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急诊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4~79岁。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13例;其中1例术前已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急诊手术原因均为呼吸困难。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2例备体外循环。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其中有6例侵犯气管的病例行气管部分切除后端端吻合+气管切开术,有1例行胸骨劈开肿瘤切除+颈淋巴及纵隔淋巴清扫+全喉切除+气管低位造瘘术;2例恶性肿瘤患者病变侵犯范围广,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2例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50个月,除2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甲状腺肿瘤所致呼吸困难的患者,病死率较高。急诊手术不仅能缓解呼吸道梗阻,挽救患者生命,部分患者更能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外科手术 急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儿童及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非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2015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59例儿童及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39例,女20例;年龄中位数为11.7(7.1,13.7)岁。Delbet骨折分型:Ⅰ型7例,Ⅱ型27例,Ⅲ型20例,Ⅳ型5例。根据不同受伤至手术时间分4组:A组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48 h;B组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72 h;C组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3~96 h;D组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6 h。分析受伤至手术时间对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9例患者术后获12~62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6例患者的合并伤需要术中同时处理,其手术时间未纳入研究,其余53例患者手术时间中位数为80(70,105)min。受伤至手术时间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098(P=0.484)。术后37.3%(22/59)的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A、B、C、D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1%(8/17)、50.0%(7/14)、25.0%(3/12)、25.0%(4/1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分别为23.5%(4/17)、31.3%(5/16)、16.7%(2/12)、18.8%(3/16),4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延长并不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非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手术时机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 标签: 肠梗阻 急性病 病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 标签: 肠梗阻 急性病 病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急诊 临终患者 不复苏 舒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急诊 临终患者 不复苏 舒缓护理
  • 简介:摘要老年手术患者常合并衰弱,衰弱与老年患者一系列的不良结局(术后谵妄、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等)密切相关。本文就老年手术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识别老年手术患者的衰弱状态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借鉴,进而提高老年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

  • 标签: 综述 老年人 衰弱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抢救室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nd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经由本院抢救室收治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者入抢救室时的人口学特征、APACHE Ⅱ评分、是否使用肾脏毒性药物、24 h液体出入量及院内生存时间等相关指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COX回归研究AKI的发生对患者住院生存率的影响,并分析AKI严重程度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纳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238例,其中108例发生AKI(45.4%),AKI 1期83例(34.9%),AKI 2~3期25例(10.5%)。APACHE Ⅱ评分>13分[OR=1.11,95%CI(1.07~1.16),P<0.01],应用血管活性药[OR=2.20,95%CI(1.08~4.49),P=0.03],糖尿病(OR=2.33,95% CI(1.23~4.42),P=0.01),24 h入量>3 L(OR=3.10,95%CI(1.17~8.25),P=0.0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校正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后,AKI仍是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KI严重程度显著增加急诊患者死亡风险[AKI1期HR=1.45,95%CI(1.08~2.03),P=0.04; AKI2-3期HR=3.15,95% CI(1.49~4.81),P=0.03]。结论急诊抢救室患者中AKI的发生较常见。APACHE Ⅱ评分>13分,应用血管活性药,糖尿病,24 h入量>3 L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急诊科 发生率 预后 容量 APACHE Ⅱ评分 血管活性药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 标签: 急性药物中毒 临床特征 毒物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进程查询系统的应用效果及对手术患者家属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手术时间>1 h的患者家属198名,根据患者手术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9名。两组均实施术前访视、术前评估、术前宣教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未特殊告知家属术中手术进程信息,观察组家属可在手术进程查询系统查看手术进程信息。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评估两组患者家属焦虑状态,比较两组家属术前和术中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家属术后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家属在术中焦虑评分和生命体征均较术前呈现一定程度的升高,观察组患者家属术中焦虑状态评分为(49.01±7.91)分,脉搏(92.97±8.76)次/min,呼吸(20.13±1.64)次/min,收缩压(122.06±11.69)mmHg,舒张压(82.86±6.45)mmH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94、6.749、26.784、4.387、8.139;P<0.01)。观察组患者家属在患者术后总满意度为95.96%(95/99),对照组为63.64%(6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32,P<0.01)。结论手术进程查询系统的应用能有效地减轻手术患者家属的心理焦虑状态,提高患者家属对手术的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 信息化 手术进程查询 家属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老年意外伤害患者院外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17年11月—2020年5月因意外伤害就诊的210例急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院外意外伤害就诊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85.71%。结果180例急诊老年患者中发生跌倒共147例,跌倒发生率为81.7%。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室外、有慢性病和未使用助行器械为跌倒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意外伤害类型以跌倒为主。加强防跌倒措施的护理宣教,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选择合适的助行器或尝试其他防跌倒新技术,建立多方共同参与模式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老年人 急诊室,医院 意外伤害 院外跌倒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开展无缝隙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临沂市中医医院2018年1~5月实施常规护理的急诊转ICU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该院2018年6~10月实施无缝隙护理后收治的急诊转ICU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和急诊-ICU护理人员的转运交接工作内容情况。结果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明显好转,实施后的科室间电话咨询和确认率从32.35%下降到4.28%,危急值遗漏或错录率从26.47%下降到0.00%,责任互相推诿率从22.06%下降到1.43%,实施后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急诊ICU护理人员的转运交接工作内容情况显示,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减少责任推诿、电话询问及漏诊的发生率,为实施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ICU患者 转运交接 交接质量
  • 简介:摘要肝癌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外科手术依然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而术后的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外科手术操作中肝肿瘤受压后,可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破损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转移;全肝血流阻断中使用Pringle手法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降低肝脏的免疫防护功能,引起肿瘤复发;断肝过程中作为物理屏障的正常肝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破坏,会引起肝癌患者术后的复发。文章将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进行初步阐述与总结,以期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思路。

