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意识的经验事实提出意识三定律。第一定律阐述意识的神经四要素。第二定律说明意识涌现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第三定律给出意识体验强度与相应脑区激活水平之间相关性的心脑关系式。

  • 标签: 意识 定量研究 神经四要素 心脑关系式
  • 简介:<正>(一)《意识脑》作者斯梯芬·罗斯,1938年生于伦敦,曾在剑桥皇家学院学习,历任牛津大学、伦敦皇家学院学术委员,现任瓦尔顿公开大学生物学教授。斯·罗斯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大脑专家,在伦敦期间曾协助创办大脑研究学

  • 标签: 大学生物学 脑研究 牛津大学 意识 伦敦 罗斯
  • 简介:体感交互是新兴的人机交互方式;当前,相关的人因学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采用典型任务结合主观评价法,首次探索了用户运动信息反馈形式对体感交互用户体验的影响。笔者从易学性、控制性、情感与心理负荷四个方面,比较了有、无人形反馈形式对游戏体感菜单操作可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在心理负荷上无差异,无人形反馈在易学性上优于有人形,但有人形反馈在控制感上优于无人形,且更受用户喜爱。基于该结果,笔者建议在体感操作界面上使用有人形反馈。

  • 标签: 体感交互反馈形式用户体验
  • 简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心理学家们首先关注的当然是个体的宗教经验。当克拉克学派对宗教经验特别是皈依经验进行生理学的考查时,美国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却从意识的角度来研究宗教的经验。詹姆士和普拉特都认为,对不同传统中的广泛的宗教现象,宗教心理学应该做一种系统描述的、根本不带个人倾向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著作就是这样的杰作。

  • 标签: 意识经验 宗教 詹姆士 普拉特
  • 简介:本文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脑区能态理论,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讨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指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

  • 标签: 意识 无意识活动 脑区能态理论 潜意识
  • 简介:根据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IM)软件工具使用行为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获取了该两类IM用户的人格特征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类用户在“适应性”和“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据此,以用户在“适应性”与“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为输入和用户的分类类别为输出,构建了IM用户基于人格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利用人格测量数据对IM用户进行有效分类。

  • 标签: 人格特征 IM用户 神经网络 分类模型
  • 简介:手持移动界面功效是小屏幕显示界面设计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手机界面的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界面呈现方式(图标或文字)等对手持界面操作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对手持界面操作效率有显著影响,界面呈现方式对操作效率有一定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问卷调查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一致性.

  • 标签: 手机 隔户界面 前景一背景颜色搭配 手持设备 研究方法
  • 简介:通过对3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考察在电子地图导航系统中四种条件下被试判断方位的反应时的差异,探讨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结果发现,这四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这四种条件分别代表用户判断方位时四种所需的认知环节的组合方式,故而证实了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即:用户方位判断=心理旋转+目标搜索+方位定向。

  • 标签: 电子地图 导航方式 空间认知 调整效应 地理标志效应
  • 简介:近年来,元认知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元认知(Metcognition)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n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弗拉威尔在该书中指出,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①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②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 标签: 元认知 潜意识 心理学研究 心理咨询 认知发展 心理学家
  • 简介: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指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 标签: 自我意识 培养 健康 “我”
  • 简介:催眠术就是一种通过调动人的潜意识,将蕴藏在人体内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方法。如果人本身没有那种能力,催眠是调动不出来的。

  • 标签: 人格转换 无意识 舞蹈 催眠术 潜意识 能力
  • 简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点赞作为网络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呈现了用户的个人调节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368名微信用户的点赞动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点赞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背景,这其中主要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起推动作用。(2)这其中不同动机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具体而言,严谨性与外向性影响自我认同,而宜人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交认同。

  • 标签: 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 微信朋友圈 点赞行为
  • 简介: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对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 标签: 无意识情绪 建议接受 自信度
  • 简介:情境性启动法是对权力感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权力情境性启动的两种启动方法(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进行介绍,接着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启动方法在中文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认为中文材料的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是适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国内权力社会认知研究中启动权力的方法。最后对权力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的研究范式、方法差异和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权力 无意识启动 情境性启动 概念启动 定势启动 内隐社会认知.
  • 简介:随着认知潜意识研究的兴起和证实,心理学家们对潜意识的研究兴趣转到了情绪的领域。本文顺应这种情绪是人格核心观点的潮流,对目前有关潜意识情绪的最新研究做个扼要的介绍。文章的前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存在的可能形式及其表现,后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研究的意义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 标签: 潜意识 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 意识研究 研究兴趣 心理学家
  • 简介:肯·威尔伯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超个人心理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本文从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与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宇宙观,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佛教四圣谛的真理观,以及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佛教八正道的实践论三个方面来探讨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 标签: 肯·威尔伯 意识理论 佛教哲学
  • 简介:人格转换——无意识的舞蹈催眠术就是一种通过调动人的潜意识,将蕴藏在人体内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方法。如果人本身没有那种能力,催眠是调动不出来的。

  • 标签: 催眠术 潜意识 基础知识 对话 人格转换 无意识
  • 简介:本研究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幼儿家庭文化环境的结构度其与语音意识的关系。结果证实;家庭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资源和家庭文化活动,其中家庭文化活动又可以划分为,正式的家庭文化活动度非正式的家庭文化活动。家庭文化资源通过家庭文化活动影响幼儿的语音意识,只有非正式的家庭文化活动对语音意识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家庭文化环境 语音意识 读写萌发
  • 简介:<正>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体委联合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使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图从增强法制意识,执行《条例》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法制意识 教育方针 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工作者 体育课
  • 简介:采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 标签: 说明文 因果推理 文本表征 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