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诊手术患者,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BMI≥15 kg/m2,性别不限。术床调至头高足低30°,右侧卧位下采用胃窦部超声图像,分别予定性和定量评估超声图像。前者为定性评估胃窦内为空窦,有液体或固体;后者于胃窦舒张期取3次图像,分别测量图像最长径线(D1)和最宽径线(D2),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SA=(D1×D2×π)÷4]。计算胃容积[GV=27.0+(14.6×CSA)-(1.28×年龄) ],结果<0时,胃容量为0。计算GV/体重,≤1.5 ml/kg时为空胃,胃内容物为固体或GV/体重>1.5 ml/kg为饱胃。根据患者是否饱胃,将其分为2组:空胃组(E组)和饱胃组(F组)。记录患者禁食水时间、并存疾病及手术类型。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79例,其中E组患者121例,F组58例。与E组比较,F组患者禁食水时间<6 h及并存糖尿病的发生率升高(P<0.05)。并存糖尿病是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1.968(2.392~59.870)。结论并存糖尿病是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诊处理 外科手术 胃内容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18日至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5~82岁。所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行肺部CT检查,必要时完善咽拭子核酸检测。患者排除新冠肺炎后按常规选择麻醉方式;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方式选择麻醉方式。患者排除新冠肺炎后,按常规程序行急诊手术。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三级防护进行急诊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急腹症患者中,16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4例无法排除新冠肺炎。20例急腹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腹部手术,其中硬膜外麻醉手术2例(开腹阑尾切除术1例、开腹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1例),全身麻醉手术18例(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9例、开腹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例、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胆囊造瘘术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2~194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5 mim;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8 mL。(2)术后情况:16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于普通单间病房治疗,其中1例术后5 d出现发热,急诊复查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改变,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及时转至隔离病房治疗,同时完善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双阳性;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及家属均为武汉居民,疫情期间未居家隔离,无法确认是否有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参与该例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在14 d医学观察期内未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其余1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4例术前结合病史及肺部CT检查结果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直接转入隔离病房治疗,术后连续2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排除新冠肺炎,患者原发病术后恢复顺利。20例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手术切口感染1例,敞开伤口消毒换药后行二次缝合,愈合良好;肠液漏1例,经腹腔引流管引流,保守治疗后好转。20例急腹症患者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外科急腹症患者采用急诊关口前移的方式进行筛查。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按常规程序行急诊手术;对于不能排除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三级防护行急诊手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复查肺部CT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于单间病房治疗;术后确诊新冠肺炎须及时转至隔离病房治疗;术前结合病史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直接转入隔离病房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腹症 急诊手术 诊断 治疗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急诊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妇科急诊腹腔镜手术68例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例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异位妊娠31例(45.6%),卵巢囊肿破裂20例(29.4%),卵巢肿瘤蒂扭转12例(17.6%),盆腔囊肿5例(7.4%)。手术时间(50.5±10.2) min,出血量(53.0±20.7)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1±12.5) h,术后住院天数(4.3±2.5)d,其中2例患者发生尿潴留。结论妇科急诊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肥胖患者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并能体现微创、并发症少和快速康复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急腹症 肥胖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在急诊手术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效果,重点讨论该干预模式在患者的焦虑、应激状态以及满意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随机将我院行急诊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小组称之为研究组,另外一组应用常规模式开展护理工作,称之为对照组。经差异化的干预护理后,组间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在开展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工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焦虑抑郁评分水平、应激状态、护理满意度,相关数据指标的比较结果均显示研究组的表现更为出色(P<0.05)。结论:对于施行急诊手术患者而言,应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确保患者的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在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方面也有积极意义,患者对此的认可度也普遍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综合护理;急诊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急诊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4~79岁。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13例;其中1例术前已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急诊手术原因均为呼吸困难。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2例备体外循环。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其中有6例侵犯气管的病例行气管部分切除后端端吻合+气管切开术,有1例行胸骨劈开肿瘤切除+颈淋巴及纵隔淋巴清扫+全喉切除+气管低位造瘘术;2例恶性肿瘤患者病变侵犯范围广,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2例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50个月,除2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甲状腺肿瘤所致呼吸困难的患者,病死率较高。急诊手术不仅能缓解呼吸道梗阻,挽救患者生命,部分患者更能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外科手术 急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儿童及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非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2015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59例儿童及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39例,女20例;年龄中位数为11.7(7.1,13.7)岁。Delbet骨折分型:Ⅰ型7例,Ⅱ型27例,Ⅲ型20例,Ⅳ型5例。根据不同受伤至手术时间分4组:A组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48 h;B组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72 h;C组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3~96 h;D组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6 h。分析受伤至手术时间对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9例患者术后获12~62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6例患者的合并伤需要术中同时处理,其手术时间未纳入研究,其余53例患者手术时间中位数为80(70,105)min。受伤至手术时间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098(P=0.484)。术后37.3%(22/59)的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A、B、C、D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1%(8/17)、50.0%(7/14)、25.0%(3/12)、25.0%(4/1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分别为23.5%(4/17)、31.3%(5/16)、16.7%(2/12)、18.8%(3/16),4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延长并不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非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手术时机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对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以阑尾炎起病,其中30例于外院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阑尾及回盲部切除术。