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对120名5~7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捐献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有显著差异;(2)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其分享行为之间的相关没有显著意义;(3)角色采择能力与其捐献行为有一定相关,角色采择能力强的被试有更多的捐献行为。

  • 标签: 角色采择能力 利他行为 分享 捐献 相关研究
  • 简介:<正>“人有多重智力”人们可以轻易地测出高度,但智力却没有这样简单。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具有多重智力,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智力。总的来讲,我已区分了七种形式的智力。在现代社会得到高度评价的两种智力是语言和逻辑数理(Logical-mathematic)能力。当人们认为某人聪明时,往往是指这两种能力。因为个体有了语言和逻辑数理能力,就能在那些所谓测量智力的测验上获得好分数。但是,另外的五种智力,每一种都是同等重要的: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能力,躯体运动感觉能力(bodily-kinesthetic)和两种个性方面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inter-

  • 标签: 理解能力 语言能力 逻辑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 多重智力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考试发挥着两个作用,一是选拔学生升级或升学,二是检查教育水平。这两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的,选拔测验或考试是侧重于学生潜在能力大小,而水平考试是侧重于检查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考试把这两方面混淆在一起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我国的升学制度是一锤定音式的,完全忽视了考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业情况和许多重要的心理品质,忽视了教师可能提供的对学生的评价。

  • 标签: 非智力因素 评价标准 学习品质 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学大纲 思维能力
  • 简介:基于成就目标的三分法,Harackiewicz等人提出多重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类型的成就目标将会带来最佳的适应结果,这种观点与单纯强调掌握目标正作用的传统目标理论相对立。根据多重目标对成就结果的作用模式,理论学家分别提出了四种模型:累加目标模型、交互目标模型、特定目标模型以及选择目标模型。最近的实证研究支持了选择目标模型的观点。并为如何提升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成就目标 多重目标理论 三分法 成绩-接近目标
  • 简介: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BSRI)自1974年发表后,就被广泛应用于个体性别角色以及做与个体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中,但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论证的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BSRI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以及西亚的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使用情况,以期为BSRI的应用以及做与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BSRI 性别角色 跨文化一致性
  • 简介: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资源保护理论,构建并检验了挑战和阻碍压力源与情绪枯竭之间关系的调节中介模型。结果表明,角色超载在挑战压力源、阻碍压力源和情绪枯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较低时,挑战压力源会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角色超载在它们中间不起中介作用;阻碍压力源既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也对情绪枯竭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心理弹性较高时,挑战压力源对情绪枯竭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而是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正向影响;阻碍压力源同样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影响。心理弹性高和心理弹性低的个体相比,阻碍压力源对情绪枯竭影响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 角色超载 心理弹性 情绪枯竭
  • 简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已的角色,而且他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固定的,多种角色集于一身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大特征.本文从犯罪人角色扮演入手,根据角色地位,角色期望,角色要求和角色技能等理论去阐述犯罪行为,分析和研究犯罪人,使案情分析最大限度地逼近犯罪人的实际,为侦察人员提供帮助。

  • 标签: 犯罪人 角色分析 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 案情分析 犯罪行为
  • 简介: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对旋转类型和旋转角度的控制,探讨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 标签: 心理旋转 第一人称角色 第三人称角色 表征
  • 简介: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 标签: 电子网络空间 角色 虚拟角色 去角色
  • 简介: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角色期望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650名1—3年级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角色期望集中体现在9个方面:整合期望、就业期望、志向性期望、评价期望、学业期望、恋爱期望、悖离期望、环境期望、独立期望;2、三个年级在角色期望多数因子上的平均分表现出“V”形结构,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3、就业期望、学业期望、独立期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前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男生,在后一个因子上的平均分明显低于男生;4、心理健康组在整合期望因子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心理不健康组(p〈.05),在悖离期望因子的平均分极显著低于心理不健康组(p〈.01)。

  • 标签: 角色期望 心理健康 大学生
  • 简介:你想知道你在两性心理上扮演什么角色吗?只要在以下的问题中圈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参看计分表,你就可知道了。1.你对爱人的感情如何?A、你对他(她)很满意,要是

  • 标签: 心理角色 角色测试
  • 简介:通过对145名4—5岁儿童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幼儿假装游戏中假想角色现象的概况,包括假想同伴和角色扮演现象。结果如下:42.7%的儿童有假想同伴,绝大多数是玩具形式,女孩更多有假想同伴;男孩倾向于选择动物类型的假想同伴,而女孩倾向于人物类型;假想同伴绝大多为同性别并且比自己年龄小。44.8%的儿童有角色扮演活动,其中男孩倾向于装扮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女孩倾向于装扮现实人物。

  • 标签: 假想角色 假想同伴 角色扮演 想象力
  • 简介:自心理学领域的性别角色研究兴起至今,已是百年有余。这条跨越世纪的研究之路先后经历了男女智力差异、男女人格特质、双化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历史阶段,孕育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将重点介绍性别角色的主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以及性别角色的主要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并浅谈伴随社会变革出现的传统性别观念弱化等社会现象,就当前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前景予以讨论。

  • 标签: 性别角色 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 性别图式 性别角色量表
  • 简介: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经验习得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界定有两类:即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信息进行参照和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号进行信息参照。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发展与表现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婴儿参照行为中对情绪信号的感知、辩识和理解及其情绪交往中的行为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婴儿社会参照的可能机制与过程。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视崖、陌生人情境和新异玩具三种范式。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社会性参照能力 婴儿 参照信号
  • 简介:文章介绍了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关于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同观点。其中,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观点,认为:环境结构、模仿、观察学习等影响了性别概念的形成和获得,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

  • 标签: 角色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角色 社会学理论
  • 简介: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生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并导致医患关系的相应改变,对医疗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比较了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生角色及其变化,指出了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人本主义内涵。

  • 标签: 医学模式 医生 角色定位 个性特征 患者
  • 简介:作为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年龄阶段,中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生育高峰”的婴儿步入中年,人们开始注目于这一特殊的群体。本文从“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和健康”阐述对中年社会角色研究的新动态。

  • 标签: 中年 社会角色 社会地位 教育程度 性别差异 健康状况
  • 简介: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医患角色认同冲突是导致当前医患信任困境的原因之一。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交往领域、医学文化领域、医疗活动领域以及市场关系领域呈现了四种主要的医患角色冲突类型。在角色冲突的作用下,患者更容易在理想与现实医患关系的对比中产生不平等的心理体验,将自身角色地位归于弱势方,导致和谐医患信任关系难以建立。以新的视角重新界定、认识和理解医患关系,树立新型角色规范和角色认同是医患信任建设的核心内容。

  • 标签: 医患信任 角色冲突 角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