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长期以来,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黄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连通西北、华北和渤海的生态廊道,水资源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格局中具有重大战略作用。

  • 标签: 生态问题 水资源 黄河 流域 保护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印发《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切实做好生态扶贫工作。该《方案》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

  • 标签: 生态保护 扶贫开发 国家发改委 扶贫工作 国家林业局 国务院
  • 简介:如果“安全”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政治主体,转移为不断分化的个体和社会化集体,那么“安全观”首先应该是一种对社会新兴主体、个体、群体的深刻觉察。如果国家治理的工具逐渐和科技结合,当国家在使用科技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科技还可以不断消解原有的权力主体,并产生新的治理对象和权力中介形态,如此视角之下,国家安全不再是基于地理主权疆域,而是没有明显内外界域的新安全观念。灾害频仍的人粪纪世代,人粪正在目睹一次生物大灭绝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它预示着一种全景化的危机型社会的来临,世界政治权力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全球政治的新游戏规则正在重新生成;同时由于人粪不断干预自然和人文的界限,尤其是不断通过科技创造新的能动性赋予方式,国家总体安全于是直接体现为对不同真实程度的安全护卫:现实安全、超现实安全、模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安全。

  • 标签: 累卵性 积极安全 消极安全 国家安全
  • 简介: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和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从流域整体来看,上游植被退化、中游水沙锐减、下游用水紧张、河口三角洲退缩等,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新问题,对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以下从气候和社会经济变化两个方面出发,基于流域水循环和生态水文学原理,对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粗线条的梳理和解读,以求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是引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全新理念,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活动。四川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多、数量规模大,属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以可持续发展观并契合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思想为指导,分析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认识生态文明理念与开发保护活动的内在耦合关系,思考四川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的新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生态文明 地质遗迹 资源开发与保护
  • 简介:山东省德州市丰乐屯小学地处鲁冀两省交界处,大运河畔,积淀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学校传承大运河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底蕴深厚的大运河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丰小人"。"丰小人"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是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最理想的选择。

  • 标签: 校园文化 上善若水 生态 运河文化 地方资源 特色品牌
  • 简介:方方、张炜、赵德发、鄢然、鲁敏等当代作家从生态主义角度对现代性予以深刻反思。他们直面都市化对人类生态的影响,揭示逼仄的生存空间对人类原始攻击欲望的诱发作用,暴露都市生活对人类野性的遮蔽;他们认为信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性导致信仰衰落,而知识、道德不具有充分遏制人类欲望的力量,因此生态破坏在所难免;他们还持有类似女性生态主义的观念,认为男权以对待女性的方式征服与破坏自然。

  • 标签: 生态意识 都市空间 精神生态 浮士德精神
  • 简介:最近经常听到有关文化古迹、名人故居保护的争论,有人要拆除,有人要保护。拆除,常常是为经济发展;保护,则是为保存文化。这是一对矛盾。一方面是面向未来,一方面是留恋过去,似乎都有道理。国外在这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优先保护历史遗存,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可以看到,哪怕不是很有名的人,其故居都保护得很好。当然国外的情况自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的历史不那么久远,文化资源比较少,名人也少。

  • 标签: 古迹保护 文化古迹 名人故居 历史遗存 经济发展 保存文化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民期盼,关乎民族未来,影响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我们必须统筹处理好理念与实践、重点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一系列基本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 标签: 国家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 简介:凤凰县人大常委会围绕青山、绿水、蓝天'三位一体'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开展持续监督、跟踪问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人大作为。初春时节,游人徜徉在凤凰沱江堤溪河段,但见河水澄碧,群山吐翠,天蓝气清,随便选取一个角度拍照,都是一幅美丽画面。'我每天都会沿着沱江岸边散步,空气好,风景也好。'家住凤凰县沱江镇虹桥村,今年76岁的丁大爷告诉笔者。

