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人际伦理观下的资源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局限,导致了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资源权立法应凸现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并具体贯彻生态限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权限制以及强化资源权的生态义务等原则。加强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在我国资源权立法中的渗透力度,确立有关资源权立法的一般生态原则,为防止生态伦理成为生态乌托邦,特别应将资源权的生态义务类型化、内化。

  • 标签: 资源物权 生态伦理 生态义务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君子总括万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关于德性、品性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德性内涵的基本层面进行了初步梳理,探讨了德性的品性、实践智慧、情感、理智能力等层面的特征,力求反映出德性之不同于规则、原则的机理,从德性伦理的主旨、方法、运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其在伦理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德性 品性 性情 实践智慧 规范伦理
  • 简介:儒家虽然总体上强调天人合一,却并不否定天人相分,而是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且,儒家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共同为促进天人和谐、生态责任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学建构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责任伦理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前提、仁民爱物的生态责任伦理情感、取予有度的生态责任伦理行为和天人相参的生态责任伦理追求在内的生态责任伦理义理结构

  • 标签: 儒家 生态 责任伦理 文明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转向”,即“技术人工”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正>精神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包括不同的层次和序列。在精神文明这个系统中,世界观体系即哲学体系(包括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是属于最高层次的部分,它起着主导的作用和居于统帅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共产主义世界观 时代精神 社会观 思维观 科学文化
  • 简介:价值观是一个统摄各种价值观念的复杂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其结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有助于把握其结构。从内容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建设价值目标、社会秩序价值取向、公民道德价值准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关系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个层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又是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并与资本主义价值现有质的区别。

  • 标签: “三个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结构 内容维度 关系维度
  • 简介: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活力与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实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其内容由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各因其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居位于民族文明素质这一统一体之中。民族文明素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和要求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以及民族素质建设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民族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提高民族文明素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 标签: 民族文明素质 构成要素 时代价值
  • 简介:2011年7月2日,为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实力的有效路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属“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与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成功举办了“文化实力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第四次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5人出席。

  • 标签: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文化软实力 学术研讨会 建筑文化 城市文化 城市建设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法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法,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
  • 简介:启蒙就是敞开人的思想,让人从黑暗走向澄明的阳光之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其固有的基本结构,时代的巨变,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与构建迫在眉睫。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构建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要求中国人告别干瘪的价值条例或价值规范,走向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戴茂堂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结构和现代建构》兼顾了传统与现代、保守和创新、说理和实践,凸显了作者心怀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匡正时弊、直击人心之功效。

  • 标签: 启蒙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现代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