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会诊15例为类癌(类癌组),17例为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非类癌组),均在本院接受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类癌组均未发现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非类癌组有11例(64.7%)发现癌残留或者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5(12~156)月,其中类癌组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非类癌组有6例出现疾病进展,4例因肿瘤死亡,其5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7.6%和68.6%。结论对于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类癌者,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后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对于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有较高的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率,应及早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指导后续辅助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 标签: 结肠 阑尾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 标签: 肠梗阻 急性病 病因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 标签: 肠梗阻 急性病 病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急诊 临终患者 不复苏 舒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急诊临终患者舒缓护理需求与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2020年收治776例急诊临床死亡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终纳入687例数据,年龄(70.38 ± 16.57)岁;≥75岁患者占49.8%(342/687);其中36.0%(247/687)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生命最后阶段选择不给予心肺复苏(DNR)。急诊临终DNR患者年龄≥75岁占63.2%(156/247),DNR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排名前4位的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有37.5%(45/120)的患者家属再次选择放弃治疗。选择DNR的患者急诊抢救室停留中位时间为738.7 min。结论急诊临终患者及家属选择DNR的对象主要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这类患者滞留急诊增加了抢救室的拥堵,同时不能得到安宁的舒缓护理环境,建议急诊医护人员加强舒缓护理意识,提高舒缓护理能力,给予急诊临终DNR患者相对独立的区域和与之相适应的舒缓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急诊 临终患者 不复苏 舒缓护理
  • 作者: 朱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80例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参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护理管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无论抢救效率和效果、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

  • 标签: 急诊;胸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效果
  • 作者: 王玉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5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诊胸痛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选取该时间段内本急诊接收的胸痛患者76例,通过电脑随机抽样方法予以分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常规组(n=38),(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n=38)。对比2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为36例(97.29%),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而且能够使患者救治效果提升,值得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ACS患者为对象,按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治疗情况,分析两组护理流程缺陷情况,并采用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总体缺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项目记录遗漏、单病种知识欠缺、分诊经验欠缺、处理流程欠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主诉误判、既往服药史遗漏、主观隐瞒病史、护患沟通欠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服务可及性、质量及安全维度评分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环境设施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能为ACS患者争取更多宝贵救治时间,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诊救治 护理缺陷
  • 作者: 何曾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3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京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荆门 431800
  • 简介: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心理情绪改善的作用。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结果:在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2.31±2.62)、(39.81±2.13)、(51.30±2.65)、(40.18±2.63),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更好,对于护理人员的配合程度更高,保证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值得参考。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不明原因昏迷患者的三间分布、病因构成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进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以"急性昏迷"为主诉,且无明确诊断及可以解释昏迷原因的4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纳入患者男性:女性为1∶1.16,统计分析患者的三间分布、确诊手段、最终确诊病因及预后情况。结果不明原因的昏迷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乡村人群,且高发于春冬季。88%的患者最终在住院期间确诊,主要是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23.1%(98/424)]、结合体格检查的检验结果[25.0%(106/424)]来完成确诊。最常见急诊不明原因昏迷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24.1%(102/424)]、感染[14.2%(60/424)]、中毒[9.0%(38/424)]、癫痫发作[8%(34/424)]、代谢性疾病[7.1%(30/424)]、精神性疾病[6.1%(26/424)]等。92.0%(390/424)的急诊不明原因昏迷患者在入院时的急诊严重指数(ESI)分级为1 ~ 3级,格拉斯评分(GCS)以轻度昏迷为主:13 ~ 14分[29.7%(126/424)]、15分[32.6%(138/424)]。患者死于诊室的病死率为1.4%(6/424)。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如康复训练占35.4%(150/424),在养老院继续治疗占11.1%(47/424)。结论急性昏迷的病因诊断谱广且患者死亡风险高,脑血管疾病是其最常见的病因。ESI分级和GCS评分可帮助识别大多数死亡高位风险的患者。为明确诊断,神经系统检查如脑部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等必不可少。跨学科协作对于提高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断效率和准确率是有益的。

  • 标签: 急性昏迷 急诊内科 病因
  • 作者: 梁枫 杨艳艳 苏妍卓 辛精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超声科,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吉林省外科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3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创伤性脑实质挫伤及血肿(TIPHs)患者发生进展的自然进程,并分析影响其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TIPHs患者69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复合伤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于入院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化标准值(INR)、D-二聚体、血小板、血红蛋白,观察低氧血症和高颅内压发生情况。记录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CT血肿体积、对照CT检查时间、对照CT血肿体积,及首次CT检查的病灶形态、多发灶、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水肿带、皮质距离,分析影响TIPHs患者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69例TIPHs中,28例发生TIPHs进展(进展组),进展率为40.58%;未发生血肿进展41例(未进展组)。两组性别构成、年龄、PT、APTT、INR、血红蛋白、受伤原因、合并伤、低氧血症发生率、高颅内压发生率、SAH发生率、水肿带发生率、病灶不规则率、首次CT检查时间、对照CT检查时间、首次CT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GCS、皮质距离、Fbg明显低于非进展组,TT、血小板、多发灶率、对照CT血肿体积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距离<1 cm、Fbg<2 g/L和多发灶是影响TIPHs患者发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6.723、5.515、4.827,P<0.05),模型判断TIPHs患者发生进展的敏感度为71.43%(20/28),特异度为92.68%(38/41),准确率为84.06%(58/69)。结论基于TIPHs患者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提前预判,对高风险患者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将有利于降低进展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脑损伤 血肿 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 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