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国家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服从法律是一项政治义务,而不是单纯的法律义务。公民不是简单地服从法律,而是能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辨认和确认法律的正当性,在服从法律的过程中推进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在现代国家推进法治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公民的政治义务,公民对法律的服从至少需要思考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公民的自愿性,如何提升公民的守法意识;其二是法律的正当性,即法律必须是正当的,符合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法律服从 自愿性 法律正义
  • 简介:<正>专门把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并从法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就是法学伦理学。第一,法律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不应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道德之范围内,还应涉及人们日常法律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人工授精、安乐死、婚姻法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等。第二,法律伦理学涉及的法律,应包括法律之各个领域,如宪法、刑法、诉讼法等,而不应仅局限于司法或律师问题。第三,法律伦理学研究法律和道德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介绍、一般论述上,而是

  • 标签: 法律伦理学 总论 道德问题 道德关系 法学 法律职业道德
  • 简介:的尊严是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哲学上具有两个向度,即的尊严一方面是簪遍性的,这是确保人的生存地位的基本尊严,是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作为普遍性的人的尊严是授予性的,是平等的、客观的,这是所兵有的生物性使然。另一方面。的尊严又是独特性的,是我之为我的特殊符号,这是由于每个人在后天的自我发展中都会凸显个我性.作为独特性的人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是差异的、主观的、相对的,这是所区别的社会性使然。作为独特性的尊严,既可获得,使之丰厚、高尚,也可丧失,使之薄寡、卑劣。

  • 标签: 人的尊严 向度 普遍性尊严 独特性尊严
  • 简介:<正>“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是目的,而自然物只是的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的自然物,只能充当的工具,只具有手段的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是作为一

  • 标签: 劳动者 剥削者 康德 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和手段
  • 简介:<正>作为物质赡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它往往只要求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而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特点,则是多样性、丰富性,并且因不同的人的性格特点、修养气质、业余喜好等而各有殊异。这也使赡养人适应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一旦精神生活需求上升为主要矛盾,就会很快成为社会问题。

  • 标签: 精神赡养 老年人 义务性规范 精神生活 殊异 性格特点
  • 简介:法律运行的道德追问规定为两重向度,既有其学理的依据,又是历史给予的启示和破解现实难题的需要.对立法的道德追问不仅要考察法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而且要审视法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相契合的状况.对司法的道德追问则不仅要关注司法是否公正以及司法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

  • 标签: 法律运行 立法 司法 道德追问
  • 简介:信息风险,是信息由外部扩展并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因人们的非科学处理方式而引发的"客观风险",通常被称之为一种"必然存在"。信息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解的逻辑起点是"信息",即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且形成基本信息素质的抽象存在。从责任到伦理责任,是"信息"道德层面的提升,它不仅对消解信息风险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信息"消解信息风险的道德诉求。

  • 标签: 信息 信息风险 “信息人” 伦理责任
  • 简介:<正>1987年9月,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召井了“广州更新观念理论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广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较早,在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同步发展。从而,广州的观念更新较之内地为先,并且初步形成如下特点:一、积极进取、高素质的人生价值观念。包括追求个人对社会贡献、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利益、价值与社会的命运、利益、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人生价值观念 个人价值 社会科学 社会贡献 广州人
  • 简介: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 标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价值共识公正
  • 简介:<正>史宇澄副教授主编的《认识你自己——论之为人》(农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24万字),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人生哲理新著。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十章。前三章为“人性”、“人情”、“人欲”,旨在寻求“真人”,探讨“为人之本”;中间三章为人道、人伦、人事,意在

  • 标签: 认识你自己 人之为人 介评 人格透视 立德 人生哲理
  • 简介: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的不可公度性,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没有确立“是什么”的前提下,就展开了与价值的争论,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的空场。生态伦理的形上学基础,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而是之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性 形上学
  • 简介: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的存在的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的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的存在意义发生危机。的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的实现是的真实存在的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真己”的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的真实存在的途径有:真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的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德福一致的政治构建;存在意义的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的生命秩序。

  • 标签: 抽象存在 真实存在 精神解蔽 道德救赎
  • 简介: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的基础。道德法律化是立法中的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的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征。从道德法律化的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和道德权利的法律化,以及道德的公法化和道德的私法化。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伦理 法理 法律的技术性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的元问题就是"的本质和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何以为"道德"之根本所在。在当代,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一导言世界1/3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老年就业,以缓解"养老"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以及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的经济压力。

  • 标签: 就业问题 人口普查资料 老年人 关怀伦理学 实证分析 中国
  • 简介:法律原则能否作为判决的依据取决于个案中法律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强度的程度,表现为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向下看”,准确判断在具体的个案中,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程度;二是“向上看”,全面考察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对道德规则转化的法律原则是如何回应的。埃尔默“谋杀被继承”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是严重的,也是为整个法律体系所不容的,该案适用法律原则具有有效性;相比较而言,泸州“婚外同居”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要轻微些,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所容忍,该案适用法律规则具有有效性。

  • 标签: 司法判决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道德强度
  • 简介:<正>天津市第二塑料制品厂是一个具有40年塑料加工历史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现有职工1026,生产经营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三大类五十余种规格的产品,包括各种规格的聚乙烯宽幅薄膜、覆地膜、气垫膜、工业用包装膜等等,年综合生产能力23000吨。1989年工业总产值5280万元,利润总额1110万元,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该厂是轻工业部定点农膜专业生产厂家。注册商标为兰花牌的宽幅薄膜畅销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产品还远销香港、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等地。

  • 标签: 塑料制品 记实 天津市 宽幅薄膜 奖励办法 气垫膜
  • 简介:关于的权利的各种冲突给伦理学和政治思想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启示。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列举出来的有如下内容,关涉伦理相对主义、伦理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哲学家的授权、哲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知识分子在政治和社会变化中的角色以及情感和道德的关系。在本文中,我通过分析我所理解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得出了与哲学有关的一些结论。为了理解人权概念的历史和宗谱,我在文章开始的时候简要讨论了这个概念的历史,随后,对试图把人权视为伦理概念或伦理实践的哲学行为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同时,这个概念对公众话语而言的中心地位是不能受到忽视的。人权的政治用法和哲学遗产之间的鸿沟给哲学带来了多种后果。对人权的讨论本身意味着消除伦理相对主义,反过来,这又会使必要的哲学对话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人权的理论的薄弱状态应该唤醒我们,使我们意识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政治哲学家会被赋予没有有效哲学基础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的立法者角色。后面这种后果涉及哲学和意识形态以及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人权不能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如果国际政治总是通过道德和武力而获得改变,和人权有关的政治哲学能发出什么命令?最后,情感与道德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可能却有问题的桃源圣地,不过,它却可以解释我们对人权概念的依恋。

  • 标签: 人权 历史 论证 伦理相对主义
  • 简介:本文阐析全球伦理这一当代全球性思想运动的理论构成,并以万俊教授的《寻求普世伦理》作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运动的主要回应,肯定其重要现实意义,指出其理论不足。文章强调了全球伦理构成中那些“有约束性的基本原则”或“规范性伦理原则”要想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起到重整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信仰化或信念化的过程,因此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 标签: 万俊人 《寻求普世伦理》 全球伦理 文化视域 弱宗教模式 强伦理模式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