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 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 = 0.98、0.43和1.31,95% 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 > 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39,95% CI 1.02~1.89,P = 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
  • 作者: 张伟 谢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35-240)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旋转不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肠扭转,后者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腹部CT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扩张、积气、积液,局部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直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呈螺旋状;小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中肠扭转。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肠梗阻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腹痛
  • 简介:摘要失眠作为人群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伴随着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发生,可导致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眠很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卒中人群失眠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正确认识失眠与卒中的双向作用关系可以加强临床医生对失眠的关注和治疗,增加失眠与卒中患者的临床获益。

  • 标签: 失眠 卒中 危险因素 机制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根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 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损伤 麻醉药,局部 病例对照研究 屈指肌腱腱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刺激对上皮钠通道α亚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不同部位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以12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旋转刺激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ENaC蛋白在其内耳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结果旋转刺激后,实验组α-ENaC蛋白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周围卫星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前庭部位的椭圆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及前庭神经节的神经元胞体中的表达也有所增加,在半规管壶腹嵴上皮和基质细胞中的分布有所减少,而在耳蜗螺旋韧带和赖斯纳氏膜、前庭部位的球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以及半规管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基本不变。结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中广泛表达,且旋转刺激后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存在差异;ENaC可能通过对内耳内淋巴平衡和前庭觉的调控参与运动病的发生。

  • 标签: 上皮钠通道 内耳 旋转刺激 前庭 内淋巴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的临床表现,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再植方案。方法本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2~58岁。屈肌腱从肌腹抽出78例,伸肌腱从肌腹抽出54例,止点撕裂24例。桡侧指动脉近段抽出76例,指腹抽出2例;尺侧指动脉近段长段抽出68例,指腹抽出10例。桡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3例,指腹抽出5例;尺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5例,指腹抽出3例。指背神经近段抽出9例。伴有前臂骨折11例。根据拇指离断组织损伤的不同,相应选择关节融合或内固定,肌腱缝合或移位,血管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手指动脉移位,神经缝合或移植、移位。结果再植术后存活70例,失败8例。随访62例,时间6~35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51例,良9例,可2例。结论根据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组织不同的损伤表现和程度,做出相应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重建拇指有助于患者获得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的拇指。重视拇指末节撕脱离断,提高指动脉从指腹撕脱离断的再植成功率,尽可能恢复拇指原有的外形和功能。

  • 标签: 再植术 拇指 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进针法针刀松解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385例,通过改良进针法针刀松解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度、膝关节活动范围、总体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85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中,男127例,女258例;年龄26~79岁,平均63.5岁;病史1个月~23年,平均17.4个月。经随访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2.4±0.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7.3±1.3)分(P<0.05),膝关节活动度(106+9)°明显高于治疗前(85+11)°(P<0.05)。随访6个月时优效96例,良效203例,好转78例,无效8例。结论改良进针法针刀松解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 标签: 针灸疗法 针刀 电离子透入疗法 医学,中国传统 髌下脂肪垫损伤
  • 简介:摘要2001年我国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三网融合”,即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在宽带、广电在电视方面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对方领域的准则,给各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三网融合 双向网改 宁远县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6例经掌指关节旋转撕脱离断指进行再植,采用短缩指骨加掌板代替关节软骨重建掌指关节功能,肌腱转位重建屈指和伸指功能。术后5例成活,随访9~18个月,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掌指关节平均78°,近侧指骨间关节平均86°,远侧指骨间关节平均32°,疗效满意。

  • 标签: 撕脱伤 掌指关节 断指再植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共纳入2 594例患者,其中回顾性队列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1 902例,前瞻性队列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692例。全组女1 348例(51.97%),男1 246例(48.03%);中位年龄61(54,67)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纳入变量先后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无术后院内死亡。术后在院期间随访发现111例POAF事件,发病率4.2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OR=1.58,95%CI:1.01~2.47,P=0.0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OR=2.50,95%CI:1.04~6.03,P=0.041)、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OR=3.96,95%CI:1.95~8.00,P<0.001)、左肺上叶切除(OR=1.73,95%CI:1.11~2.68,P=0.015)、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OR=1.07,95%CI:1.00~1.14,P=0.048)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OR=4.70,95%CI:1.38~15.98,P=0.013)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肺叶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为4.28%。老年患者(≥60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左肺上叶切除、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肺叶切除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叶切除 并发症 术后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主要定位于淋巴滤泡,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其对生发中心(GC)形成和B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向调控作用,且有助于严格选择高亲和力的B细胞。但也有研究发现Tfr细胞在GC B细胞增殖和自身抗体生成中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利用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 T细胞特异性B细胞淋巴瘤家族基因敲除小鼠(Bcl6FC小鼠)模型,发现这种"辅助"作用的部分机制是源于Tfr细胞的,IL-10可促使B细胞生长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向GC暗区迁移,这为GC中Tfr细胞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就Tfr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在抗体反应中的双向功能予以综述,分析了Tfr细胞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探寻免疫治疗的新视角。