  • 标签: 人大监督 凤凰添 添色
  • 简介:"全球绿色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治理观,正在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全球绿色治理"理念经历了从"黑色"到"绿色"、从"浅绿"到"深绿"的深化过程;当前,"全球绿色治理"遭遇集体行动难题,仍无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悖论,面临"制度碎片"与"领袖缺位"的挑战,深陷"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因此,建构"全球绿色治理"的理路应进行系统的生态检思,倡导全球绿色协同治理,共同坚守"绿色正义",贡献"全球绿色治理"的中国方案。

  • 标签: 全球绿色治理 生态检思 中国方案
  • 简介:中国道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道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国道路嵌入了生态维度。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会通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与价值诉求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实现社会文明的转型升级;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生态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智慧;促进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 标签: 中国道路 生态维度 历史意义
  • 简介: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二线”。部分“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有的不上班严重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还有的穿起休闲运动服“带薪居家养老”。

  • 标签: 政治生态 损害 逻辑 官场 领导干部 基层领导
  • 简介:有利益的村庄就会有乡村“混混”的身影,乡村“混混”积极介入乡村治理事务,型塑着基层治理生态。在富有矿藏的资源型村庄,对资源垄断利益的维持往往需要暴力,乡村“混混”通过滋扰和压制来参与利益分配。在城郊村庄,征地拆迁涉及各种重要利益,“混混”以暴力和暴力威胁为基础,对“钉子户”形成压力,采取各种边缘或非法手段参与利益博弈。在一些传统农业型村庄,自上而下的各种项目投入落地,项目的争取、实施、推进过程,“混混”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利益。“混混”介入乡村治理,形式上发生在市场和社会领域,政府处于超然位置,可以规避直接的责任。基层政府容忍或利用“混混”参与基层治理,源于行政体制内上下级之间责、权、利分配不对称背景下的“制度创新”需要。基层治理生态的改善,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 标签: 乡村“混混” 基层治理生态 “钉子户” 责权利
  • 简介:基于生态理性之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辩证精神:注重以生态理性来主导生态文明建设,主张用生态理性的整体性驾驭经济理性的片面性,用生态理性的有限性规制经济理性的无限性,用生态理性的公正性统御经济理性的自私性,从而保持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力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 标签: 生态理性 经济理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简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面临着环境恶化、能耗较高等挑战,也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之间的矛盾、城乡生态文明发展的差距以及生态文明政策措施的落实等问题,从而紧抓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
  • 简介:西部旱地是指年均降水量大致在250~5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部以西和以北的地区。这里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生产力低而不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群众生活贫困。195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旱地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农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再加上乡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和城镇化发展,面向生态系统的生产压力和生态恢复压力显著降低,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农户生计改善和乡村环境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新世纪之前的旱地农业近百年以来,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以小麦和马铃薯为主体、小杂粮为辅的种植业结构,通过轮荒基本实现了低水平下的可持续发展。到新世纪之前,旱地农业的基本土地利用形式是轮荒和梯田,主要作物种类有小麦、马铃薯、小扁豆、绿豆、小红豆、豌豆、蚕豆、大豆(黄豆)、荞麦、莜麦(燕麦)、胡麻等。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探索。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早期的梯田建设质量标准较低,90年代后期以来,新修梯田标准普遍较高,为其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标签: 旱地农业 生态农业 政策框架 西部 梯田建设 黄土高原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化环境缺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教育,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生态机制,从而使青岛成为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以实现建设美丽青岛的目标。

  • 标签: 青岛市 生态文明 建设
  • 简介: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宗教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将外在的自然宇宙视为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源,从而确立了人在自然宇宙中的位置。道教强调的顺之以天道,应之以自然,以普遍生命为关怀中心的生态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促进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来保护人类栖居的自然环境,使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道教的生态智慧中隐含着人类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福利”,才能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共同发展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应受到重视。

  • 标签: 道教 天人合一 生态智慧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