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孙晓楼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他在《法律教育》一书中提供的有关法学和法律教育的素材和思想成果,不仅为我们认识20世纪30年代我国法学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今天法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某种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法学教授兼职过多、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学生提供法律道德训练不足的问题等.他关于法律基础科目、法律课程编制原则、法律学校必备的设施、法学教授的任职条件等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至今仍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 标签: 东吴法学院 法律学术 法律教育 民国时期 孙晓楼
  • 简介: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而亲情也是人们无法割舍的情感。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决定了家庭对罪犯具有不同于监狱改造的教育感化作用。家庭通过给予罪犯温暖与关怀,促使罪犯内心积极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并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同时,问题家庭也对罪犯的改造造成消极影响。针对家庭对罪犯改造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提出对罪犯教育感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 标签: 家庭 犯罪 作用 启示
  • 简介:大学的法律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从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其中,尤以法律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从法律思维内涵及特点分析的角度,探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培养法律思维的具体方法,力求能够通过更好的教学实践,全面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法律教育的宗旨。

  • 标签: 法学教育 法律人 法律思维
  • 简介:在法学本科课程刑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困扰教学者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应当以何种犯罪体系的逻辑思维进行课程讲授?教学者通常面临着需要对不同的犯罪体系做出选择。之所以在刑法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犯罪体系做出选择,这应当也与犯罪体系是否具有利于教学的功能相关。我国学者在论述犯罪体系的功能时,基本上对其具有的教学功能鲜有论及。可以认为,犯罪体系的选择既与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相关,也与犯罪体系自身的理论逻辑相关。在目前我国刑法学知识转型的背景下,犯罪体系基本体现为传统四要件体系的坚守与三阶层体系的突

  • 标签: 体系教学 功能法学 教学功能
  • 简介:宣布国家教育考试成绩无效,因具有惩戒性、处分性、不利性等法律特征,属行政处罚。法院在审理考生不服此类决定案件时,应同时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于显失公正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决定,法院享有司法变更权。为充分实现行政诉讼目的,应修改《行政诉讼法》,全面赋予法院对不利行政决定的合理性审查权。

  • 标签: 宣布考试成绩无效 惩戒性 不利行政决定 合理性审查
  • 简介:规范成立时之世界,为目的与自由意思之世界。夫目的世界、自由意思世界,断不能成立于因果律世界、必然法则世界之外,所不待言,但两种世界之并存,虽为吾人经验的事实,所不能不承认,然苟以此种为真实,势必以他种为虚妄。认因果律与必然之世界为真实世界,则目的与自由意思当为虚妄世界,认目的与自由意思之世界为唯一真实,则因果律与必然法则当被摒于虚妄之列。

  • 标签: 散论 法理 因果律 世界 意思 自由
  • 简介:“疑罪从无”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刑事司法的重要证据法则,它来源于早期的“无罪推定”,是“无罪推定”的延伸。从字面上理解“疑”是指不信,因不信而猜度,或者指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所谓“疑罪”就是根据现有的证据对能否定罪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即对是否构成犯罪存在疑问。在刑事司法中,当出现这种既不能排除犯罪嫌疑,又无铁证定罪的两难境地下,从法律上推定为无罪的一种处理方式,这就叫“疑罪从无”。“疑罪从无”作为一项普遍的刑事司法原则,经历了“疑罪从轻”再到“疑罪从无”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在刑事司法领域,实行“疑罪从无”有着不可替代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疑罪 无罪推定
  • 简介:严格意义上的民事死亡制度起源于罗马,判罪、移民两种导致民事死亡的原因,在罗马法上都发生了。从此,这两者成为历代的立法者和法学家考虑民事死亡问题的主线。而且,罗马法学家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死亡的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还差一里路把它提升为概念,进而反过来把它系统化为制度,这一工作由中世纪法学家完成。他们型构了拥有自然死亡和民事死亡两个种的死亡的属概念,进而把两种死亡都当作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而后,民事死亡按罗马人开创的三个方向以立法的方式实现了体系化。但在19世纪后半叶,民事死亡制度遭遇了合理性危机,导致多数采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名义上废除了它。但实际上,这种废除实际上是“粉碎”。换言之,民事死亡的效果首先被分解为公法上的和私法上的,然后在这两个范围内又进一步地破碎化。除了少有的剔除,其余的“碎片”都换了个名称继续存在直到今天的现代法中。为何民事死亡制度不死?因为它满足了一个社会清除害群之马的需要和内外有别的需要。

  • 标签: 民事死亡 社会死亡 社会瘫痪 民事禁止 剥夺权利
  • 简介:穗积陈重所著《法典》一书将法典编纂论本质定位为形体,以翔实史料为基础,致力于法典形体的构建路径探究,为法典建构提供了有益视角。法典形体主要指涉法典外在形体及其构建路径,形体的研究在传达法典实质精神,维持法典形式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法典形体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从实质精神的指导,发挥法律者的主导作用,并明确法典形体构建的路径认知。法典形体在宏观上应以权利为导向,中观上以合理结构为追求,并在微观上选择明确的用语。《法典》中的立法技术对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有重大助益。

