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线局域网络(WIFI)辐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钳夹法复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实验组大鼠放置于路由器附近,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置于法拉第笼内,不给予电磁波照射,并将笼子用锡纸保护,防止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术后4、8、12周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坐骨神经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进行检测。同时在光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实验组SFI分别为-89.725±0.613、-80.432±0.733、-78.654±0.695,对照组分别为-88.652±0.541、-79.313±0.782、-77.293±0.7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5、3.478、4.375,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实验组坐骨神经中BDNF、NGF、GAP-43的表达分别为0.703±0.051、0.422±0.042、0.323±0.032,对照组分别为0.654±0.032、0.408±0.035、0.305±0.0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732、3.538、3.825,P>0.05)。结论WIFI辐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无线局域网络辐射 坐骨神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异种神经移植体 激活态雪旺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kt3基因敲除对坐骨神经结扎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影响的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为背景的Akt3基因敲除小鼠(Akt3-/-小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kt3基因敲除+假手术组(Akt3-/-+Sham组,n=6),Akt3基因敲除+模型组(Akt3-/-+CCI组,n=6);野生型小鼠(WT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野生+Sham组(WT+假手术组,n=6),野生+模型组(WT+CCI组,n=6)。CCI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 d,CCI术后7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Sham组于造模后7 d,CCI组于造模后7 d、14 d后各处死3只小鼠,取L3~5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3、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NR2B(p-NR2B)表达水平。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PWMT,脊髓组织Akt3、p-Akt、GSK3β、p-NR2B蛋白表达的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显著(F=16.667, 269.899,26.651,572.998,37.836,P<0.01)。与Akt3-/-+Sham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1.18±0.11)g;P<0.01],脊髓水平p-Akt[ (0.90±0.08),(0.51±0.06);P<0.01]、GSK3β[ (0.74±0.04),(0.29±0.02);P<0.01]、p-NR2B[(0.96±0.11),(0.71±0.04);P<0.05]表达增加。与WT+CCI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0.49±0.12)g;P<0.05];脊髓水平p-Akt表达减少[ (0.90±0.08),(1.02±0.17);P<0.05]、GSK3β[ (0.74±0.04),(0.57±0.09);P<0.01]、p-NR2B表达增加[ (0.96±0.11),(0.91±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t3基因敲除后,小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重可能与Akt/GSK3β/NR2B表达变化有关。

  • 标签: Akt3 基因敲除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管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管桥接神经,C + 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管,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管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管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 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F=17.850,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 7±0.146 1;C+CT:0.455 0±0.062 9;AG:0.625 7±0.128 3;F=9.036,P>0.05)。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工程 神经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层胶原管 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2、(8 040±673.05)个/mm2和(9 000±644.20)个/mm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2、(165.36±30.74)个/mm2和(208.98±20.51)个/mm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P<0.05)。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 标签: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 坐骨神经损伤 再生 修复 神经套管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髌骨上前路组(S组)和传统前路组(T组)。2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穿刺,0.3 mA电流强度的刺激下诱发足背屈或跖屈时,注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4 ml/kg)。记录穿刺和阻滞成功情况、穿刺深度、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不全、止血带不适反应、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48 h随访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结果与T组比较,S组穿刺和阻滞成功率升高,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缩短,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穿刺深度、阻滞持续时间和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提供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坐骨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镜检查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量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尾静脉移植对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从健康剖宫产产妇志愿捐献的新鲜羊膜中分离出hAMSCs,并进行纯化及鉴定。构建上调和下调TGF-β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并转染纯化的hAMSCs,构建出稳定的上调或下调TGF-β表达的hAMSCs。分离并剪去C57BL/6小鼠的部分坐骨神经,将SD大鼠的坐骨神经分离剪取并移植至小鼠的坐骨神经缺损处,构建出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未修饰的hAMSCs治疗组、高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低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于造模前1 d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或相应的hAMSCs重悬液进行移植治疗。于治疗后第14天时采用DigGait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天时,高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25.820±0.286)明显高于低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33.413±0.920)和未修饰的hAMSCs治疗组(-30.755±0.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TGF-β的hAMSCs尾静脉移植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其可能成为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新突破口。