  • 标签: 生发中心 滤泡调节性T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肠旋转不良是一种肠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旋转和固定异常造成的疾病。肠管位置异常和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并发肠扭转,肠扭转可造成严重的肠管缺血坏死,在宫内胎儿期也一样。产前发现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具有挑战性,超声检查是筛查的首选方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产前诊断消化道结构畸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胎儿期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的产前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肠扭转 肠旋转不良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23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患者,按不同的离断平面或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再植或修复重建。对无再植条件或难以再植的末节离断伤,则剔除肌腱和甲下指腹,保留甲床和末节指骨,固定骨折或融合关节后,切取示指背邻指皮瓣移植重建指腹,以保留拇指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本组中20例近节离断,术后6例发生血管危象,3例经探查后解除危象,3例经探查无效而坏死,随后采用皮管包骨1例、游离足趾再造2例。其余指体均顺利存活。3例为末节离断,其中2例顺利存活,保留了拇指原有的功能和甲床;另外1例因甲床发黑坏死,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创面,保留了指体长度。术后随访时间为0.5~10年,平均18个月。所有指体均恢复拇指原有的基本外形,并不同程度恢复了对指及抓捏功能,两点分辨觉为5~9 mm。其中4例术后3~12个月出现指体萎缩,2例为轻度,2例为中度。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8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结论按不同的离断平面或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进行再植或修复重建,可提高成活率和临床疗效。

  • 标签: 拇指 显微外科手术 再植或修复重建 旋转撕脱性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患者第一跖骨旋转在足外翻(HV)形成与发展、影像学评估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外翻”“跖骨旋转”“外翻矫正手术”“旋转畸形”以及“hallux valgus”“hallux valgus corrective surgery”“rotational deformity”“metatarsal rotation”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第一跖骨旋转相关文献共396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8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讨论。结果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第一跖骨旋转是HV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一跖骨旋转与籽骨的真假脱位密切相关,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目前,已经使用了多种影像学方法从多平面立体评估和测量第一跖骨的旋转,其中负重CT对第一跖骨旋转的多平面评估进一步揭示了第一跖骨旋转与HV的关系,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针对HV中的旋转、平移畸形进行手术改良,进而降低了HV术后的复发率。结论第一跖骨旋转在HV畸形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对HV的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的影像学测量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是纠正HV多平面畸形的关键。

  • 标签: 外翻 跖骨旋转 评估 手术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一系列证据表明,睡眠障碍不仅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更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障碍和包括P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可能的机制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病理加速形成、tau蛋白沉积、类淋巴系统清除受损、神经炎症以及昼夜节律系统的改变等。本文就睡眠障碍与PD双向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睡眠障碍治疗PD的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α-突触核蛋白 tau蛋白
  • 简介:摘要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VPMRI)发病率低,受伤机制复杂,X线片往往显示无明显脱位等,常被诊断为单纯冠状突骨折,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对VPMRI的治疗方案也有争议,保守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均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一临床上少见且难以治疗的复杂肘关节损伤,本文从损伤机制、解剖结构、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和术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和综述。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发病率 冠状突骨折 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旋转误差对放疗位置精准性(PA)的影响,评价是否需要矫正旋转误差。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疗中心3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图像资料。每例患者放疗前拍摄兆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图像,采用两种配准方式与计划千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KVCT)图像配准,根据不同配准方式分为对照组(平移配准)和干预组(平移和旋转配准),两组各有144次图像配准。记录两种配准方式的位置误差并比较。数据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左右方向平移误差分别为0.10(5.35)mm和0.00(5.7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5,P=0.007);上下方向分别为0.75(2.78)mm和0.60(2.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9,P=0.005);前后方向分别为0.10(0.90)mm和0.20(1.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4,P<0.001)。干预组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偏航角(yaw)旋转误差分别为-0.20(0.60)°、0.35(2.00)°和0.00(0.98)°。两组三维矢量矫正频数呈正偏态分布。矫正累积频率(CCF)随三维矢量不同而变化,三维矢量为8.0 mm,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有19次和16次分次治疗未矫正;三维矢量在8.0~13.5 mm之间,干预组矫正趋势减缓且延迟矫正全部分次治疗。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itch旋转误差与对照组上下方向和干预组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均呈负相关(r=-0.182,P=0.029和r=-0.484,P<0.001);roll旋转误差与干预组左右方向平移误差呈负相关(r=-0.334,P<0.001);yaw旋转误差与对照组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呈负相关(r=-0.171,P=0.040),yaw旋转误差与干预组左右和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分别呈正相关(r=0.370,P<0.001)和负相关(r=-0.203,P=0.015);总角度与对照组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分别呈正相关(r=0.246,P=0.003)、负相关(r=-0.188,P=0.024)和正相关(r=0.198,P=0.017),总角度与干预组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均呈正相关(r=0.170,P=0.041;r=0.239,P=0.004);其余变量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尽管矫正旋转增加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但可促进头颈部肿瘤放疗PA。旋转矫正受限可通过矫正平移误差补偿,以降低其对PA的影响。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 旋转误差 平移误差 位置误差
  • 简介:摘要双向分化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为具有腺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恶性肿瘤。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胃体的AC,镜下可见细胞呈管状、片状、巢团状、花环状、条索状排列,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及脉管癌栓易见,神经侵犯亦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弥漫阳性,染色模式在管状、条索状、筛状排列肿瘤区域明显膜着色,在巢团状排列区域可见膜染色强度的减弱,突触素弥漫阳性,过碘酸雪夫染色可见细胞内、外的着色,MUC1、MUC4区域也有表达,不表达嗜铬粒素A、CD56、MUC2、MUC5AC及MUC6,Ki-67阳性指数热点区域约80%。AC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与腺癌类似,易误诊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或混合性腺癌与神经内分泌癌等。胃AC罕见,对其特殊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的描述十分有限,临床对AC的认识严重不足,其病理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需收集更多的病例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 作者: 李静静 马舒玉 张慧敏 于慧智 王志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徐州 221004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023,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徐州 221004
  • 简介:摘要中枢肥大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等中枢细胞一起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文章综述了生理状态下中枢肥大细胞在神经系统中参与调节神经发生及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及其异常激活后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炎症、应激、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病理过程,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中枢肥大细胞 神经系统 神经保护 神经炎症 血脑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