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治地区从秦时上党郡到明潞安州府的建置演进历程中,现今遗存有大量宗教类金石碑记。以观音堂明代金石碑记与佛教艺术的田野个案考察,尝试管窥明代制度性宗教与民间大众信仰之间的彼此摄化,以及神圣性与世俗性二维上的宗教社会变革意蕴。

  • 标签: 观音堂 金石碑记 圣俗演化
  • 简介:乡村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姻亲结合,我们通过基督教经典《圣经》投射的神与基督徒、基督徒家庭结构、婚姻行为、婚姻观念的统计,结合婚礼发挥的姻亲结合认同、基督徒群体团结的功能分析,探析基督徒姻亲结合表达的宗教及社会需求所在: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是信徒构建神圣与世俗秩序的宗教需求,同时,宗教关系的血亲化、家族化,满足了作为基督徒的村民对熟人社会再造的社会需求。

  • 标签: 乡村基督徒 姻亲 熟人社会再造
  • 简介:卢克曼(ThomasLuckmann,1927-),又译托马斯·鲁克曼、汤姆斯·乐格曼、勒克曼等,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家。卢克曼之所以著名,首先在于他的多产,仅著作就有:1966年,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ATreatiseintheSociologyofKnowledge(与彼得·伯格合著,中译本名为(知识社会——社会实体的建构》);

  • 标签: 理论论 宗教社会学 托马斯 社会实体 首先 知识社会学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基督教社群中妇女信徒的年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阐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意义.作者的结论是,基督教社群女性多的现象并不表明其单一性和封闭性,而是在这背后隐藏着社会伦理方面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基督教 “马大现象” 女性 社会伦理 宗教信仰
  • 简介: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法相学、唯识、因明时代的唯识。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唯心论,是指瑜伽以前的佛教,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所发扬,即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瑜伽,是指以弥勒为代表的学说,在汉译典籍中是指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佛教。法相学,指以无著为代表的大乘阿毗达磨,是以《阿毗达磨集论》为核心的佛教,在世亲之后的学者又将《俱舍论》与之并弘,该系学说旨在详瑜伽所未详处。唯识,是指以世亲为代表的学说,在理论上继承“唯心论”的传统,以此发扬瑜伽,又旁涉法相,故有融摄纵贯的特色。因明,本非佛法所有,瑜伽唯识学者广摄因论,实则旨在辩论,是以因明来论证唯识,然自法称而后,印度所传瑜伽唯识则主要是以因明为其主流。

  • 标签: 瑜伽唯识学 佛教文化 唯心论 法相学
  • 简介:唯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南北朝、隋及唐初,主要是北方的地论和南方的摄论;第二个时期为唐贞观十九年以后,玄奘从印度回来,系统地翻译了唯识的经典以及唯识宗的形成。这两个时期的唯识,既有前后的继承性,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要系统地了解唯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那么对于地论、摄论的历史考察,就显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唯识学 地论学 摄论学
  • 简介:古兰(‘Ulūmal—Qur’an),是以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系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概况、经文的记录、收集、整理、统一定本、章节划分和排列、经文的分期、不同的读法(包括因单词格位、变态

  • 标签: 古兰学 《古兰经》 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文化 十二伊玛目派 阿卜杜拉
  • 简介: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是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把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着重在解决不和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等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使由此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逐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经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建设
  • 简介:契丹、女真族入主北国之地,如何避免"夷夏之辨",使得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能拥有一个共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贯穿其王朝始终的主题.而佛教恰恰成为诸民族共同认可并信奉的文化图腾,由此辽金两朝大肆崇佛,造寺立塔,供佛饭僧,联邑结社,雕版印经,形成了既有传统佛教内涵又有其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民众信仰,我们可以把其称为"辽金佛教文化圈".在这一文化圈中,权力机制推行着独特的宗教政策,崇奉与限制并举,辽代佛教的过度膨胀成为后继者金朝统治层的一条警戒线,僧官制度的展开与律大师的涌现成为可圈可点的篇章,由此也使佛教在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 标签: 辽金佛教 律学 律学 崇佛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荔波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公经济迅速壮大,对县财税的贡献达60%以上,非公经济的发展始终关注看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慷慨奉献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标签: 非公经济 经济社会 和谐发展 社会公益事业 西部大开发 改革开放
  • 简介:唯识之一大特色者即在在于认识,而作为认识之主体——识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诸家解说便有了不同,故形成著名的“四分说”。基师《唯识述记》说:

