染发病率和病原菌分布。探讨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等与术后感染发生率的相关。通过ROC曲线预测糖皮质激素注射时间与剂量对肩关节镜术后感染的影响。结果肩关节镜术后感染者共21例,感染率为22.3%,其中革兰阴性菌8株(38.0%),革兰阳性菌12株(57.2%),真菌1株(4.8%)。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治疗日均剂量和使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 = 1.238、P = 0.026)、糖皮质激素治疗日均剂量(OR = 1.485、P = 0.019)和使用时间(OR = 0.968、P = 0.018)均为肩关节镜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肩关节镜术后糖皮质激素的累计治疗时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685~0.924,临界值为5.16;肩关节镜术后糖皮质激素日均剂量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30~0.988,临界值为1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结论肩关节镜术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长时间与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注射可能会导致术后感染的风险增高。肩关节镜术后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避免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肩关节镜 糖皮质激素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护理对微创治疗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感染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感染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患者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方式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输尿管狭窄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就诊的1 322例STEMI患者,分为工作时间入院组518例(39.2%)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804例(60.8%)。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OTD)、入院至球囊扩张(DTB)、发病至球囊扩张(OTB)时间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MACCE发生情况。结果1 322例STEMI患者中,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比较,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水平较低,而血肌酐和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均为P<0.05)。工作时间入院组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5.4%比7.0%,χ2=1.288,P=0.256)和中位随访时间2.6年的MACCE发生率(27.9%比25.6%,χ2=0.718,P=0.397)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6.6%(χ2=6.388,P=0.011),亚组分析显示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DTB时间显著低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75.0(57.3,103.0)min比89.0(67.0,115.0)min,Z=-3.784,P=0.000],但OT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2.0%比2.9%,χ2=0.507,P=0.476)和远期MACCE发生率(18.4%比22.2%,χ2=1.078,P=0.299)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单中心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存在更长的院内救治时间延迟,但入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

  • 标签: 入院时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远期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