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正>是嫉贤妒能还是举贤任能,从伦理学的意义说,是一个道德评价的问题。当一个人站在历史的进步方面,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去肯定、支持贤能之士,从而举贤任能,这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动,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这两种评价。今天,当改革之风越刮越猛的时候,来议论一下嫉贤妒能者的道德,或许不无意义。一、举贤任能和嫉贤妒能是善恶的根本对立。历史上有些政治家虽然处于统治地位,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某种需要,他们就能够招贤纳士,求贤如渴。刘备三请

  • 标签: 贤能 举贤 闲言 招贤纳士 求贤 伦理学的意义
  • 简介:<正>拜金主义亦称货币拜物教,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认为金钱高于一切,主宰一切,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是金钱关系,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特征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穷奢极欲,生活极度腐朽,具有极大腐蚀性。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金钱,谁就是竞争的胜利者,谁的手里就掌握了一种社会权力,就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恩格斯指出,货币是“一种

  • 标签: 拜金主义 危害及对策 金钱关系 党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人们思想
  • 简介:<正>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以空一师为,就士兵德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先后三次深入团站基层单位,向30个基层主官作调查,获得了上万个统计分行数据和5O个个人和单位的典型事例,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写出了10个专题调查报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加强和改进士兵德育工作的初步方策,其中有些已经付诸实践,有些还在进一步研讨。

  • 标签: 士兵 德育工作 道德教育 党员 道德规范 行为调节
  • 简介: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是群体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体现在人的价值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人的价值自信,价值自信的更高层次具体表现为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价值自信的提炼和升华。但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整体性文化认知缺乏、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和道德价值建构不足三重障碍,这些价值认知障碍是影响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 道德自信 价值自信
  • 简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伦理学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兴以来,其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以“改革道德”为主题,表现出研究者的伦理学干预和指导道德生活的固有激情和气派;第二阶段的研究,针对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越发“严重”起来的“道德失范”问题,伦理学者的那种固有激情气派开始退落,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状况 中国公民 道德建设 评介 调查
  • 简介: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本文简称"习近平政治局讲话")。同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本文简称"习近平北大讲话")。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 切合点 师生座谈会 习近平
  • 简介: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的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普遍的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的作用,当然休谟的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的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的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的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理性慎思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的建构。正义的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的结果。

  • 标签: 自然的德 人为的德 理性慎思
  • 简介:伦理型领导能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移动、上海中兴通讯、盛大游戏、浙江烟草等多家企业的207名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伦理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对促进产品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诚信公正、公益责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伦理型领导对塑造良好的伦理气氛有显著的正影响;(3)组织伦理气氛对伦理型领导企业社会责任在以上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制度导向的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产品责任、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之间均担当中介角色;关爱导向伦理气氛则只在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间存在中介作用。

  • 标签: 伦理型领导 企业社会责任 组织伦理气氛
  • 简介:97回归后,香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最大的困境在于围绕竞争性中西方道德文化而展开的价值博弈。从多元的人类现代化事业历史全景看,香港社会只有在克服社会进化论主导下的西方道德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重整港人的社会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开出香港道德文化建设的切实道路。

  • 标签: 香港社会 价值标准 道德文化
  • 简介: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伦理一政治为取向、以维护封建专制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积淀,现代政治文明有着根本区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批判专制主义政治的糟粕。

  • 标签: 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 伦理特征 性质
  • 简介: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表现为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己”“利他”及“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功利主义权利等形式伦理、政治正义经济正义、自由放任政府干预等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企业这个经济主体层次上,常常法律、政治、文化的冲突交织一处。虽然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但仍运行着社会普遍遵循的经济伦理规范。从马克思经济伦理的观点来分析,它依然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辩护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实质。

  • 标签: 西方 经济伦理思想 经济人 矛盾 企业 背景
  • 简介:<正>去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发起,在宝鸡师院召开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评阶”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界定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分析与评价 学术研讨会 雅文化 俗文化 和谐精神
  • 简介:差序格局既是当下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面对的、既存的社会事实,也是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现代文明必须加以理解和超越的障碍性要素。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交往中的必然体现出道德情感的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也随之呈现封闭性、私人性、排外性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以血缘、地缘等为基础形成的自然形式的道德情感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迫切需要一种公共化、开放性、理性化为特征的生存样式相契合的情感形式——公共情感。它是人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状态之下,在高度的自由自主的基础之上,越出个体的狭隘性、私利性,走向社会公共空间,进行公共合作所展现出的合作性、互惠性、利他性的情感形式。道德情感在生存实践中得以生成、展现。正是生存实践赋予人的自然意义上的情绪、意志、欲望、性情以道德内涵道德意义,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性品质,为道德情感的社会运用提供担保。现代公共实践让每个参与社会合作的人在情感状态下,可以越出个体狭隘、自私,关心他人,走进他人的情感世界,他人发生情感互通。

  • 标签: 差序格局 公共化 道德情感 生存实践 公共实践
  • 简介:胡安国是南宋著名的春秋学者,同时也是理学谱系中的一个大家。《春秋》是传统儒家五经的重要典籍之一,被视为孔子所“笔削”,寄托着“微言大义”。胡安国继承汉代《春秋》学特别是董仲舒详绎的“原心定罪”之传统方法,并将由理学引出的“天理人欲之辨”融入到对《春秋》的历史情境分析当中,强调《春秋》为“史外传心”,具有事理交融、体用兼备之不同寻常的意义。胡氏以理解经或借史明义的做法,是理学之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特殊展开构造。伦理观念之历史的情境分析,有别于心性善恶等方面的抽象论理,兼具历史理想的双重性格,是理学伦理思想的实证性说明和经世之愿的具体落实。因而,胡氏《春秋》学的研究必然可以而且应当作为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重要进路之一。

  • 标签: 史外传心 原心定罪 天理人欲之辨 情境分析
  • 简介:在我国,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t)行政裁量权的控制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容易被人们忽视,即使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也总是遵循立法一执法一司法的“法制主义”思路,使得研究具有明显的“单点注入”特点。对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均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性裁量权,对其实施有效而合理的伦理限制伦理控制,应当是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之合理行使的根本。

  • 标签: 街头官僚 行政裁量权 法律控制 伦理控制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中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中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
  • 简介: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 标签: 德性 动机 自控 人格
  • 简介:<正>富有仁德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统一的,还是相矛盾的?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春秋时期有个叫阳虎的人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认为富有和德行是互不相容的。庄子也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意思是诸侯富人能窃取财富和权势,也能窃取仁义道德,道德本不为诸侯富人所有。这的确道破了阶级社会中富有和仁德之间的联系。阶级社会中的富有者都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就是以此对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或仅有极少量

  • 标签: 诸侯 阶级社会 富人 道德水平 真理性 生产资料
  • 简介:<正>我们所主张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使广大群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做现实,要是理想就是现实,那理想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了!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奋斗就没有目标了,人类也无法前进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这是不是否认理想现实具有同一性,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呢?当然不是。理想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与现实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端正党风 存在意义 广大群众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 标签: 法治 德治 法治的道德性 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