  • 标签: 唯识学 事物 主体 特色 起源 形成
  • 简介:继承整理、弘传弥勒之瑜伽学者,当首推无著(Asanga)菩萨。而纵观无著菩萨整个佛学思想,评其特色者,则并非瑜伽(Yoga),乃是法相(abhidharrna),故笔者将无著定名为“法相学”。法相学,严格来讲应称之为“大乘法相学”或“大乘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佛教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早期佛教的绝对主流,其中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in)的思

  • 标签: 佛教 瑜伽学 唯识学 起源 法相学 因明学
  • 简介:就全体佛教而言,依种姓的不同而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圣者,其所证之果就能、所的不同而有涅槃与菩提之分。原始佛教的涅槃与“解脱”是同义的,依入灭的前后不同而分有馀依涅槃和无馀依涅槃。但到了瑜伽唯识的时代,特别是在《成唯识论》中涅槃是菩提之境,属所证;菩提是证涅槃之智,属能证。但由于众生无始来被烦恼、所知二障覆蔽,故不证涅槃、不成菩提,惟有断除二障才能成就。

  • 标签: 涅槃 唯识学 《成唯识论》 原始佛教 菩萨 解脱
  • 简介:社会过程与文化变迁一直是西方人类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年鉴学派到当代美国人类的解释流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流变过程。这些理论的脉络经历了一个从法国到美国、从欧洲到美洲的思想流变而其经验研究则更是涉猎宽泛,其特征是重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观念、行为的研究,影响力既广且深,成为当下中国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都不得不借鉴和思考的学术资源。

  • 标签: 社会过程 文化变迁 文化理论 并接结构
  • 简介: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在有唐一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从高祖的沙汰佛教二教,到太宗的“先道后佛”,从武则天的“举佛抑道”到玄宗的崇信密教,直到后来的武宗灭佛,唐王朝对待佛教的态度,虽然在不同的形势下,根据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而有或抑或扬的变化,但从整体上说,出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将佛教作为正统儒学之外的重要辅助手段加以利用,是有唐一代对待佛教的总体策略。

  • 标签: 唐代 佛教 宗教信仰 武则天 唐太宗 唐玄宗
  • 简介: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试验区中部,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和“中国皱椒之乡”,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3个民族。全县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含委托百里杜鹃风景区管理的2个乡31个村居委会),其中少数民族乡18个,2007年末总人口101.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02%。近年来,大方县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标签: 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 经济社会 民族地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民间
  • 简介:2008年10月19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宁波七塔禅寺法幡高悬,人天共庆.省、市、区各级部门领导与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护法檀越2千余人,在这里隆重举行"七塔禅寺开山建寺1150周年暨图书馆、禅学堂、素斋馆奠基仪式"的活动.

  • 标签: 和谐社会学术 塔禅寺 学术研讨会
  • 简介: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命题的由来及现状的简要分析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改善的今天,务川仡佬族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从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看,都极有可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业来培植。若规划得当,集约化程度高,从长远看,将不啻是务川这个贫困县的福音;从区位上看,也必将惠及遵义市,从而进一步扩大遵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笔者之所以大胆提出这个命题,综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务川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现状的自然要求;2、务川在遵义所处的区位特点与即将形成的特殊优势;3、有遵义红色旅游大背景的有利条件作依托;4、民族文化旅游是二十一世纪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5、科学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与历史责任。

  • 标签: 民族文化旅游 社会经济 发展之路 可持续 拓宽 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