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从权利被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一规定,使各种受到侵害的民事权利均只能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在这里,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然而据此规定

  • 标签: 无期限 债权人 最长保护期 保护期限 请求权 怠于行使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举证期限的规定。在诉讼进行中,当事人随时都有权提出新证据。这种随时提出证据的方式与我国诉讼证据理论的实事求是原则相吻合,与我国民事诉讼追求客观真实的目的相一致。但是,为了对新证据履行质证程序而再次开庭或多次开庭,重复诉讼程序,拖延诉讼;甚至有的当事人搞突然袭击,设法拖延诉讼,致使提高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并有损法院裁判的稳定性。为此有必要总结借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有关规定,建立举证期限制度。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据 举证 时限制度
  • 简介:实践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影响最大的强制措施的超量适用、无变更适用乃至超期羁押、变相羁押,原因在于未将相关强制措施的期限与办案期限作合理届分。本文着重从如何协调强制措施与办案期限的矛盾冲突,正确合理使用强制措施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强制措施与办案期限的主要矛盾,并对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一些初步构想。

  • 标签: 强制措施期限 办案期限 矛盾 解决
  • 简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的基本时限以及延长期限的法定理由,但由于现行法律对延长拘留期限的理由规定不合理以及监督机制缺位等原因.实践中公安机关突破法律规定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机关形象,建议科学设定刑事拘留期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 标签: 刑事拘留 期限 延长 监督 制约
  • 简介:刑法老师:本学期我在学习刑法时有一问题不明确,请予解答。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主刑执行期间是否享有政治权利?倘若依据第54条,认为上述罪犯在主刑执行期间当然被剥夺了政治权利,那么,从刑期上看,其与第51条'剥夺政治

  • 标签: 剥夺政治权利 犯罪分子 破坏社会秩序 刑罚适用 剥夺自由 服刑期
  • 简介:申请执行的期限也应规定中止和中断玉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的期限仅规定“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并没有考虑到申请执行的期限中的情事变更,即没有申请执行的期限中止和中断的规定。笔者认为:第一在民诉法中...

  • 标签: 申请执行 民诉法 法定期限 延期履行义务 对方当事人 人民法院
  • 简介:<正>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有一部分受害人因伤势严重而致残,这就会出现误工和生活补助费期限相衔接的问题,因为误工费与生活补助费在赔偿性质和标准上有重大区别,所以界定两者的期限是正确确定赔偿数额的关键。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 标签: 受害人 终结时间 结束时间 出院时 临床医学 误工费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废除13个死刑罪名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由于受学界一些观点的影响,修正案在废除部分犯罪死刑的同时又实际提高了生刑的期限。我国部分学者提出的"生刑过轻"问题无论在我国刑法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实际存在,而且生刑期限的提高必将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因而限制或废除死刑并不必然要提高生刑期限。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进程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向民众说明死刑并不具备人们所想象的效果的同时,亦应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生刑过轻"的现象。立法者和司法者应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刑罚执行制度,以充分发挥生刑的威慑力,重建民众对刑罚执行制度的信任。

  • 标签: 死刑废除 生刑期限 提高加重 立法检讨 刑罚执行
  • 简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使我国原有的诉讼格局从随时证据提出主义向适时证据提出主义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从举证期限制度的角度就适时证据提出主义对我国现行的诉讼基本框架进行界定,在目前的立法和诉讼实践当中已成为焦点问题。为此,有必要结合国外的有关基本模式,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进行研讨、论证,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 标签: 程序的理性 举证期限 立法建言
  • 简介:民事诉讼案件审理期限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时候应遵照法定期限进行审理的制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审理期限是自立案次日开始到裁判文书送达之日截止计算。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审理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 期限制度 案件审理 法定期限
  • 简介:司法实践中,遇到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是否逮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由于法律和法规并未对此作出程序上的具体规定,而有关司法解释和规章也不明确,因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造成意见分岐。第一种意见认为,缓刑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不必逮捕。理由是:根据《刑法》

  • 标签: 缓刑考验期 再犯新罪 逮捕
  • 简介: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期限探析龙英锋关于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期限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承运人的责任期限,自货物装在船上之日起到货物卸下船舶之时止。”这种观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有关海上货物运输的实务与立法。如,我国远洋运输公司提单...

  • 标签: 承运人 海牙规则 责任期限 海上货物运输 托运人 待运提单
  • 简介: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检察院官卫东认为:《刑事诉讼法》中的三个期限有待明确:一、应明确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判决书的时间与人民检察院不一致时,请求抗诉的期限及提出抗诉的期限。该法第182条规定的抗诉请求权是建立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检察院同时收到一审判决书的理想上,而实践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判决的时间往往在抗诉期限已过5至10天的时候,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抗诉期限 人民检察院 法定代理人 判决书 被害人
  • 简介: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法院周群峰认为:我国《劳动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 标签: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订立 要件 《劳动法》 连续工作 用人单位
  • 简介: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期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中出现多种规定,致使有些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存在模糊认识,影响了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究竟有多长,《刑诉法》及联合司法解释规定很明确(一)根据《刑诉法》第16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的一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刑诉法》第126条规定的四

  • 标签: 刑事案件 刑诉法 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延期审理 审限
  • 简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劳动合同类型,旨在满足多元化劳动关系主体的不同需求。因该类劳动合同不受签订次数限制,亦不存在解除难问题,有利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允许范围内谋求自身最大利益,故很多用人单位对此“情有独钟”。该类劳动合同所针对的工作应具有一定独立性,没有直接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可能。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系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时劳动合同终止。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各自的期待利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对于通过不正当行为促成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必要提高这类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必备条款、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福利待遇。

  • 标签: 工作任务合同 法律地位期待利益保护 立法完善对策
  • 简介:从华为“辞职门”事件看到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抵制。究其原因,是我国立法的一种定位错误,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设计成了一种“铁饭碗”似的福利,并将这种福利强加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接受。国外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能成为劳动用工的主要形式,是因为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一种当事人双方都可随时解除合同,而不是终身都不能解除的“铁饭碗”。我国要想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就要转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念,给用人单位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下适当的出口。

  • 标签: 劳动合同法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限
  • 简介:福建省惠安县人民法院陈任飞认为:审判实践中,常常遇到银行、信用社提供的格式合同规定'保证期限至还清借款本息之日止'之类的条款。对此类保证期限约定不明确的,《担保法》颁布后出现二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按《担保法》第25条第1款规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一

  • 标签: 格式合同 保证期限 担保法 金融机构 合同法 中国
  • 简介:我国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制度是"保证侦查"和"严控期限"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理念平衡的产物,在制度规定与司法运行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制度规定方面《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的规定不够严谨周密,逐级层报制度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在司法运行方面检察机关对提请延期案件的审查把关较为宽松,对逮捕措施正确与否的监督流于虚置,对同案处理的轻罪犯罪嫌疑人一并延期有失公允,忽视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等。数据分析表明现有制度无需大规模改造,司法运行中存在问题需要局部调试,从而真正达到监督侦查、严控期限的立法初衷。

  • 标签: 侦查羁押制度 反思 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