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悲剧的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的"过失说",近代黑格尔的"伦理冲突论"、叔本华的"意志原罪"、尼采的"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的必然性从命运观和外在的偶然性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的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的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的行为分为被动的悲剧行为和主动的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的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的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的悲剧行为,悲剧必然性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的过失或弱点,而恰恰是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由于人的自由意志而导致的自我毁灭,这种必然性是一种最高级的必然性即自由本身的必然性。悲剧人物处在特定的"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的意志而导致不幸的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性常见的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的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康德哲学是真正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的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标签: 康德 审美判断 规定判断 认识判断 私人判断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尔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尔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的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尔的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的《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的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的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的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的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的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