  • 标签: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干细胞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oRNA-217(miR-217)在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artial sciatic nerve ligation,pSNL)大鼠的神经性疼痛及和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pSNL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Sham组(假手术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每组8只。于手术前第1,2,3天以及手术后第1,3,7,14天进行机械缩足阈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 和热缩足潜伏期 (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值测定。qRT-PCR实验检测大鼠手术侧脊髓组织miR-217和TLR5的mRNA表达变化。另外取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pSNL-LV-miR-217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鞘内注射LV-miR-217)、pSNL- LV-NC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鞘内注射LV-NC)、假手术组,每组8只。于手术前第1,2,3天以及手术后第1,3,7,14天进行MWT和PWTL测定,并利用qRT-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LR5、COX-2、IL-6和TNF-α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痛行为结果显示,与Sham组[7 th d(13.58±0.30)g,14 th d(14.54±0.51)g]相比,pSNL组的MWT在术后第7天[(6.72±0.15)g,t=11.79,P<0.05]和第14天均降低[(5.72±0.22)g,t=17.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NL组的PWTL在术后第7天以及第14天分别为(6.78±0.21)s 、(5.99±0.22)s,与Sham组[(14.86±0.35)s,(14.50±0.51)s]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7.13,均P<0.05)。qPCR实验显示,pSNL组的大鼠脊髓中miR-217表达下调、TLR5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P<0.01;t=7.54,P<0.01)。鞘内注射miR-217后连续测定MWT和PWTL实验显示:pSNL-LV-miR-217组的MWT与pSNL-LV-N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th d:t=14.79,P<0.01;14 th d:t=15.83,P<0.01)。pSNL-LV-miR-217组的PWTL在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均明显升高(7 d:t=14.95,P<0.01;14 d:t=16.27,P<0.01)。qRT-PCR实验显示,与pSNL-LV-NC组相比,pSNL-LV-miR-217组的miR-217明显上升(t=7.49,P<0.01),TLR5、COX-2(t=8.82,P<0.05)、IL-6(t=6.42,P<0.05)和TNF-α(t=7.46,P<0.05)的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实验显示,pSNL-LV-miR-217组的TLR5、COX-2、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在术后第7天明显降低。结论鞘内注射miR-217能明显缓解坐骨神经结扎大鼠的神经性疼痛,并且可能通过调控TLR5抑制神经炎症。

  • 标签: microRNA-217 神经性疼痛 Toll样受体5 神经炎症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地塞米松对足踝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拟行足踝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30~64岁,BMI 19.6~29.7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D组)、地塞米松组(DM组)和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组(DD+DM组)。C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30 ml;DD组、DM组和DD+DM组分别于0.5%罗哌卡因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地塞米松10 mg、右美托咪定1 μg/kg+地塞米松10 mg。记录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后镇痛时间、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D组、DM组和DD+DM组镇痛时间延长,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DD组和DM组比较,DD+DM组镇痛时间延长,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各组均未见瘙痒、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混合地塞米松可有效增强足踝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地塞米松 酰胺类 坐骨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表达改变及Nox4阻断剂VAS2870对DPN大鼠坐骨神经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 203.5±6.4)g,30只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其中20只患糖尿病,余10只大鼠淘汰;其余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溶液作为对照组(n=10)。8周后糖尿病大鼠建立DPN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DPN大鼠分为2组,VAS2870组(n=10,尾静脉注射VAS2870 1 mg/kg,每日1次,共7 d)和DPN组(n=10,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无菌NaCl溶液,每日1次,共7 d)。用PowerLab数据记录分析系统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坐骨神经Nox4、半胱氨酸天冬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mRNA表达,用蛋白印迹检测坐骨神经Nox4、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DPN大鼠坐骨神经MNCV[(41.21±7.36)m/s]及SNCV[(30.39±7.66)m/s]均低于VAS2870组[(49.14±8.67)m/s,(38.95±6.24)m/s],VAS2870对MNCV及SNCV的下降具有减轻作用(q=3.58,4.53;均P<0.05)。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4.72±0.42)、caspase-3(5.02±0.43)、Bax(5.63±0.82) mRNA(q=7.02,6.40,7.65;均P<0.05)及蛋白水平(0.86±0.10,0.78±0.17,0.95±0.13,q=7.83,9.15,6.87;均P<0.05)较对照组mRNA(5.79±0.53,6.90±0.79,7.39±0.67)及蛋白水平(0.59±0.13,0.45±0.14,0.64±0.14)表达上调,Bcl-2 mRNA(6.81±0.60,q=6.31,P<0.05)及蛋白水平(0.44±0.12,q=6.20,P<0.05)表达下调。VAS2870组Nox4、caspase-3、Bax mRNA(5.31±0.44,5.71±0.60,6.41±0.95)(q=3.66,2.98,4.02,3.38;均P<0.05)及蛋白水平(0.72±0.13,0.60±0.18,0.79±0.15)(q=4.24,5.78,3.83;均P<0.05)均低于DPN组,Bcl-2 mRNA(6.29±0.47)的及蛋白水平(0.56±0.12)表达均高于DPN组(q=3.38,2.81;均P<0.05),VAS2870部分逆转了Nox4、caspase-3、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表达水平增高,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及Bcl-2表达促进坐骨神经凋亡;Nox4阻断剂通过减轻坐骨神经凋亡发挥恢复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坐骨神经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辅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CLPSNB)对行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股骨头置换术的9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成两组。两组均行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n=49)常规干预,观察组(n=49)辅助Dex。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价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镇痛效果、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MMSE评分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P均<0.05)。同时点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 d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Dex辅助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认知功能损害。

