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在智者大师亲撰的《法华三昧忏仪》里,讲到依法修行忏悔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或三七日满,或三七日间,有三种九品相之不同,这对堪验行者功夫有大益处。

  • 标签: 智者大师 三七 忏仪 三昧 忏悔 修行
  • 简介:《谛义得经》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经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得经》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得经》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谛义证得经》 命我 非命我 耆那教 印度宗教
  • 简介:福建南少林寺问题,经过约十年的研究和论争,以批准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各自修建或复建少林寺而暂告一个段落,研究热潮亦已渐渐降温。笔者与蒋维锬先生一直较关注这个课题,蒋先生手辑有三厚册《福建南少林研究资料》,搜罗有关福建南少林各种资料甚全。南少林论争的焦点在于史,现笔者就以蒋的资料集及自己搜集的补充资

  • 标签: 福建 南少林寺 佛教 史证 综评 泉州市
  • 简介:南北朝后期到初唐成书的《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对道教法位体系进行了详细记述。唐前期道教徒依据实际需要,对此系统进一步整理,最终形成较严整的道教内部递升制度。传世和新出土的唐代碑铭可以确证此法位制度在唐代的普及性。对从《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到盛唐时期的道教法位制度的变迁及现实情况的细致考索,可以恢复和强调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中古道教重要面相。

  • 标签: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法位 金明七真 张万福 碑铭 道教制度化
  • 简介:南无阿弥陀佛人人都能念,而六字洪名的体相妙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莲祖素心慧目,探赜索隐,弘阐弥陀名号的威神妙德。赞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一念者,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通途修道,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片言者,即所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自凡夫望诸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往生净土,直登阿髀跋致(不退转),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把手同行。一念顿超,片言即,神力妙用,何可思议。吾人信愿持名,冥契弥陀名号之义趣,如实修行,便可臻达感应道交之境域,成办世出世间的利益。兹谨依莲祖之意绪,标举三点。一光寿交融,名号即实相。二通玄秘诀,径中径又径。三至诚感通,妙应难思议。分述如下。

  • 标签: 阿弥陀佛 净土 实相 观音 菩萨 修行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佛典经教从女性视角考察佛教对成佛的认识。首先厘清有关成佛的概念,概略介绍佛教“唯一佛乘、即凡圣”的成佛观,辨析女性是否能够成佛;在此基础上,阐述众生特别是女性如何能够成佛,佛典为女性指明的两种成佛方式等等;最后说明《法华经》所讲契入佛道究竟成佛的种种方便法及其对女性成佛的意义。

  • 标签: 唯一佛乘 即凡证圣 成佛观 女性观
  • 简介: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 标签: 比丘尼 大爱 述评 菩提 佛教传入 男尊女卑
  • 简介:1月31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天主教“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组织发起主题为“丢弃垃圾,物尽其用!”的标语创作及照片故事比赛。比赛旨在提高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于2006年1月以民间组织的形式成立,致力于推行2005年印尼天主教会全国教务会议所作出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呼吁以行动遏止环境恶化。

  • 标签: 民间组织 天主教会 环境问题 印尼 健康生活 印度尼西亚
  • 简介:花枝春满候,天心月圆时。于此功德,人间念法师。(叶圣陶《访弘一法师纪念馆留题》正当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门坎时,以“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人格精神研究”为主题的“纪念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于2000年12月11日至1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宾馆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主办,泉州市佛教协会、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承办,泉州大开元寺协办。

  • 标签: 弘一大师 学术会议 佛教 人格修养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投资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相继上马,西部地区“硬环境不硬”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并有望在今后5年至lO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较为滞后,“软环境太软”仍是多数投资者对西部地区的评价。

  • 标签: 西部地区 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思想 实践 道教 国家战略 环境保护问题
  • 简介:今年一月份“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激起了中国佛教等宗教界人士的义愤,大家纷纷呼吁,政府应依法加大打击“法轮功”邪教的力度,创造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 标签: 安定团结 “法轮功” 打击 依法 宗教界 社会环境
  • 简介: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两千年来,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本文试从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来探讨最初佛教徒选址五台山的原因.以及后来五台山佛教蓬勃发展的自然条件。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 自然环境 灵鹫山 文殊
  • 简介:本文从环境危机入手,论述人类在自然界中上帝所赋予的特殊地位和道德责任,提倡人类在自然界中遵循规律、关爱生命、节俭生活。

  • 标签: 共同体 受托者 自然定律 谦卑 节俭
  • 简介:佛教的缘起说是其教主释迦牟尼证悟的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它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核心,又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重温这一学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 标签: 生态环境 因果关系 缘起说 大乘佛教 空相应缘起 无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