  • 标签: 肝肿瘤 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394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抑郁分为抑郁组(65例)和非抑郁组(3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5例(16.5%)患者发生术后抑郁。抑郁组患者术前抑郁、焦虑、失眠,术后镇痛、恶心、呕吐比例,术后VAS疼痛评分,手术部位中胸部、脊柱占比等,均高于非抑郁组(P<0.05);而手术时间,吸烟比例,手术部位中头面部、颈部、腹部、盆腔、上肢、下肢占比等,均低于非抑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焦虑[比值比(odds ratio, OR)=3.566,95%CI 1.754~7.250,P<0.001]、术后疼痛(OR=1.330, 95%CI 1.158~1.528,P<0.001)是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焦虑、术后疼痛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改善围手术期焦虑、疼痛对减少术后抑郁的发生可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非心脏手术 术后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随病情进展可明显影响患者心肺功能、活动能力,出现脊髓受压甚至瘫痪。严重脊柱侧凸常需手术矫正,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多,甚至需分期手术。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先天性疾病。故此类患者手术期管理难度较大。文章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剖析脊柱侧凸患者低体重、困难气道、肺功能受损等特点,以及常见脊柱松解、胸廓成形、脊柱截骨矫形、切口深部感染清创等手术特点,阐明困难气道处理、术中监测、通气策略、容量管理、术后镇痛等围手术期管理重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侧凸 气道管理 术中监测 液体治疗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肝癌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外科手术依然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而术后的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外科手术操作中肝肿瘤受压后,可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破损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转移;全肝血流阻断中使用Pringle手法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降低肝脏的免疫防护功能,引起肿瘤复发;断肝过程中作为物理屏障的正常肝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破坏,会引起肝癌患者术后的复发。文章将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进行初步阐述与总结,以期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思路。

  • 标签: 肝肿瘤 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急诊重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分析谵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诊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院收治的100例急诊重症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谵妄,未发生谵妄的患者6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付费方式、家庭成员缺失、酗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疾病、既往病史、呼吸衰竭、重症感染、机械通气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为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病史、机械通气及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既往病史、机械通气及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降低急诊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病率,如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全面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合并疾病;通过APACHEⅡ评分系统严密监测患者认知、行为及临床表现,充分了解患者有无存在引发谵妄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巡视,定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尽量减少仪器报警及人员走动噪音,缓解患者焦虑、恐慌等情绪,合理调整家属病房探视与陪护时间,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 标签: 急诊重症患者 谵妄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急诊内科昏迷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组(60例)与常规剂量组(6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剂量纳洛酮治疗,大剂量组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昏迷清醒时间,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气水平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常规剂量组的75.00%(45/60),P<0.05;大剂量组昏迷清醒时间短于常规剂量组,GCS、CRS-R评分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PaCO2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PaO2水平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9/60)与常规剂量组10.00%(6/60)比较,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纳洛酮比较,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可提高疗效,调节炎性因子和血气水平,缩短昏迷清醒时间,改善昏迷程度和意识障碍,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昏迷 急诊内科 纳洛酮 血气水平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急诊输液患者输液安全性,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输液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期间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疾病不确定性量表(MUI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最终收集109例患者完整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51%(109/126),其中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36%(9/55),低于对照组的29.63%(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57,P<0.05)。2组患者干预前MUIS、MCMQ、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UIS评分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复杂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7.76 ± 2.49)、(12.03 ± 2.51)、(11.82 ± 2.12)、(11.74 ± 2.24)分,低于对照组的(24.72 ± 2.94)、(16.31 ± 2.27)、(16.13 ± 2.51)、(15.39 ± 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346~-8.375,P<0.05);研究组患者MCMQ中面对得分(19.13 ± 2.62)分,高于对照组的(13.79 ± 1.96)分,回避和屈服得分分别为(8.71 ± 1.34)、(9.81 ± 1.17)分,低于对照组的(14.57 ± 1.93)、(15.12 ± 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031、-18.441、-17.875,P<0.05);研究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29.43 ± 3.62)、(27.67 ± 3.11)分,低于对照组的(37.44 ± 5.31)、(40.12 ± 4.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216、-15.821,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可减少急诊输液的风险,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急诊 输液 治疗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