  • 标签: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右美托咪定 股骨头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在神经重症疾病患者中,下丘脑-垂体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但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下丘脑-垂体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结构,其损伤会影响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进而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对下丘脑-垂体损伤的认识,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评估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初步提出神经重症患者下丘脑-垂体损伤的分级建议,指导临床评估和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眶下壁爆裂性骨折眶下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眶下壁骨折眶下神经损伤后2周神经功能不能恢复者57例(5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行眶下壁骨折缺损修补联合眶下神经松解手术者29例为试验组;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者28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1、3及6个月试验组神经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3.381、4.165、3.782;P=0.013、0.008、0.011)。结论眶下壁骨折合并眶下神经损伤者,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优于药物治疗者。

  • 标签: 骨折,眶下壁 损伤,神经,眶下 治疗,手术
  • 作者: 张纯 吴倩如 张頔 王宁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眼部神经损伤的保护重建保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19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由于视神经病变导致视野缺损的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病理性眼压升高为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在许多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即使眼压正常,患者仍出现进展性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说明除了高眼压因素外,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微循环障碍、自由基、跨筛板压力梯度变化、兴奋性毒性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剥夺、轴浆断流、免疫失衡、胶质细胞活化这些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49-55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基因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甲状腺二次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16例甲状腺二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二次术后是否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分为损伤组(n=20)和对照组(n=296),采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甲状腺二次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率为6.33%(20/316)。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甲状腺大小、首次术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肿瘤侵袭性、二次术式和是否神经监测中喉返神经损伤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95、1.503、1.628、1.299、1.938、1.26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大小(OR=4.962,P=0.001)、首次术式(OR=12.296,P=0.002)、两次手术间隔时间(OR=3.590,P=0.025)和二次术式(OR=2.319,P=0.002)是甲状腺二次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二次手术容易造成喉返神经损伤,对于术前评估存在较高复发风险的甲状腺疾病,首次手术宜选择甲状腺全切除术以根除所有病变以避免二次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对于一些高危复杂的二次手术患者,术中使用喉返神经监测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喉返神经损伤、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复发 外科手术 喉返神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9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医院收治的2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34.3±2.2)岁]。视力受损程度:4例指数,4例手动,9例光感,6例无光感。术前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15例:5例P100波幅完全消失,10例波幅低于正常值下限且潜伏期延长。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3.3±0.6)d]。均行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11例有硬脑膜裂口,同时行硬脑膜修补术。记录术中所见骨折及硬脑膜撕裂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经典视力改善评估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低视力及盲目分级标准,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出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周[(13.5±2.4)周]。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神经管骨折,3例在额部骨折处伴硬脑膜破裂口,8例筛板碎骨片处伴前颅底硬脑膜破裂口。手术时间108.5~224.3 min[(151.8±30.2)min],其中开颅时间(32.5±8.4)min;术中出血量90.5~165.3 ml[(121.3±15.5)ml];住院时间14~26 d[(19.7±3.4)d]。术后10 d,13例视力改善(57%),5例脱盲(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7例视力改善(74%),9例脱盲(39%),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无效,其中4例术前无光感且VEP检查波幅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出院时GCS 15分,术后3个月GOS 5分,预后良好。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平卧7 d后愈合。余未出现迟发血肿、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早期改善视力,提高脱盲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外科手术,微创性 视神经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