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博物馆变革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两个原则:第一,要求博物馆应该对所有人平等开放和易于接近公众权利原则;第二,要求博物馆应该充分地表现不同公众区域文化与价值充分表征原则。这种变革要求永远无法满足,这主要是由于下边二者之间矛盾造成:一方面是观念民主修辞支配着作为大众教育工具公众博物馆;另一方面是作为有利于公众行为方式转变工具实际运转。所以博物馆政治问题必然不可避免,我要指出更有成效地研究博物馆政治问题途径,以寻求铸造有能力组织一种反霸权表述。

  • 标签: 博物馆 政治 合理性
  • 简介: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扬弃传统实践观念,赋予实践活动以新价值观念和合理标准。在科学发展观规范、指导、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必将创造更大价值和更优效果,对减少实践负效益、使发展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实践 实践的合理性
  • 简介:<正>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性三次论争都直接同法兰克福学派有关。但国内目前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思想探讨并不充分,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注重于对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其现代性批判思想丰富性。本文将试图从合理与合法性两个方面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思想。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合法性 阿多诺 哈贝马斯 工具合理性
  • 简介:现代性本身是一个二律背反矛盾体,它从产生起便预示着自身两难结局。面对现代性两难困境,以黑格尔为代表理性主义者从包容理性角度重构理性,反思现代性困境;以尼采为代表后现代主义者从非理性角度进行激进理性批判,并借助“理性他者”解构现代性,克服现代性困境。但他们始终都是在意识哲学范式内兜圈子,不可能为从根本上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路径。意识哲学范式是现代性难题症候。转换思维范式,重构理性是解决现代性难题根本和基础。

  • 标签: 现代性 主体理性 意识哲学 理性批判
  • 简介:<正>理性问题历来是哲学中一个重要话题,又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深层次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突出理性问题及其与社会生活联系,对实证理性、实证性思维方式、科学与实证思维方式、肯定理性、肯定文化、同一性思维方式、单向度思想.进行了广泛、尖锐批判;对否定理性、否定性思维、辩证理性、否定哲学、否定辩证法,进行了大力、反复张扬。其中.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黑格尔辩证法 合理性 马尔库塞 形式逻辑
  • 简介:<正>理性是哈贝马斯始终关注重要问题。哈贝马斯对理性关注采取是这样一种思路。分析批判传统理性分裂和缺失之处.但并不放弃对理性追求,而是力图以语言和生活世界互动交往来重建理性,以此拯救理性。由此,交往理性成为哈贝马斯理性中心范畴,对交往理性构建成为他一生心愿。

  • 标签: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交往理性 理性观 交往行为 传统理性
  • 简介:<正>人们总是从自己需要出发去认识和评价对象.从而通过实践改造对象。实际上.人需要本身也有一个合理与否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合理需要问题是价值哲学核心问题。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合理需要概念并无一个统一界定。厘清合理需要概念基本规定,是进一步深化价值哲学研究迫切需要。本文拟从分析合理需要实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去探讨合理需要概念基本规定,以供商榷。

  • 标签: 基本规定 生存状态 基本特征 不合理 马克思恩格斯 客观必然性
  • 简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共同要求,吸收了我国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全体公民共同愿望,是一种先进荣辱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人性基础、实践主体和评价路径,以构建当代人性关怀、人格养成实践理性精神是本文研究兴趣所在和理论主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荣辱观 理性 评价
  • 简介: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认知功能,布鲁纳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传统教育所忽视。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统一,理性和非理性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境界追求。

  • 标签: 非理性因素 发现教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简介:和谐社会理性政治治理是任何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主要路径与技术路线。在政治学视阈下进行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政治治理必须追求和确立以下基本价值向度:民主理性塑造;社会秩序法治治理;领导公信力组织运作;意识形态有效主导;社会福利制度公正关怀。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

  • 标签: 和谐社会 政治治理 价值向度 中国
  • 简介:在趋向多元现代社会中,社会稳定与和谐是政治哲学所要讨论与解决重要问题。为此,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解释了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一些重要问题,但在实践上仍留有困境。本文从罗尔斯相关理论出发,联系中国情形,讨论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在政治生活与社会和谐中形式、内容与意义。

  • 标签: 重叠共识 公共理性 社会稳定与和谐
  • 简介:中国传统实践理性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崇实黜虚,经世致用,其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这种实践理性在中华民族历史延续中起了极为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邓小平正是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实践理性,冲破了“两个凡是”等“左”倾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通过提出“不搞争论”、“摸着石头过河”、“猫论”、“三个有利于”等实践观点,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大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同时克服了中国传统实践理性历史局限,对其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传统实践理性 继承和发展 实事求是 实践观点 国情世情
  • 简介:哈贝马斯伦理学是商谈伦理学,通过理性商谈,使得所有参与者获得对伦理道德规范一致同意,从而建立起有效规范体系。公共领域建立和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是商谈伦理得以实行基本条件。程序正义是哈贝马斯思想核心。合理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关键是合理商谈环境建立和合乎程序商谈规则建立。个人必须将自己需要和好恶同现存规范体系协调起来,并在实现自己利益时,充分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利益,才能获得合理生活方式。

  • 标签: 哈贝马斯 伦理 理性 生活方式
  • 简介:“9·11”事件以及英美因这一事件而随后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协助下。对塔利班恐怖组织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即随后称之为反恐战争都对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个巨大悲剧。但是。若从另一层面来看“9·11”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新干涉主义片面理性外交政策和恐怖分子理性思维和行动无疑也是这场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如果说美国不因头号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各项事务中指手划脚.以一已利

  • 标签: 新干涉主义 国际关系格局 维和行动 外交思想 恐怖组织 反恐战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研究政治权力问题。人类社会系统四大类型体制结构是树结构,树—果结构,果—树结构以及果结构。在对这四大类型体制结构进行述评基础上,阐发加快政治权力结构改革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管见。

  • 标签: 权力结构合理化 树结构 果结构
  • 简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是一个全球话题,从社会治理视角分析,慈善组织遭受公信力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定位不当以及治理责任缺失。基于对全国五个城市慈善组织公信力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有着自身特殊情况和特殊原因,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是直接影响因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理念、性质、定位以及其与政府应然关系,赢得了社会信任,也为慈善组织摆脱公信力危机、重建公信力提供了契机。在新社会组织视角下重建慈善组织公信力,重点应建立一种良性普遍信任关系。同时,慈善组织应该积极承担其在社会治理中角色,在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重塑民众对其信任。

  • 标签: 慈善组织 公信力 危机 社会治理
  • 简介: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形式之时,后现代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理论进行彻底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空间解放本体论和福柯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解构所做出理论贡献。

  • 标签: 空间 列斐伏尔 福柯 鲍德里亚
  • 简介:维尔默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音乐哲学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不可穷尽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范围内。因此,维尔默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捍卫。

  • 标签: 维尔默 交往理性 审美主体 政治决断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