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面对伦理和法律、维护伦理和遵守法律之间两难,亲属容隐,是中华伦理、中华法系提供两全之道.其实质合法性、合理,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庭本位社会是充足,而且至今仍然是明显.

  • 标签: 亲属容隐 合法性 合理性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复杂性以及知识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对“价值合理”和“选择意识”重视是哈贝马斯合理概念价值追求所在。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自形而上学、黑格尔之后,正在向合理理论归拢,这就赋予合理以哲学准绳使命,一切形态哲学理论必当接受合理审视。康德、罗尔斯道德义务论以不同方式宣示着其理论普遍性,但经由哈贝马斯合理概念审视之后,他们立论前提“工具性”、“封闭性”和“主体性”等有限性特征暴露无遗。由此可见,把立论前提置于“开放性”和“主体间性”之上,有助于促进义务论普遍性重建。

  • 标签: 哈贝马斯 合理性 义务论 康德 罗尔斯
  • 简介:信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信任研究如果缺失伦理视角,就等于将信任生活背景遮蔽了。从信任发生学角度考察,真正信任应该是具有伦理性。为了确证其伦理蕴涵,首先我们应确证信任是以承认信任是一种德性为基础;既而我们需要展开关于信任与善和正当讨论,从而深入挖掘出什么才是真正信任。而现实中信任在现代性场域中“缺席”状态,要求我们对信任理性格予以充分关照,厘清信任正当性与应当性问题,让信任必然性地要求获得他者承认和认同,成为人与人交往得以实现基础。

  • 标签: 信任 德性 正当性 应当性
  • 简介:在人们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不止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目标和价值,而各种价值之间有可能是不可通约,甚至是不相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比较。在每个人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不同目标和价值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甚至是可以进行计算。正是基于这种数字化计算,每个人才有可能在面对多种价值和目标时做出理性选择,根据每一目标和价值对自己人生意义而做出选择,并对自己选择负责。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理性选择 自由 责任
  • 简介:本文力图把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置于其历史理性理论框架之中来思考其限度及趋向.在康德历史理性言说中,公民在康德那里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它是自我作为有限存在者"并非无拘".康德对于用"有限理性存在者"来对其公民伦理思想进行限定,一方面基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是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理论,另一方面出于他对卢梭法权哲学原则呼应.从价值趋向、交往结构、制度规范、内在德性、权利属性、外在环境等方面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展开分析,可以察知康德公民伦理思想趋向也体现为世界公民状态.

  • 标签: 历史理性 公民伦理 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世界公民状态
  • 简介: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道德生活提供普遍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作用,当然休谟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建构。正义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结果。

  • 标签: 自然的德 人为的德 理性慎思
  • 简介: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和谐与秩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社会流动急剧变化,新旧秩序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高度关注,养成良好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和谐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制度理性
  • 简介:<正>王海明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撰文,剖析了历史上合理利己主义论者思想,指出公认合理利己主义巨匠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合理利己主义体系由行为观和道德观构成。合理利己主义是这样一种错误伦理观,一方面,从行为本性来说,每个人行为目的只能利己,却又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实现,而只有依靠社会,通

  • 标签: 合理利己主义 无私利他 道德目的 伦理观 霍尔巴赫 行为目的
  • 简介:社会发展总是存在各种张力现象,共享发展过程同样具有其内在张力。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分别存在功利与道义、整体与局部、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间内在张力。适度张力既有利于遵循社会规律推进"发展",又符合伦理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享",使得"共享"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张力积极效应、降低或避免其消极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调适。合理调适需遵循客观性、动态性、适度性、人本性等基本原则。

  • 标签: 共享发展 内在张力 合理调适 矛盾
  • 简介: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理论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重要作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选择 理性 中道 幸福
  • 简介:罗尔斯所说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合乎理性完备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不可消除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问题,他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走向。

  • 标签: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
  • 简介:农民经济理性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民精神现代化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经济动机、经济美德以及经济认知三个层面的转化问题。在生产经营结构市场化变迁、“离土不离乡”进城务工和“离土又离乡”外出打工等新兴经济活动推动下,我国农民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理性转向现代经济理性发展转型期,突出血缘亲情伦理传统经济理性正在淡化,注意市场科技伦理现代经济理性正在形成,以血缘地缘弥补现代化缺陷农民经济理性正在孕育。我国农民一方面要努力跟上现代化步伐,积极倡导尊重契约规则市场经济理性和追求量化计算现代科技理性;另一方面要积极规避现代化陷阱,大力弘扬有助于缓解“见物不见人”问题血缘亲情理性和遏制过度掠夺自然倾向地缘生态理性

  • 标签: 经济伦理 经济理性 农民 现代化
  • 简介: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东正教。

  • 标签: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新关系,以相对论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组织 伦理本位 新乡约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与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社会生活中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评价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分析与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与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与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
  • 简介:德性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从麦金太尔至今,"德性"一直是人们所追逐和关注的话题。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本性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以心理定势对人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善品质,即道德品质。

  • 标签: 麦金太尔 德性 理性动物 人类 依赖性 读解
  • 简介:追求理性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视角,将关注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