  • 标签: 《法典论》 法典编纂 形体论 路径选择
  • 简介:刑事诉讼实践中,未决羁押的异化非常严重,本应作为例外措施的未决羁押沦为常态,表现为构罪即捕的高羁押率、与办案期限一起顺延的不当的长期羁押乃至违法的超期羁押。本应作为诉讼保障手段的未决羁押,往往沦为以捕代侦的侦查措施。更有甚者,在有罪推定观念的主导下,未决羁押沦为未审先罚、预支刑罚的惩罚措施。未决羁押的异化,严重侵犯了被追诉人的人身自由权,直接影响被羁押人的诉讼防御权,不当地强化了侦查中心主义的刑事诉讼构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的刑事诉讼进程和结局。未决羁押的异化成因复杂,既源于对强制措施的自行决定与有限控制,逮捕措施与羁押状态、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合二为一的立法缺陷.又因司法上的替代措施受限与变更途径缺失所致。

  • 标签: 未决羁押 异化 表征 危害 成因
  • 简介:法治防范是相对人治防范而言的。生存安全是人类的本能属性之一。换句话说,是与生俱来的属性,从自然人、社会人、单位人、法人、国家人都皆如此。既如此,从古到今,从外到中,一般的防范意识,一般的防范方法,可以说都是不教自知、自明、自为的。从分类学角度而言,可以将防范分为若干种类型,其中有人治与法治相互对应的类型。所谓人治防范类型,主要就是基于本能性的防范类型,一般都是个性化特征明显的。

  • 标签: 防范方法 生存安全 个性化特征 道术 违法犯罪 全国性法律
  • 简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最新要求。通过对法治政府的特征、意义及其建设历程的梳理,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标准。科学阐释提高法治思维的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9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首.占仟备.

  • 标签: 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
  • 简介:航空产品责任主体是航空产品责任诉讼首要解决的问题,该主体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受害人权益是否充分保护和纠纷是否得以顺利解决。该主体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同时其因交织航空运输责任与产品责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航空产品责任主体不仅包括一般商事关系的私法性主体,而且还包括负有检测、适航监管责任的公法性主体。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立法及司法实践对航空产品责任主体呈现出扩大化解释的趋势,其目的是顺应国际社会保护消费者权益人本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我国相关立法完善应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 标签: 航空产品 产品责任 法律关系 责任主体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作出部署,提出法治中国的新愿景,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监狱工作要在法治中国的统摄和引领下,积极融入法治中国进程当中。法治监狱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从"法制"向"法治"的有序递进,更是从"依法治监"向"法治监狱"的超越与升华。

  • 标签: 监狱制度 法治中国 法治国家 实践课题 法治精神 法治体系
  • 简介:罪责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原则,乃是今天法治国家刑法的传统内核,在德国,这些刑法的基本原则已经逐渐转型为现行宪法上的内容了。这一转型过程,使得我们在进行刑法讨论时,需考虑宪法上的视角。刑法的解释方法中也增添了宪法导向的解释和合宪解释的选项。刑法基本原则宪法化,虽使得刑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可能削弱刑法的明确性,但同时它也使刑法基本原则具备了“实定、现行宪法”的身份,提升了规范层级,进而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有效。这些特点体现在击落客机案、静坐案和竞选捐助案等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中。从德国角度看,尽管具体案件情况殊异,对这一宪法化转型总体上仍应予以正面评价。不过,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刑法基本原则和取消刑法学的独立思考。

  • 标签: 刑法基本原则 宪法化转型 合宪解释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 简介:另案监听是实施监听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其最主要的问题是查明案件事实与遵循正当程序之间的价值冲突。在刑事诉讼中,另案监听取得的材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案件线索的来源、定罪量刑的依据、获取其他证据的辅助材料和加强司法人员内心确认的工具。但是我国现行法对另案监听的规定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强化对另案监听制度的规制。

  • 标签: 监听 另案监听 证据运用
  • 简介:在我国刑法中增设公益劳动作为附加刑,可以为司法机关依据犯罪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和个人情况适用刑罚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为非监禁刑逐渐替代监禁刑以及刑罚个别化的实现创造条件;也可以使非监禁刑之间的适用相辅相成、教育与补偿功能得到互补、正义与功利相得益彰;还可以为非监禁刑制度的构建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从而优化非监禁刑的结构,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以及适用效果,逐步实现国家、社会、被害人和犯罪分子之间利益之最大化。

  • 标签: 公益劳动 价值定位 问题对策 立法建构
  • 简介:公司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细织形式。如今,公司对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公司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公司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内部发展和社会的外部协调。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促生了新的、更多的不适应、不协调因素,公司的传统型营利模式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公司 社会 责任
  • 简介:我国书面证言的形态包括法院、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调取的证言以及证人自书证言三种,立法规定其仅适用于证人不能出庭的情形不尽合理,应当增加证人不必出庭和不宜出庭两种情形。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应当根据三种证言形态分别构建,程序设置的原则是调和直接言辞原则和书面原则、提高诉讼效率、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作证程序应由法院裁定启动,程序大致包括程序的启动、证人到场、证人具结、证人询问、书面证言的制作。书面证言属于人证,其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庭审和准备程序中均可使用。主要出于对直接言辞原则的过度迷信及对域外相关法制度的误读,我国目前的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存在方向性偏误。

  • 标签: 民事证人书面证言作证 直接言辞原则 书面原则 诉讼效率 程序选择权
  • 简介:污染环境罪只能是过失犯罪,它包括过失危险犯和过失结果犯两种形式。污染环境行为是重大污染事故发生的充分条件。污染环境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是行为人的犯罪心理。故意污染环境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过失行为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行为的,不构成犯罪。

  • 标签: 污染环境罪 罪过形式 因果关系 罪责自负 刑事责任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